以唐為界,從粗放煎飲到細飲慢啜,古人的飲茶方式是如何變化的?

在中國,我們有著好幾千年的飲茶歷史,喝茶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件雅事。從唐朝的陸羽寫了《茶經》之後,中國的喝茶格調提高了好幾個維度。

在唐朝時期,茶文化發生了很大的變遷,而將茶藝文化推向高潮的卻是在宋代。

以唐為界,從粗放煎飲,到細飲慢啜,古人的飲茶方式是如何發生變遷的呢?且聽我娓娓道來。

以唐為界,從粗放煎飲到細飲慢啜,古人的飲茶方式是如何變化的?

一、唐朝以前,人們的喝茶方式是什麼樣的?

如果一個生活在唐宋時期的愛茶人士回到了唐朝前,看到當時人們粗放的飲茶方式後,可能會立馬上前大喝一聲:“呔!趕緊住手,快別霍霍這些個茶葉了,簡直就是在暴殄天物!”

這樣猜測並不是沒有道理,因為唐宋時期尤其是宋朝精緻的茶道和茶藝技術,是唐以前的人們拍馬不及的。

唐朝以前,人們的飲茶方式用兩個字來形容就是粗放,毫不細緻,但是這也是難免的,畢竟宋朝的茶藝發展之所以能達到一個高峰期,也是因為早期前輩們積累下來的經驗,一代代研究,一代代變遷,一代代完善,接著才誕生了後來或精緻或多樣,總之能夠滿足不同人需求的各種飲茶方式。

回到正題,以一個後來人的眼光看來,唐朝以前人們喝茶方式究竟粗放到了什麼程度?

其實在唐朝以前,人們對於茶葉的認識還比較少,當時與其說是飲茶,倒不如說是在“吃茶”,沒錯,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吃茶。

以唐為界,從粗放煎飲到細飲慢啜,古人的飲茶方式是如何變化的?

1、從食用到藥用的煎飲期

在早期,大概在原始部落的時候,當時的人們對於外界尚還處於探索階段,不會特別區分什麼東西有毒還是沒有毒,為了能夠填飽肚子,只要吃了不死人的東西他們幾乎都會想辦法吃進肚子裡去。

所以當一個偶然的機會,人們發現了茶葉的無毒可食用性之後,茶葉這樣東西就成為了食物的一種。

從吃茶葉到喝茶葉煎出來的汁水,人們也沒有用太長的時間,因為人們逐漸發現,吃進肚子的茶葉可以起到提神的作用之後,就開始將茶葉當成一種藥物來看待。

而在當時,喝藥都是用煎煮的方式,所以,當時的人們用煎飲的方式,將採集來的新鮮茶葉當成藥物煎煮著喝。

《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以唐為界,從粗放煎飲到細飲慢啜,古人的飲茶方式是如何變化的?

2、從單獨煎飲到混合食用期

兩漢時期,人們對於茶的定義又發生了改變,不再只單純地將它視為一種藥物,這個時期人們的飲茶方式其實也可以說是在吃茶。

因為茶葉又具備了食用價值,人們在煮茶葉的同時,往裡面加入大量其他的可食用或可調味的物品,接著將它們煮成糊糊狀,用來食用。

這種方法的使用率還挺高的,唐朝的時候,這種飲食茶葉的方法還被很多人使用,即便是在如今,這種方法也還是有人使用,這種吃茶方式也算是源遠流長了。

以唐為界,從粗放煎飲到細飲慢啜,古人的飲茶方式是如何變化的?

3、碾碎沖泡飲用期

如果說前期的幾種方法都幾乎是和食用茶葉相關,那麼到了這個時期,茶葉的飲用方法就和過去的粗放煎飲有所不同了,那就是將茶葉先碾碎接著沖泡飲用。

《廣雅》記載:“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跡,搗未,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桔子筆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

這裡有一個步驟叫做“制餅”,要喝之前先要用火烘烤茶葉接著將它搗碎,然後再用開水沖泡,放入蔥姜等調料。雖然說這個時期人們喝茶開始沖泡了,但是依舊保留著往茶水中添加調味料的風俗。

所以,唐以前,因為“添加劑”太多,所以人們吃的茶都不帶有絕對的茶味,並且當時也還沒有幹茶葉的概念。

以唐為界,從粗放煎飲到細飲慢啜,古人的飲茶方式是如何變化的?

二、唐朝以後,各個時期人們是怎樣“吃茶”的?

