潯陽陶氏家風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一個理想中的夢境,千年來不曾有人見過,卻歷久彌新!這是陶淵明借武陵漁人把世人帶入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的生活之中。《桃花源記》深入人心,應歸功於陶淵明和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高祖母湛氏以及潯陽陶氏家風,是在這一系列的陽光傳承之中結出的碩果,愈久愈香愈醇。

潯陽陶氏家風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如果《桃花源記》作者換成是一位臭名昭著的人,會是什麼樣子呢!宋代奸臣蔡京一手好字,自成一體,造詣深厚,卻因人品低下,素有“六賊之首”罵名,誰還去學他的書法呢!當然,《桃花源記》必須是有高尚情操的人才能完成,陶淵明與《桃花源記》,在此繞來拐去的,目的是強調陶氏家風的風韻,對品味《桃花源記》有著相得益彰的作用,也有利於增添自己向上的愉悅和力量。

陶淵明的高祖母湛氏,史稱陶母,是我國古代有名的賢母,以“封壇退鱸”“截髮延賓”等教子故事為後人津津樂道,其和孟子母親,歐陽修母親,岳飛母親一起並稱為“四大賢母”。

潯陽陶氏家風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截髮延賓”,說的是風雪之夜,家裡來了客人,可是家徒四壁,拿不出一件像樣子的東西招待客人的,於是湛就鍘碎睡覺用的草墊子,拿來喂客人的馬。自己又暗中把頭髮剪下來賣了,置辦菜餚,招待客人。“封壇退鱸”,講的是湛氏的兒子陶侃做小官時,分管漁業,有一次,兒子託人把一罈公家的醃魚送給母親。湛氏問明情況後,便原封不動地退回,還附上了一封書信說:“你身為官吏,本應清正廉潔,卻拿官家的東西送給我,這樣不僅對我沒好處,反而增加了我的憂愁啊。”

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出身貧苦,少年喪父,在陶母的悉心教誨下,養成了好學、勤奮、清廉的優秀品質。後來學有所成,出仕為官。他從縣吏做起,一直做到荊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封長沙郡公。成和九年(334年)去世,年七十六,獲贈大司馬諡號桓。

潯陽陶氏家風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陶侃為官勤勉清廉,做人正直,但對心術不正者來說,往往會擋住人家的財路或官運,受到排擠是自然而然的事。“陶侃運甓”就是受人排擠,在廣州做閒官時的所為。《晉書·陶侃傳》:“侃在州無事,輒朝運百甓於齋外,暮運於齋內。人問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過爾​優逸,恐不堪事。’其勵志勤力,皆此類也。”

所謂“陶侃運甓”,其實就是“搬磚勵志”。陶侃每天早上將書房裡一百多塊青磚搬到院子裡,傍晚再從院子裡搬到書房裡,天天如此從不間斷,為的是磨練意志和鍛鍊身體。後來人們就用“陶侃運甓”,比喻志士仁人刻苦自勵。

喜歡《桃花源記》,必然喜歡陶淵明,陶淵明的情況,大家耳熟能詳。他是一個隱者,是一個田園詩人。他不願與當政的人同流合汙,不慕名利,不為五斗米折腰,退隱歸耕。一個能夠寫出《桃花源記》,並能夠與其般​配的人。

潯陽陶氏家風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陶淵明的家風淳正,他在家書《與子儼等疏》則告誡子孫要和睦,“汝等雖不同生,當思四海皆兄弟之義”,要重德修身,以聖賢為榜樣,“雖不能爾,至心尚​之”。他與兄弟姐妹相處得非常和睦,比如對同父異母的妹妹,即程氏妹,從小兩人就互相幫助,感情深厚。程氏妹去世時,他不僅立刻辭官奔喪,還寫下了一篇感情真摯的《祭程氏妹文》,寄託自己的哀思。

《桃花源記》因為有陶母、陶侃、陶淵明及潯陽陶氏家教的深厚底蘊所支撐,芳香的不再僅僅是陶家人,而是天下人,天下所有向上之人的至愛。記在心裡,反覆品味,常習常新,心亦愉悅。(文/蔡駟 圖/網絡) (文/圖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