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鄉村千億元級產業觀察 | 培育高質量綠色蔬菜產業,江蘇舉措

“最江蘇”導讀

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走在全國前列,江蘇提出到2022年,基本建成優質稻麥、綠色蔬菜、特色水產、規模畜禽、現代種業、休閒農業、農業電子商務、林木種苗和林下經濟8個產值千億元級產業。各地如何推動落實,完善服務支持,合力促進鄉村產業振興?請關注“最江蘇”公眾號系列文章專輯:江蘇鄉村千億元級產業觀察。

近10年來,江蘇省蔬菜生產年均增長5.7%,2009年起蔬菜產值超過糧食,成為全省第一大農作物。“大力發展綠色蔬菜”被寫入2018年省委一號文件。綠色蔬菜成為全省重點培育的8個千億元級優勢特色產業之一。

為構建江蘇蔬菜產業競爭新優勢,江蘇省重點發展綠色蔬菜產業。目標到2022年,建設200個全程質量控制綠色蔬菜示範園區,綠色蔬菜佔比由25%提高到60%以上,綠色蔬菜播種面積達1300萬畝。

圍繞培育高質量的千億元級綠色蔬菜產業,江蘇突出種子種苗創制和工廠化繁育,突出全程質量可追溯體系建設,突出現代化智能化設施裝備應用。努力打造30個產值30億元以上的蔬菜強縣,培育100個產值超千萬元、10個產值超億元的綠色蔬菜全產業鏈龍頭企業,帶動一批綠色蔬菜新型經營主體,進一步鞏固提升全國重要的區域性蔬菜交易中心和價格中心的地位。

種苗繁育工廠化

“這個水果黃瓜的苗不錯,來1000株”“小番茄的苗拿2000株”……在揚州邗江區槐泗鎮江蘇省現代農業(蔬菜)科技綜合示範基地,兩名來自江都小紀蔬菜基地的菜農正在選購種苗,他們表示,以往都是自己在家育苗,損耗病死率達到一半以上,之前用這裡的試驗苗培育出來的蔬菜都很健康。“成本低,品質好,打算以後都在這購苗了。”

“青椒、茄子、西紅柿、西瓜、甜瓜是我們主要培育的種苗,品種全是優中選優。”槐泗鎮江蘇省現代農業(蔬菜)科技綜合示範基地相關負責人介紹,因為與江蘇裡下河農科所開展深度合作,基地的優質品種資源非常豐富。

“蔬菜產業發展的趨勢,必然是通過工廠化育苗、設施化栽培、標準化生產,促進蔬菜產量和質量雙提升。”江蘇裡下河農科所經濟作物研究室副主任張永吉表示,揚州地處長江中下游,夏季溫度高、溼度大,冬春季和秋季常光照不足,蔬菜種植十分有講究,希望能通過優質種苗促進設施化栽培擴面增量,引導蔬菜種植大戶綠色種植、科學種植。

“我們與沙頭的蔬菜基地南北相望,工廠化育苗基本覆蓋了整個揚州,還輻射了周邊的一些城市。”張永吉說,未來將以南北兩大基地為核心,打造集蔬菜產業技術創新、示範推廣培訓、種苗繁育與供應的基地,引導全市蔬菜高效種植。

江蘇鄉村千億元級產業觀察 | 培育高質量綠色蔬菜產業,江蘇舉措

在沛縣敬安鎮,萬畝制種辣椒進入收穫期。作為江蘇省唯一的國家級區域性蔬菜良種繁育基地,該鎮辣椒制種產業佔據全國市場的“半壁江山”。

“這是‘巨無霸3號’,一個就有三四兩重。”在恆潤高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種植區,企業負責人盧海林隨手摘下一顆紅辣椒掰開,大大的果肚裡滿是籽兒。這一品種,傾注了公司研發團隊近5年的心血。

“我們從上千個親本不斷挑選、實驗、配對,才培育出這款果形大、產量高的良種。”該公司技術人員梁振說,研發新品還要被送到全國數十個實驗基地試種一到兩年,以確定最適宜種植地域。“25克‘巨無霸3號’種子就能種出一畝辣椒,我們育種一畝,可滿足兩千畝種植需求,目前在山東、河南等地種植面積已超10萬畝。”