唐朝的陸羽寫了《茶經》之後,將中國人的飲茶方式帶向了一個新天地。

1、唐朝的時候,飲茶方式有所改進,但是喝茶這種行為尚未大眾化

唐朝的時候,人們飲茶的方式有所改進,飲茶的方法比較豐富,在延續先前的飲茶方式的同時,也有所創新。之前的人們有煎煮茶葉然後食用的習慣,唐朝的時候,人們繼續用煎茶的方法來喝茶。

陸羽的《茶經》中,關於煎茶法有這樣的記載:“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有頃,勢若奔濤濺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華也。”

而在此之前,人們還要將採摘來的茶葉蒸壓,製成茶餅,然後經過炙烤、碾碎成末等步驟,接著開始煎茶,步驟就和上面文獻中記載的那樣。

和過去相比,唐朝時的煎茶法步驟更加繁雜,也更加講究。但是唐朝時期,喝茶這種高逼格行為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經常享用的。

晚唐名士封演在他的《封氏聞見錄》中說了這樣一句話:“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統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

這裡雖然說出《茶經》面試後,唐朝茶藝技術有了一個質的飛越的問題,但是“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也從側面印證了一個問題,當時喝茶的這種精細活尚沒有達到大眾化的程度。

以唐為界,從粗放煎飲到細飲慢啜,古人的飲茶方式是如何變化的?

2、宋朝的時候,中國茶藝迎來了高峰期,花式點茶,此後喝茶成為了一種社會性行為

唐朝之後,中國的茶藝迎來了高峰期,在宋朝的時候,喝茶成為了一大雅事,飲茶和鬥茶的事情也不再是王恭朝事的特權了。

《南窗紀談》記載:“客至則設茶,欲去則設湯。不知起於何時,然上自官府下至閭里,莫之或廢。”

《大觀茶論》中,宋徽宗自己也曾經說過:“縉紳之士、韋布之流,沐浴膏澤,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從事茗飲。故近歲以來,採擇之精,製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盛造其極。”

從以上種種都可以看出,在宋朝的時候,喝茶已經成為了一種社會性行為,即便過程紛繁複雜,但民眾普及度依然極高。

而在飲茶技藝上,人們喝茶的方式逐漸偏向於細飲慢酌。

當時特別流行鬥茶,而唐朝的煎茶法到了宋代的時候則逐漸演變為點茶法,在點茶法中,又形成了分茶的高超技藝。

如果說唐以前的人飲茶方式用粗放煎飲來形容,那麼宋代人飲茶就不是一個精緻二字來形容了,只因為宋人點茶,對技藝要求非常高,看點出來的茶顏色以及茶沫情況是怎麼樣的。在顏色要求上,純白最佳,青白第二,灰白第三,黃白最次;另一方面,要想點的一手好茶,茶沫乳白最好,如果能做到“乳霧洶湧,溢盞而起,週迴凝而不動”,時間越長,那點出來的茶絕對是最佳。

如此看來,宋代人喝茶是真的很重視儀式感和技巧性呢!

以唐為界,從粗放煎飲到細飲慢啜,古人的飲茶方式是如何變化的?

3、明清時期,關於飲茶方式又發生 改變,泡茶飲法盛行,圖一個方便省事

宋朝時流行的點茶法,雖然看起來精緻,但是一分價錢一分貨,如此費勁人們心力的事情也同時代表著它後面要付出頗高的時間成本以及精力成本。

明朝的時候,人們發明了一種新的飲茶方法,那就是炒青製茶法,與紛繁複雜的宋代點茶技術相比,明朝的這種飲茶方式顯得更加方便快捷,人們對這種泡茶飲法有著“簡便異常,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味”的高度評價。

中國到了一個頗為安定的朝代,明朝時期,當時的統治者朱元璋認為,宋代的點茶方式太過於奢侈,喝個茶而已,還要耍那麼多的花樣,也就是有一個儀式感好看一點,實際上既費時麻煩,又破費錢財,於是以“重勞民力”為由,簡化了宋朝時的喝茶手續。

從那以後,這種簡便的飲茶方式就一直延續到了如今。

以唐為界,從粗放煎飲到細飲慢啜,古人的飲茶方式是如何變化的?

總結:

在飲茶方式上,唐朝大致相當於一個分水嶺,唐以前人們對於飲茶的意識還不明顯,飲茶方式稍顯粗放,唐朝以後,人們有了飲茶的習慣不說,宋朝時更是讓所有愛茶人士好好地過了一把儀式感的癮。但是繁華過後必經會歸於平淡,明朝之後的飲茶方式雖然已經簡化,但是喝茶依然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

從粗放煎飲到細飲慢啜,古人飲茶方式的變遷史,是值得一輩子品茗的歷史。


參考資料:


《封氏聞見錄》


《大觀茶論》


《茶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