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普通话讲了多年改不掉乡音

我第一次办护照的时候,发现普通话对应的英文竟然是Madarin(满语)着实吓了一跳,难道我们讲的普通话是满语?

为什么很多普通话讲了多年改不掉乡音

当然不是!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现在讲的普通话是:满人蹩脚的汉语。满语很多词汇跟我们汉语的发音根本不一样,在北京我们经常听到老北京饶舌的京味片子,不仅语速快,而且都是卷舌音,跟我们汉语的说话方式和发音差异非常大。象著名的北京“大栅栏”发音“daShiLa”,明朝的皇城西苑的“太液池”清朝改成“中南海子”,因为蒙古语“海子”是湖的意思。

普通话的起源

现在的普通话是清朝满族入关后学习当时的北京汉族方言形成的。以都城方言作为普通话以前就有,比如明朝灭元后,定都南京,于是以南京当地音为准形成官话。满人入关后,为了政治安全,紫禁城周围 10 里内专属满人居住,称为内城, 10 里之外的外城才能汉人居住。两个社群就出现了两种语言 :明朝官话和满语。为了跟汉人打交道,满人都努力学习当时的北京方言,逐渐形成了满人汉语。

为什么很多普通话讲了多年改不掉乡音

明朝官话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叶的雍正时期。因为满人讲的汉语跟中国语言发音差距太大,满族人发不了我们汉人的很多发音,就像我们现在整天听歪果仁讲中国话,你什么感受?所以有些汉族官员私下里都嘲笑这种蹩脚的发音,而上朝议事仍然讲明朝的南京官话,结果雍正大怒,明朝官话让人联想明朝,政治上有风险,于是下令全国官员都必须说“北京方言”,考生也要讲“北京方言”才能参加科举。而就这样,满人模仿汉语形成的“蹩脚汉语”成了满清官话。为了迎合这个政策,汉族官员们开始模仿满族人的汉语发音。

满语属于蒙古族、鲜卑族、女真族等等游牧民族通行的阿尔泰语系,发音简单,声调只有四个,所以满族在学习汉语过程中也省略了汉语中的很多声调。现在的南方汉族方面,比如广东话、闽南话中,声调有9个、8个之多,用这些方言朗读古诗更加押韵,也更抑扬顿挫。

普通话的本质

从语言的本质上讲,“满清官话”应该归属于一种汉语方言,不能归属于满语的,只不过是最糟糕的一种汉语方言而已。所以清朝即便大力推广最终也没成功。

为什么很多普通话讲了多年改不掉乡音

1728年,雍正朝为了打击汉文化自信,设立“正音馆”,强令广东、福建两地士人都学习满清官话,并规定八年期限,到时不达标就取消其科举资格。这道诏令可谓必杀令,念书人除非放弃功名。但是四年后,某位广东巡抚就上奏反映,广东人学习满清官话实在困难,即便全力推广四年,却依旧乡音不改,很多满人习惯的卷舌音zh、ch、sh等,南方人根本发不出来。雍正的“正音馆”也逐渐荒废。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汉人语言跟满蒙语言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语系,根本无法统一。所以,让中国人讲满人汉语,这样的语言变化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呢?我也没仔细研究,但是现在看外片的时候,大家都喜欢原声,因为普通话配音真的无法表达片场的情绪,而粤语电影就好多了。这就是因为满人讲的普通话中,很多发音太过造作模仿,无法完整地表达汉语发音造成的。

备注

满语的英文是Manchu language。至于mandarin一词的由来,清朝时洋人对清朝官员的称呼“满大人”一词。大英百科词典对mandarin解释是,该词来自葡萄牙语mandarim,或马来语mantri,或旧荷兰人mandorijn,或印地语mantri,本意为议员、国务大臣。但是我用谷歌翻译葡萄牙语mandarim和西班牙语mandarin都为“柑”,即小桔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