敬安鎮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搭建更多科技創新平臺,讓先進科技賦能產業發展,擦亮小鎮特色名片,打造“辣椒制種第一鎮”,為產業富民打下堅實基礎。

打造千億元級綠色蔬菜特色產業,江蘇突出種子種苗創制和工廠化繁育。圍繞結構調整需求,抓好特色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實施優質高效多抗品種創制聯合攻關,培育一批適應設施栽培、加工出口、輕簡栽培和機械化的新品種。加強優良品種推廣,建立茄果類、瓜類、葉菜類蔬菜良種繁育基地,佈局100個蔬菜新品種綜合展示中心和區域性工廠化商品苗繁育供應中心,建立50個特色蔬菜生產基地。加快推進蔬菜種業提升,培育壯大蔬菜種子企業,鼓勵開發種子加工包裝、育苗基質、播種機械等配套產品,在國內率先實現蔬菜種子利用標準化、種苗生產規模化。

全程質量可追溯

在南通飛悅農業科技園區的種植基地,1000多畝大棚內青菜、黃瓜、辣椒等長勢喜人,並已通過了無公害認證。園區技術人員說,這裡蔬菜種植已用上了追溯系統,“蔬菜上市時,每天都要檢測30批次以上,出園區的菜都會在追溯系統裡留下身份印記,可供消費者查閱。”

在南通麥德龍超市生鮮區,可追溯系統的綠色標識顯眼醒目,一盒盒蔬菜、肉類食品上,還貼有可追溯的二維碼。拿起一袋重量為50克的薄荷葉,用手機一掃,追溯系統裡不僅標示著產品包裝日期、生產企業信息、安全監測報告等內容,甚至這袋薄荷葉的種植人姓名、種植經緯度、土壤類型、收穫季節、儲存溫度等也清晰可查,就連這袋薄荷葉如何從雲南昆明的種植基地來到南通的,乘坐什麼交通工具,都詳盡告知消費者。

大型超市用上了先進的追溯系統,普通市民天天光顧的農貿市場也跟緊腳步。在南通市永興菜場,“放心肉菜示範經營戶”趙莉攤位前,擺放著一臺特別的電子秤。兩隻番茄放上去,屏幕上顯示的不僅是重量和價格,還自動生成一個二維碼,手機一掃,蔬菜的產地、批發地、進貨時間等一目瞭然。市場管理員季棟樑說,這就是他們正在推廣的智能追溯電子秤,讓消費者買得明白、吃得放心。

從種、養殖田間地頭到批發市場,從超市、菜場到百姓餐桌,南通正在構建全鏈條的肉菜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南通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張兵說,南通實施放心肉菜“示範基地”“示範超市”“示範市場”“示範經營戶”四聯創工程,為市民編織一道肉菜消費安全網,並嚴加監管。

江蘇鄉村千億元級產業觀察 | 培育高質量綠色蔬菜產業,江蘇舉措

常州一號農場水果番茄的種植大棚內,農場運營經理毛青和同事們在查看小番茄的生長情況。“目前農場種植的小番茄有好多種,市面上常見的紅色、黃色自不用多少,我們實驗室通過創新研製,創造了紫色番茄。”毛青說,紫番茄口感略微酸澀,但營養程度更高。

像紫番茄這樣烙有一號農場智慧農業印記的蔬菜水果還有很多。農場建設初期,現任CEO姜方俊便致力打造不一樣的農業。這名海歸“IT男”開發自己的智慧農場系統。儘管很多人在當時並不理解學“高精尖”的人才居然要去做“土氣”的事,但最後,姜方俊走出了一條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成為了遠近聞名的“一號農夫”。

據姜方俊介紹,與人們傳統意義上的農場不同,一號農場採用的是數字化的雲生產管理系統。“所有的生產信息都會及時錄入,同時給售出的蔬菜等貼上二維碼,實現農業生產過程的實時監管和對農產品安全追溯,一旦出現問題能夠及時的追蹤問題根源,在一定程度上保障食品安全,讓消費者吃的放心。”姜方俊打開一號農場的數字系統,清晰看見農事記錄、病蟲害記錄、採收記錄等多塊生產內容。“通過數字化分析與記錄,我們能夠知道種植產區的土壤、水源如何,空氣如何,蔬菜產量有多少等等。”

