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后和戚夫人鬥得慘烈,可誰的兒子也沒坐穩皇位,卻為她做了嫁衣

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史中,帝位永遠是權力鬥爭的焦點,而後宮則是這鬥爭最主要的戰場。被皇帝寵愛的女人,都希望給皇帝生兒子,生了兒子就希望自己的兒子今後當皇帝,母憑子貴,如果那樣總算是對紅顏逝去,深宮怨懟的悽楚有了回報。所以皇帝的女人們,為了爭儲可以用盡陰謀詭計,為了將自己的兒子推上至尊之位,不惜掀起腥風血雨。

這其中,呂后與寵妃戚夫人之間那慘絕人寰的較量,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不過,有沒有不曾參與過殘酷的宮鬥,直接從他人的鬥爭中得利,就把兒子推上了皇位,並且兒子在執政之後還被後人稱頌,屬於特別有作為的那種皇帝的呢?不瞞您說,還真有,而且這個皇帝的母親,與呂后和戚夫人還是同一代人,同為劉邦后妃的薄姬。

呂后和戚夫人鬥得慘烈,可誰的兒子也沒坐穩皇位,卻為她做了嫁衣

一、天生貴相,卻命運坎坷的薄姬,始終懷著一顆與人為善、與世無爭的心

薄姬的母親是戰國時代魏國的宗親,也算是有個與貴族沾親帶故的出身,她的第一任老公名叫魏豹,是魏景湣王的兒子。當年天下諸侯群起反秦之時,魏豹也拉起了一支隊伍自稱魏王。原本魏豹與劉邦是戰略合作關係,但是在楚漢相爭的前期,項羽一度佔據了上風,這讓魏豹的立場產生了搖擺。

恰逢此時,薄姬的母親請了一個名為許負的人給薄姬算命,許負斷言薄姬為大貴之命,將來必生天子。魏豹一聽大喜,既然自己的老婆能生下天子,那就說明自己能當上皇帝啊。於是鐵了心背叛了劉邦。不過這個決定導致的結果非常悲慘,劉邦逆轉形勢得勝,魏豹被殺,薄姬因為貌美,被劉邦納入後宮。

劉邦身邊的女人多了去了,納薄姬的事情,他一轉身就忘了。《史記》中對這件事情的記載是:“歲餘不得幸”,也就是劉邦把薄姬從魏豹那裡帶回來,就往後宮裡面一扔,一年多都沒有搭理她。

呂后和戚夫人鬥得慘烈,可誰的兒子也沒坐穩皇位,卻為她做了嫁衣

不過薄姬心態好,人緣也好,在人人自危的後宮里居然交到了兩個朋友。這兩個閨蜜一個叫管夫人,一個叫趙子兒,這姐倆兒居然都混成了劉邦的寵姬。本著姐妹有福同享的原則,這姐倆兒在劉邦面前為薄姬叫屈,還搞得劉邦有點過意不去了。

《史記》記載:

漢王心慘然,憐薄姬,是日召而幸之。

不過劉邦這一次走過場似的臨幸薄姬,確實改變了薄姬的一生。雖說後來劉邦再沒有去找過薄姬,但是這一晚薄姬卻中了大獎,懷上了龍種,十個月後生下一個男孩,取名劉恆,也就是後來的漢文帝。

有人說薄姬能生下漢文帝,完全就是命好。要我說,雖然事情是有偶然因素,但也有其必然的道理。如果薄姬不是一個生性淡泊達觀的人,自然不會甘於後宮的寂寞,不甘寂寞恐怕就會加入爭寵的大軍,加入爭寵的行列,就需要時時處處與所有後宮為敵,也就交不到管夫人、趙子兒這樣能為她仗義執言的閨蜜,也就沒有打動劉邦的機會。

或者有人說,真能爭寵的話,那生下龍種的機會豈不是更大?可要知道,凡事都有風險,後宮之爭充滿腥風血雨,機關算盡的戚夫人和兒子趙如意難道不是最好的反面教材?踏進這趟渾水,那可真是每日在風險中賭命了。

呂后和戚夫人鬥得慘烈,可誰的兒子也沒坐穩皇位,卻為她做了嫁衣

二、雖然不爭,但如果要把薄姬看成一個沒有想法的傻瓜,那可是大錯特錯了。筆者認為作為後宮的弱勢群體,薄姬表現出了高超的生存智慧。不要說在後宮,即便是現代社會的職場中,一個人要完全保持中立,不站隊,不被拉攏,即便周旋於互相對立的兩方,也能始終維護好與雙方的關係,容易嗎?不僅不容易,而且相當考驗人的定力和智商,但是不起眼兒薄姬做到了,你佩服不?

在薄姬和劉恆不顯山不露水的時候,呂雉和戚夫人的儲君爭奪戰進行得如火如荼。戚夫人仰仗劉邦對自己的寵愛,動了讓劉邦廢黜太子劉盈,讓自己的兒子劉如意繼位的念頭。如果這樣,呂后母子日後的結果,怕只能是死在戚夫人母子手裡了。

好在呂后在朝中重臣中的影響力不弱,在重臣的力保和張良的點撥下,最終請出商山四皓,讓劉邦認清太子根基已經穩固的現實,為了維持朝局的穩定,最終沒有廢黜劉盈。後人都說呂后太過殘忍,用滅絕人性的方式對待戚夫人,但是殘忍是政治鬥爭的本質,如果位置轉換,戚夫人成了勝利者,她會饒過呂雉母子嗎?所以,戚夫人在動了爭儲的念頭時,就已經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呂后和戚夫人鬥得慘烈,可誰的兒子也沒坐穩皇位,卻為她做了嫁衣

