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蘇東坡傳》—你知道蘇東坡有多"怪"嗎?

讀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已有些許時日了。

越讀到後面,越發現蘇東坡先生的純粹可愛之處,。

林語堂先生曾評價他是一個具有現代精神的古人。

也許正是因為他的精神境界太純粹了,才不容於世,才屢遭陷害併成為謠言的箭靶子。但是也正因為他的純粹,才能吸引到一些志趣相投的知交好友,併成為那個時代的超級IP。就連皇帝老兒都成為他的粉絲,處處對他另眼相待。

在那些與他敵對的小人眼裡,他的純粹是一個奇行異徑,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怪人。

那麼,你知道蘇東坡此人,到底有多怪嗎?

讀《蘇東坡傳》—你知道蘇東坡有多


眼見不平如繩在食,吐之方快。

要說,咱們這位東坡先生的個性,當真稱得上是耿直BOY。

尤以信任人,對誰都推心置腹,三杯酒下肚跟誰都能稱兄道弟。也愛發表自己的見解。也就是說,但凡在自己眼裡看不慣的事情,都要不吐不快,並且不分對象、場合。

他的弟弟蘇子由就曾經向哥哥進言,勸告哥哥遇事遇人要三緘其口。

誰料蘇東坡對弟弟說:我也知道自己經常出言不慎,容易得罪人,但是沒辦法,我只要發現有什麼事情不對,就沒有辦法忍受。

弟弟說:可是你要知道,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推心置腹啊,有的人不可以什麼話都對他說。

他點頭同意:我也知道這是我的弱點,或者是我太過相信別人,不管跟誰,都不願意說違心之言。

你以為蘇子由的這番進言起作用了?非也,蘇東坡在直來直往的路上一去不回頭了。

調任杭州之後,他見過諸多不平之事,讓他心中鬱結難抒。

當他以官員的身份監督工人,親眼所見黎明之時,工人聞號聲而聚集開工,他心懷悲憫地寫下:

人如鴨與豬,投泥相濺輕。

春天到了,他去踏青遊玩,見到農民在吃竹筍,但是沒有放鹽。他心酸地寫下:

老翁七十自腰鐮,慚愧春山筍蕨甜。

豈是聞韶解忘味,爾來三月食無鹽。

在他觀賞巨大的水車瀉出的水流之時,心裡想的卻是田婦的嘆息:

汗流肩赬載入市,價賤乞與如糠粃。

他看到百姓受苦蒙難,如果單論明哲保身,他可以三緘其口。就像其他的官員一樣,不發表意見,但是他不願自己看見了不平,卻只能當作一個瞎子和啞巴。

於是,明知道哪怕明知道自己只要金口一來,就會有人來抓他的小辮子,會引來災禍,但他實在顧不得那麼多。

因為,讓他忍住不說,就好比要他吃飯吃到了蒼蠅,卻還要吞下去。

讀《蘇東坡傳》—你知道蘇東坡有多


交友廣闊,不問階級和出身

蘇大學士交朋友,全然不問出身和階級。只看對方與自己是否志趣相同、氣場契合。在他的朋友中,不乏隱士、道士、和尚、乃至妓女、農人等。

那時候的高等妓女,基本上都極具才華,有些能作詩,有些能寫文,出口成章,有些能提筆作畫等等。她們與古代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儘管如此,但是由於出身,她們的地位還是比較尷尬,基本上還是比較難得到真正的認可的尊重。

但是在蘇東坡先生眼裡,他對這些奇女子並無不敬,更多的時候,他對她們是心懷憐憫和同情的。

當時有一個營妓叫周韶,蘇東坡經過杭州,太守陳襄置宴招待,周韶也在席,宴席上,她請求脫去妓籍。客人命她作詩,她看了一眼大廳裡被關在籠中的白鸚鵡,毫不遲疑地寫下:

隴上巢空歲月驚,

忍看回首自梳翎。

開籠若放白衣女,

長念觀音般若經。

蘇東坡為她仗義直言,指出周韶身著白衣,乃正在居喪所致,眾人大受感動,於是她的請求終被允准。

蘇東坡在酒席宴會上,經常遇到歌妓獻藝,然後會有一些膽大的歌妓慕名求詩,蘇東坡一般來者不拒,慷慨題詞於其披肩或扇面上。

他和女人走得很近,沒有世俗中的男女大防的概念。但是他心思純淨,對他們並生綺念。也不曾佔某個人的便宜。

基本上,他只和妓女吟詩為樂,飲酒消遣。

並且,他以勸導妓女從良為樂。據說,他曾經勸導了才女琴操從良出家,並且他之後一個侍妾就是風塵出身,名喚朝雲,朝雲遇到蘇大學士那年,年方十二。

正因為他對朋友十分真誠,從來都是坦誠以待,不藏著掖著,所以他幾度蒙難,都有知己好友為他奔走呼號,積極營救。

當他窮困潦倒之時,都有朋友資助於他,分文不取。

當他遭罷黜被排擠之時,都有朋友追隨於他,這得益於他的人格魅力。

從佛學上來說,這也算得上是結善緣,得善果了吧。

讀《蘇東坡傳》—你知道蘇東坡有多


為民請命,最不像官員的官員

林語堂先生對他有一句相當貼切的評價:一個具有現代精神的古人。確實,如果沒有平等的思維,博大的胸懷是做不到這樣的,他沒有因為自己的出身富貴就瞧不起貧窮的農民,相反,他在為官的路上,對勞動人民一直飽含深情。

我一直覺得,蘇東坡是一個最不像官員的官員。他所有的作風個性,與一個朝廷大員格格不入,所以,在他融入這個集體中才會增加了那麼多的困難和障礙。

蘇東坡的個性,喜歡他的人會很喜歡他,比如他的那些知交好友,但是討厭他的人也多得數不勝數。比如朝堂上那些等著隨時抓他小辮子的那些個御史。

在一零七九年三月,蘇東坡調任江蘇湖州,一般官員到任後,都會上奏朝堂,說幾句好聽的話,叫做謝恩奏章。一般官員會比較謙虛地表明自己過去並無什麼實質政績,承蒙皇恩浩蕩,賜以高位,必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云云。總之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讓人挑不出毛病。

但是蘇東坡不這樣。他的謝恩奏章是這樣寫的:伏念臣性資頑鄙,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這幾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說:希望陛下看在我性格資質頑劣粗鄙的份上,知道我已經老了不適時宜,恐怕難以跟上當朝新貴的節奏。陛下知道我年老體衰不會惹事生非,或許能保全一方百姓。

時隔一千多年,我們已經無法揣測蘇軾如此寫謝恩表的初衷了,不知道他是否已有預測這篇奏章會為他引來禍端。

果不其然,被人揪住了小辮子,御史聯名請奏皇帝徹查,全面清算蘇東坡的過錯,這就是著名的鳥臺詩案。

幸而宋朝有不殺士大夫的法例,也幸而得皇帝英明,無意殺他,在這其間,就連當朝太后、政治上的死敵王安石,都曾為他仗義直言,覺得蘇軾錯不至死。

只是經此一事,蘇東坡元氣大傷,被貶為黃州團練。

這下,沒了實權。他更加不像官員了。更多的時候以農夫自居,。打扮上完完全全就是一個山野村夫的樣子,還常常自比陶潛。

讀《蘇東坡傳》—你知道蘇東坡有多


結語

烏臺詩案成為蘇東坡人生的一個巨大轉折。他的人生也是自此急轉直下,他的流放生涯也是自此開始。

有人問他,經歷過這些事,會不會後悔自己曾經的作為?

他確實吸取了教訓。

他曾經的老朋友章惇,曾寫信勸他改過自信。蘇東坡的回信可謂是非常標準的悔過範文。就連皇帝看了也會不疑有他。他說:

平時你和子由對我極力相勸。而我卻不以為然,而今身陷囹圄,追悔莫及,知道自己必死無疑。誰料皇帝寬宏,讓我得以生還。如果我再不改正,那我還是人嗎?我昔年蒙皇帝錯愛,假如我安守本分,怎麼會有今日的災禍呢?我反思自己的過錯,真是沒有道理。當初我口出狂言,就像發狂之人墮入河海,也是不自知的。就像有東西在驅使我。現在我恢復平靜,只覺慚愧至今,你怎麼能夠再懷疑我呢?


讀《蘇東坡傳》—你知道蘇東坡有多


但是事實上,對親密的朋友,他的回答又是另外一種說法。他非常坦誠地告訴朋友:非苟知之亦允蹈之。

這一句話表明了他的態度:他並不後悔自己當初的做法。

只是他變得老練聰穎了,也吸取了教訓。

可見蘇東坡還是那個蘇東坡。還是那個認死理,為了信仰不惜以性命相殉的蘇東坡。

這樣的蘇東坡,無怪乎能在後世受人敬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