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品鉴】《小潞王朱常淓草书唐李白诗碑贴》

《小潞王朱常淓草书唐李白诗碑贴》,石质,高50厘米,宽40厘米,原存卫辉市徐家祠堂(现卫辉博物馆),其手书石刻复制品(据清代拓片)赋存于新乡潞简王墓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石刻碑廊。

【国宝品鉴】《小潞王朱常淓草书唐李白诗碑贴》

《小潞王朱常淓草书唐李白诗碑贴》

此石为小潞王朱常淓手书唐李白诗刻,草书6行,满行8字,为唐代诗人李白五言律诗《送储邕之武昌》,诗曰:“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湖连张乐地,山逐泛舟行。诺为楚人重,诗传谢脁清。沧浪吾有曲,寄入棹歌声。”

此诗见《全唐诗》的第177卷第33首。是李白因送朋友储邕而引起对武昌的怀念,以古风起法运作排律,自然流畅地表现了诗人对武昌的怀念和对储邕的留恋,表达出李白与友人储邕之间情意的深切。此诗中“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后原有“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送尔难为别,衔杯惜未倾”的诗句,没有写入草书诗中,这在小潞王唐诗书刻中常见。有时诗中个别字句与《全唐诗》相较亦有不合之处。

诗文前后刻印章三枚,为“言论印“和“名号印”。引首章上刻篆书2行:“潞国敬一主人中和之宝”,为其名号。压角章二枚,圆形印上刻:“忠肃共懿宣慈惠和”,语出《左传·文公十八年》:“ 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方形印章上刻柳叶篆2行4字:“潞国亲笔”。柳叶篆是篆书的一种,晋卫瓘作,因形如柳叶,故名。印文朱白交替,变化多姿。

朱常淓草书唐诗刻石草书笔法属婉转流畅,文雅柔美一路。笔画起收俱见痕迹,游丝缠绕牵连,草法正确严谨,书风是承袭东晋“二王”一脉,也有唐孙过庭章草痕迹,同时延续了元代赵孟頫的艺术传统。据传其学书时遍阅历代名家为师,尤对晋之“二王”、唐之怀素倍加崇拜。并用楷书手抄王羲之《草书百韵歌》,今存其手书石碑十二块。除了书法外,碑贴中的印章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每首唐诗加盖两枚到三枚印章,每个印章都不重复(参见相关链接一),雕刻艺术很精湛。大约有600多枚,形态各不相同。印章内容皆为修身治学的格言警句。语出《论语》《孟子》《礼记》《大学》等经书。表现出当时上层统治阶层对儒家文化思想的尊崇,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朱常淓存世手书唐诗石刻对当代人写草书有很大的帮助。具有文学艺术价值、社会教育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传承收藏价值。同时也是研究中国书法史、篆刻史、晚明史不可或缺的资料。

比较研究

一种艺术风格的形成,与这种艺术所赖以生存的时代无法脱钩,他要承受这个时代所特有的各种影响。明代中叶至清代初期,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工商业的发达、资本主义萌芽,承袭数千年的封建思想道德体系开始崩溃,个性解放的洪流不断冲击着传统大一统的精神文化统治。表现在书法上,就是“目空古人”,追求个性发展和改变师路,从学习“二王”而改学宋人,如明中晚期祝允明、张瑞图、王铎、傅山等浪漫主义书法大师。他们放浪笔墨、狂放不羁、愤世嫉俗,或标新立异,或独辟蹊径,把艺术个性发挥到极致,代表当时草书主流风格,和他们相比可知小潞王书法艺术风格的独特性。

1、小潞王书唐陈子昂《夏日游晖上人房》

【国宝品鉴】《小潞王朱常淓草书唐李白诗碑贴》

小潞王书唐陈子昂《夏日游晖上人房》

此石草书诗文6行,满行8字。诗曰:“山水开精舍,琴歌列梵筵。人疑白楼赏,地似竹林禅。对户池光乱,交轩岩翠连。色空今已寂,乘月弄澄泉。”出自唐陈子昂《夏日游晖上人房》。

引首章刻1行6字:“当仁不让于师”,语出《论语·卫灵公》。压角章二枚,一刻篆书2行4字:“敬一道人”,为其名号,另一枚篆刻3行20字:“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客敬”,语出《礼记》。

小潞王书唐曹邺《霁后作》

【国宝品鉴】《小潞王朱常淓草书唐李白诗碑贴》

小潞王书唐曹邺《霁后作》

此石草书诗文6行,满行8字。诗曰:“新霁辨草木,晚塘明衣衿。乳燕不归宿,双双飞向林。 微照露花影,轻云浮麦阴。无人可招隐,尽日登山吟。”末行刻二枚印章,上篆书3行8字:“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下刻“中和”2字,阴阳互辅,书体纵长,“中”字写法属潞王自创。

2、祝允明(1460—1527年)草书《前后赤壁赋卷》

祝允明,字希哲,因右手六指,故自号枝山。苏州人。据《明史 文苑传》载:“弘治五年举于乡,久之不第,授广东兴宁知县。”中年以后,因仕途失意草书为之一变。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他的草书用笔、结字受黄庭坚草书影响最深,狂草最值得称道,不论是长卷还是大轴,都豪放自如,晚年“点”的运用更是出神入化,陆时化赞其行书:“天姿超绝,学力深沉,遂为有明书家第一。”其草书《前后赤壁赋卷》为明中期狂草书法经典之作,笔势从张旭、怀素中出,感情充沛,如脱缰骏马,纵横奇绝,一气呵成,奇幻多变。