受寵的鬥得不亦樂乎,不受寵的日子也不好過。因為不被劉邦待見,薄姬和劉恆即便身為后妃皇子,也會經常吃不飽飯,為了兒子,薄姬經常拉下臉面,去御膳房討各宮撤下來的剩飯剩菜給兒子果腹。

其實薄姬也可以過得不這麼慘,呂后和戚夫人,如果她決定選邊站,成為其中一方的心腹或幫手,應該都會得到照拂的,但是薄姬寧可要飯也不站隊。或許魏豹的教訓,令她難以忘記,如果當初魏豹不是立場搖擺,也不至於家破人亡,令她成為不受劉邦待見的後宮。或許她深知以自己的身份和力量,如果不隱忍低調,很難在暗潮湧動的後宮政治中生存,所以乾脆冷眼旁觀,誰也不招惹反倒更容易自保。

或許是薄姬內心的善良,讓她選擇了這種人畜無害的策略,或許是她真的熟讀黃老,擁有在逆境中隱忍的智慧,或許是她這種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心態,打動了冷酷的呂雉。呂雉在清算了戚夫人黨羽後,就開始對劉邦的後宮寵妃進行報復,卻唯獨放過了薄姬,給劉恆封了個代王,讓他們娘倆去封地過安穩日子了。

呂后和戚夫人鬥得慘烈,可誰的兒子也沒坐穩皇位,卻為她做了嫁衣

三、有人說呂后與戚夫人的鬥爭,結果兩個人都不是勝利者,真正笑到了最後的是薄姬,得到利益的是漢文帝劉恆。可是正如人們常說的: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作為文景之治的開創者,漢文帝被後人稱道,而這其中除了運氣,更多的是厚積薄發的實力。

戚夫人敗了,輸得一無所有、死得慘不忍睹。可是殺了劉如意,收拾了戚夫人的呂雉真的就贏了嗎?殘酷的鬥爭和慾望的膨脹,讓呂雉早已成了一個心理扭曲的變態女人。為了向親生兒子漢惠帝劉盈炫耀自己的“功績”,竟帶著膽小懦弱的劉盈去看已經成為“人彘”的戚夫人,劉盈接受不了眼前的慘狀,被嚇得精神失常,不久就去世了。

失去親子的呂雉,又扶劉盈的長子劉恭登基,後來劉恭知道自己的親生母親是被呂雉所殺,言談之中流露出復仇之意。殺人成性同時也膽戰心驚的呂雉,只能將劉恭先廢后殺,隨後為了便於自己專權,又把聽話的常山王劉義扶上位,只是在她死後,權傾一時的呂氏家族,被周勃、陳平為首的功臣集團剷除,劉義也被廢被殺,呂后殫精竭慮維持的權力核心,最終也是以土崩瓦解收場。

呂后和戚夫人鬥得慘烈,可誰的兒子也沒坐穩皇位,卻為她做了嫁衣

就在呂后忙著殺皇帝,功臣們著急推翻呂氏集團的時候,薄姬帶著劉恆遠離了是非之地長安,在千里之外一心一意地治理著自己的封地,代王仁德能幹,在代這個地方很有口碑,受到百姓們的愛戴。

剷除呂氏一族後,周勃、陳平就開始為新皇帝的人選頭疼。選這個皇帝不容易,起碼要滿足三個條件:

  1. 要與劉邦的血緣近,但又不與呂氏沾邊,可呂后專權的時候,有點能力的后妃之子,大都被迫害至死了。
  2. 為了防止太后和外戚專權的悲劇重演,皇帝需要是位有政治見解的成年人,而且皇太后的家世不可以太顯赫,更不可以涉入朝局。
  3. 這個皇帝得有能力,有口碑,不能是個窩囊廢。

反覆推敲下,只有代王劉恆最適合,於是大家統一意見,天下歸心,同迎代王返回長安登基,也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漢文帝。這下好了,呂雉和戚夫人打成烏眼雞似地爭奪的皇位,落到了從不摻和事兒的劉恆身上,薄姬也順順當當地成了薄太后。

呂后和戚夫人鬥得慘烈,可誰的兒子也沒坐穩皇位,卻為她做了嫁衣

漢文帝與後來的漢景帝時代,在歷史上被稱為“文景之治”,是一個與民休息,發展經濟的時代,是一個為漢武帝做出豐功偉績積攢堅實國力的時代,而作為新時代開創者的漢文帝,功績始終被後世頌揚。

漢文帝被封為代王,離開長安城的時候,還是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孩子,而返回長安登基時已然是二十多歲的有為青年了。史書評價漢文帝寬和、仁厚、生活節儉、處事不張揚,善於傾聽和接受他人的意見。

雖然出身皇家,但劉恆始終是一個沒有父親陪伴的孩子,而要將一個孩子培養成材,同時還具備如此之多的優秀品質,可見他的母親薄姬付出了很大的心力,可以說“文景之治”的開創,薄太后功不可沒。

很多人都說薄姬和漢文帝母子,能夠不爭不鬥,在遠離權力中心的情況下登上人生巔峰,實在是因為運氣太好,但是如果你細品箇中滋味,就會發現整個過程中,無不浸透了薄姬的隱忍與苦心,她和劉恆更像是春寒料峭時,破土而出,逆勢成長的大樹,若能在某一個春天繁花如錦,必有習習春風向它吹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