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繪本是拿來哄孩子的?不,是用來教家長的

當寶寶從一個懵懂無知的嬰兒長成一個擁有自我意識的小孩兒時,他逐漸強烈的自我意識也開始將人與生俱來的一些缺點暴露出來:自私、貪求、怨恨、懦弱等等小情緒會一遍遍沖刷他幼小的心靈。眼睜睜看著孩子從抱奶瓶的“小動物”變成一個會經常發脾氣的“小野獸”,當媽媽的一定深有感觸。


因而,媽媽們的基本技能不只是奶孩子,更需要擁有足夠的耐心、智慧疏導孩子的各種壞情緒。

你以為繪本是拿來哄孩子的?不,是用來教家長的


比如在《親親小浣熊》系列繪本里,小浣熊奇奇有了一個弟弟,媽媽把本來專屬於他的“魔法親親”分給了他的弟弟。


這怎麼可以?這小混蛋不是橫刀奪愛嗎?欺人太甚!


你以為繪本是拿來哄孩子的?不,是用來教家長的


小浣熊奇奇這時候內心湧動著怎樣的情感呢?失落、委屈、沮喪,肯定還有點兒憤怒、怨恨,因而他總是想“把弟弟還回去”,回到“一切都完整地屬於自己”的狀態。

媽媽怎麼辦呢?


你以為繪本是拿來哄孩子的?不,是用來教家長的


當然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魔法親親如同太陽光芒,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在魔法親親面前人人平等。魔法親親如江上之秋風,與山間之明月,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但是,一件原來獨屬自己的東西,莫名其妙就被他人分去了一半,要撫平這道不滿的小小溝壑還是需要一點智慧的——開個小灶唄!


你以為繪本是拿來哄孩子的?不,是用來教家長的


瞧瞧,要當個好媽媽真不容易。不但需要耐心,還需要智慧——


人都是矛盾的綜合體,一個自卑的人內心有等量的自傲,誰不喜歡被人高看一等,享受獨特的禮遇呢?浣熊媽媽明知光靠“分享”的硬道理是無法完全排除小浣熊奇奇心裡的不平之氣的,因而給他開了個小灶——多加一個魔法親親!


按照時下流行的“佛系小孩兒”的標準來說,奇奇不算是“都行、可以、沒關係”的其中一員。反過來說,他的感情很豐富,比如戀舊,搬家時依依不捨。


你以為繪本是拿來哄孩子的?不,是用來教家長的


然而,當媽的假如沒遇到一個“佛系小孩兒”,那麼你還得有立地成佛的本事,先把自己給修成佛了,這樣才可以把孩子給“度化”了,哪怕動不動就犯了任性的毛病。


你以為繪本是拿來哄孩子的?不,是用來教家長的


這時候,要給他來點兒硬的嗎?他可能迫於無奈,帶著怨恨離開。如果對他妥協,那麼好,乾脆別搬家了,等著伐木工來坐以待斃。然而,浣熊媽媽有自己的智慧,很好地用了“利誘”的方法。


你以為繪本是拿來哄孩子的?不,是用來教家長的


浣熊媽媽通過“利誘”告訴了小浣熊奇奇,什麼才是最佳答案呢?當然是和家人在一起。奇奇即使滿心不捨,也必須做出選擇。


你以為繪本是拿來哄孩子的?不,是用來教家長的


浣熊媽媽為什麼總是有解決辦法呢?因為她對孩子的情緒有足夠的理解,張愛玲不是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嗎?因為理解,才能更好地愛護,更有智慧地處理孩子的任性和壞情緒。



你以為繪本是拿來哄孩子的?不,是用來教家長的


寫到這裡,腦子裡產生了一個問題:為什麼繪本里的媽媽們總是充滿了愛和耐心,似乎永遠都不會被孩子惹毛,而現實中媽媽們會動不動就失去耐心?


發現這一點,說明我們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有改進的追求。現在你知道,為什麼我說,繪本不是用來哄孩子的,而是用來教家長們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好。


然而,這也是一種修行,我們應該通過不斷“做習題”,讓自己的內心充滿愛與耐心,才能由此生髮出解決問題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