【国宝品鉴】《小潞王朱常淓草书唐李白诗碑贴》

祝允明(1460-1527年)草书《前后赤壁赋卷》,(局部),上海博物馆藏

释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

3、张瑞图(1570-1644年)《五绝诗》轴

张瑞图,字长公、无画,号二水、芥子、白毫庵主等。福建晋江人。万历年进士,后因案坐徙,赎为民。年轻时即以擅书名世,时人将邢侗、张瑞图、米万钟、董其昌并称为晚明“善书四大家”。此轴款钤“张长公”“瑞图”印2方,引首钤“文学侍从之臣”印。书法从钟、王入手,折笔侧入,形体尖锐,最引人入目的是用笔的方折被极异的夸张。起止转折倔强,力量饱满,笔墨酣畅。清秦祖永《桐阴论画》评曰:“瑞图笔法奇逸,钟、王之外,另辟蹊径。”

【国宝品鉴】《小潞王朱常淓草书唐李白诗碑贴》

张瑞图(1570-1644年)《五绝诗》轴,纸本 172.7×43.5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与君青眼尽,共有白云心。不向东山去,旦旦春草深。”

4、王铎(1592-1652年)草书《秋日西山上》长卷

王铎,字觉斯,号嵩樵、痴樵,河南孟津人。清顺治年间,官至礼部尚书。王铎50岁之后,由于官场的矛盾,生活的困惑和心理的彷徨,其书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宗晋变为张旭、怀素的率意与野道。书体荒幻奇崛,狂放不羁,与正统的书法格格不入,字里行间已经没有了“二王”的影子,字中隐含的是情感的宣泄、情绪的放纵和血液的奔腾,可谓抒情写意的最高境界。成为明末清初崇尚狂狷之美的浪漫主义的中坚。启功评王铎书法:“王铎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此作为王铎草书《秋日日西山上等诗六首》长卷的一部分。

【国宝品鉴】《小潞王朱常淓草书唐李白诗碑贴》

王铎(1592-1652年)草书《秋日西山上》等诗六首长卷(局部),河南博物院藏

释文:“秋日西山上 ,一床衡绝壑,其奈野萧何。但有孤阳入,就中秋色多。猢狲同饮食,枒枿助吟哦。恻目怅诸郁,宁知嗃老萝。”

5、傅山(1607-1684年)《草书五言古诗立轴》

傅山,初名鼎臣,字青竹,又有真山、浊翁、石人等别名,山西太原人。于医学、诗文、金石书画无不精深。他生活在改朝换代之际,清操自守,拒不入仕,是著名的明代遗民之一。傅山论书主张:“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直率勿安排。”此作录五言古诗一首,款署“傅山书”,下钤“傅山之印”,用墨干渴,飞白之笔居多,字型欹正自然,章法不落俗套,布局平稳,行笔奔放自如。是他思想、性格的反映。

【国宝品鉴】《小潞王朱常淓草书唐李白诗碑贴》

傅山(1607-1684年)《草书五言古诗立轴》,绫本,纵201.5厘米,宽50.9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娟娟青柳外,春山与争姿。组之以青云,句嫩不胜思。心目亦何极,收视而置之。三韵十二章之一书为惠介文兄粲。侨老傅真山”

纵观明末清初草书名家的墨迹,祝枝山恣肆纵横、墨气淋漓;傅山骄健流畅,连绵缠绕;王铎奇险跌宕,狂放不羁;而张瑞图另辟蹊径,“于古法为一变”。这四人皆官场失意,仕途坷坎,有着相同的人生经历,可以说走了“拙、丑、支离、真率”的道路,把“巧、媚、轻滑、安排”抛进了历史的垃圾堆。笔墨行间反映了他们内心的焦灼、苦闷和颓丧。这一切揉合在一起,直抒胸臆,情感丰富,层次复杂,让我们徜徉墨海,如品美酒,或酣或醉,因而审美价值极高。值得一提的是王铎和潞王平时吟诗唱和,书画互赠,是频繁交往的挚友,王铎有时也到潞王府居住,与其切磋书艺。但二人书风迥异,可以说一个优美,一个崇高;一个尚意,一个尚法;一个传统,一个狂放;实乃冰火二重天。这和小潞王的生活遭际有极大关系。上述草书家风格的形成皆在五十岁以后的晚年,如傅山评王铎书说:“王铎四十年前字,极力造作;四十以后无意合拍,遂能大家。”而小潞王年仅38岁艺术生命就终结了,所以他留下的草书墨迹还处在临习古法阶段,没有转折和高潮。与炉火纯青的其余草书名家相比显得谨守法度,较为保守传统,充满了“书卷气息”。保持着优雅闲淡,宁静详和,疏放自然的意境。

第二世潞王,生活在明朝晚期政治衰退的大动荡时代。就藩期间及至南明监国,政治生涯中未有很大建树,死得也很惨,但他生前在文化思想方面做出的成就则是巨大的,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遗憾的是翻开中国古代书法史,没有他的一席之地,谨借本文为大家进一步了解晚明书风打开一扇窗口。

作者简介

谭淑琴,女,河南博物院研究员,主要致力于古代石刻如汉画像石、碑刻墓志和古代佛教造像艺术三方面的研究。曾主编国家级重点工程《中原文化大典•文物典•碑刻墓志卷》《琬琰流芳——河南博物院藏碑志集粹》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