打造千億元級綠色蔬菜特色產業,江蘇突出全程質量可追溯體系建設。進一步健全綠色蔬菜標準化生產體系,制定完善生產技術規程與產品分級上市標準,提升標準化生產水平。推進蔬菜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建設,建立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機制。開展整片區、全縣域綠色高質高效示範建設,每年新建50個以上省級蔬菜標準園,大力推進“菜籃子”工程基地、上海外延蔬菜基地、出口蔬菜基地建設,著力培育30個左右全縣域、全過程質量控制的綠色蔬菜強縣。

設施裝備現代化

位於鹽城市響水縣南河鎮昌盛村境內的全國最大蔬菜工廠響水九豐農博園,鮮花盛開,奇特瓜果琳琅滿目。高科技智能大棚內,工人們正在進行蔬菜種植管理。

南河鎮鎮長吳恆傑介紹,農博園秉持“綠色引領未來”的農業主題,將先進的蔬菜種植管理技術與江蘇地區的現代農業、設施農業栽培模式進行充分融合,成為智慧農業標杆。

目前,昌盛村已建成30000平方米智能觀光大棚、400畝高標準冬暖式蔬菜大棚、1000畝多功能聯動生產大棚、2500平方米現代農民培訓中心和60000平方米高科技智能溫室、育苗中心。

鹽城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表示,“從2019年開始,用三年左右時間,推動全市現代農業園區全部參加市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創建工作,實現轉型升級,達到園區有系統科學規劃、有主導特色產業、有依託科研機構、有配套龍頭企業、有健全運營機制,園區設施裝備與建設水平高、科技研發與應用水平高、經營管理與效益水平高、平臺建設與社會化服務水平高、培訓示範與輻射帶動水平高的‘五有五高’標準。”

江蘇鄉村千億元級產業觀察 | 培育高質量綠色蔬菜產業,江蘇舉措

2019年4月,一場別開生面的農機推廣活動在吳江同裡國家現代農業園區舉行,蔬菜生產基地上,履帶式拖拉機、旋耕滅茬整平機、牽引式起壟機、多功能田園管理機、機動式(電動式)蔬菜精密播種機、智能遙控高地隙噴杆噴霧機、履帶式噴杆噴霧機等10餘種機具輪番“上陣”,現場展示演示的關鍵生產環節機械化作業效果,讓同裡周邊規模蔬菜生產基地承包戶大開眼界。

2019年,蘇州市農機推广部門正式啟動農機推廣“田間日”活動,以提升設施蔬菜生產機械化水平為目標,將技術、培訓、諮詢等搬到田間地頭,讓更多農戶分享現代農業發展成果,為農機化全程全面、高質高效和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下階段,蘇州市農機推广部門將在市轄區規模蔬菜生產基地上常態化開展農機推廣“田間日”活動,讓先進、適用的農機化生產技術融入到實際生產過程中,及時分享最新農業生產技術和農機化成果,促進本市蔬菜生產機械化水平提升。

打造千億元級綠色蔬菜特色產業,江蘇突出現代化智能化設施裝備應用。按照機械管理、合理輪作、高效產出的要求,科學設置蔬菜生產田塊和設施,完善基礎裝備。實施新一輪設施農業提升行動,改造提升現有的蔬菜設施,進一步推進設施構型標準化,推廣應用水肥一體化等現代化、智能化裝備,示範建立植物工廠,到2020年蔬菜生產設施化比例達40%以上。加強農機與農藝融合,加快突破茄果類、瓜類、豆類、甘藍類和水生類蔬菜等生產機械化,到2022年大宗蔬菜生產主要環節機械化水平達到50%。

資料來源:中國經濟信息社江蘇中心、經濟帶網、農經雜誌、新華日報、揚州日報、中國江蘇網、揚子晚報、蘇州日報

小編:包菁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