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弟子三千,為何成材率那麼低?只是因為這個

孔子是大家熟知的古代人之一,他的眾多思想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他是一位大教育家,他的"因材施教"和"有教無類",打破了貴族壟斷教育,為眾多平民學生開啟了通往仕途的大門。孔子的"杏壇講學"也是非常著名的故事,三千弟子彙集一堂,聽先生講解書文,是何等壯觀的景象啊!

孔子弟子三千,為何成材率那麼低?只是因為這個

眾多周知,孔子弟子三千,賢能者七十二。三千名弟子中能被後世知道的只有七十二個人,如果把這七十二個人看做考上大學的,三千人只有七十二人考上了大學,升學率僅 2.4%。放在現代來看,真的是非常低,100個人裡考上大學的不到3個人,孔子作為大教育家,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孔子弟子三千,為何成材率那麼低?只是因為這個

杏壇講學的條件

現代課堂中,筆記、書本都人手幾十本,只要有錢就能買到各種資料,在杏壇講學那個時代,可沒有這樣的條件。即使是後來的明清時期,技術比較發達了,印書率大大提高了,書本依舊是難得的。讀得起書的都是大戶人家,古代書本全部依靠手工和人力,工作效率低,能看上書就是很好的事了,更不要說人手一本。

孔子弟子三千,為何成材率那麼低?只是因為這個

杏壇

所以,在孔子所在的時期,紙都沒有,書就是用毛筆在竹簡上寫好,再用皮帶穿起來,在那個時代,恐怕只有國庫和貴族家才有書了。所以,孔子的講學,就是先把知識吃透了,再口述給弟子們。當時的學習方法不是聽課、做筆記、複習、鞏固,而是隻有聽課和討論。

孔子弟子三千,為何成材率那麼低?只是因為這個

只靠耳朵聽,還是幾千人的大講堂,露天開闊,沒有揚聲器,可想而知,學習效率有多低。而且,孔子主張因材施教,平民學生哪裡買得起筆?就算是寫,也不過是用樹枝或者蘆葦杆在地上書寫罷了。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依然有七十二賢者也是不容易的。

孔子弟子三千,為何成材率那麼低?只是因為這個

在這樣的條件下,孔子依舊培養出了孔門七十二賢與孔門十哲(孔門十哲包含在孔門七十二賢中)。

孔門七十二賢與孔門十哲

孔門指的是孔子七十二個比較出名的弟子,而孔門十哲指的是七十二賢中更有成就的十個弟子。《論語·先進》記載: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子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孔子弟子三千,為何成材率那麼低?只是因為這個

七十二賢部分

上面的十個人就是指的孔門十哲,是孔門七十二賢中更有成就的十個人,他們對孔子的言行記錄及思想傳播有重大意義。我們熟知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名言就出自《論語》,而《論語》並不是孔子寫的,是由孔子的弟子整理而成,記錄的是孔子的言行。

孔子弟子三千,為何成材率那麼低?只是因為這個

七十二賢部分

孔子與弟子們的故事

有一天晚上,孔子看書到很晚,肚子很餓,就讓弟子顏回到廚房熱一碗粥。顏回熱好粥後,颳起了大風,大風把塵土吹到了粥裡。孔子見弟子遲遲不來,就到廚房中查看,剛好看到顏回在喝粥,孔子問顏回:老師的粥你也敢偷喝?顏回說,塵土吹到碗中,粥已經不能喝了,但這個年代糧食難得,又不想浪費糧食,就先喝掉帶有塵土的一層,老師就可以喝下面的好粥了。

孔子弟子三千,為何成材率那麼低?只是因為這個

孔子聽了,慚愧不已,對顏回說:眼睛看到的也不一定是真實的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