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池之会,秦王为何没有故技重施扣押赵王?寡人并非怕他赵国

战国时期,秦国曾经策划了两场著名的外交阴谋:一个是秦、楚武关会盟,一个是秦、赵渑池之会。可以说,都是宴无好宴,酒无好酒。

前者,年少的秦昭襄王扣押了楚怀王,最终致使楚怀王客死他乡;后者,中年老成的秦昭襄王却放过赵惠文王,使其安然归国。

为何秦昭襄王没有故技重施,像当年那般扣押赵惠文王呢?

其实,秦昭襄王在渑池之会上,本来就没有想扣留赵王,这并不是秦国惧怕赵国。秦昭襄王只是探一探胡服骑射的赵国,到底有多么硬的底子。因为,当时的局势,可以单独跟秦国抗衡的诸侯,只剩下了赵国。

1、二十多年已过,秦王已不再年少轻狂

当年的武关会盟,正是秦昭襄王20多岁,年少轻狂的时候,他继位不久,不满宣太后与魏冉亲楚的策略。于是,他私下发起武关会盟,暗中派白起领兵暗伏。

秦昭襄王想要改变宣太后亲楚抗齐的国策,于是暗中决定借武关会盟之时,强行扣留楚怀王,逼迫其割地。用这样的极端方式,来达到绝楚的目的。

然而,糊涂了一辈子的楚怀王,竟然在这个时候清醒并硬气了起来。楚国非但没有割地,反而在慎子的策划下,迎回齐国为质的太子,立了一个新的楚王。楚国甚至对外宣布楚怀王已驾崩,楚国已经没有这个王了。甚至,楚怀王归楚被拒绝,流亡赵国也不被接纳。

渑池之会,秦王为何没有故技重施扣押赵王?寡人并非怕他赵国

楚怀王

这样一来,待在秦国的楚怀王,不仅没有了利用价值,这老头还成了一块烫手的山芋,丢都丢不掉了。

最终,楚怀王病死秦国,引起了诸侯的震惊。曾经在秦国受辱的孟尝君,举着为楚怀王讨公道的旗号(主要目的是为报自己被软禁之仇),率领五国联军攻秦,竟然攻陷了秦国的函谷关。

秦国丢失函谷关,这是秦有史以来没有过的事情,秦国陷入重大危机,这也是秦国唯一一次有亡国之危的时期。秦国只得割地求和,又在齐国施行反间计,挑拨齐王与孟尝君、匡章的关系,才得以度过危机。

武关会盟,成了秦国失信天下的一大丑闻,曾经一度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严重损坏了秦国的国际形象和信誉。更为严重的是,差一点把秦国引上亡国之路。

渑池会发生在二十多年后,秦昭襄王已经是年近五旬的人,做秦王做了二十多年,已经朝政娴熟,对国际形势也了如指掌,他的认知已经远超过二十多年前。

渑池之会,秦王为何没有故技重施扣押赵王?寡人并非怕他赵国

中年老成的秦昭襄王

他不会再重蹈覆辙,像年轻时那样轻易扣下一国之主,来把秦国置身于众矢之的。更何况,渑池之会是他发起,来试探赵国的实力和底子的。

2、赵国并非楚国,早已留有后路

当年,楚怀王武关被扣,是楚国群臣万万没有想到的。只有屈原提过秦王可能对楚王不利。

楚国得知怀王被扣押后,是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国内朝堂上一片混乱。

慎子、屈原、令尹子兰等意见各不一致。屈原一力主战,救回楚怀王,慎子则主张接回齐国为质的太子归国继位。三方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以致于屈原愤而离开。

最终,在慎子的主持下,楚国对外宣称楚怀王已崩,前往齐国接回太子继位,就是楚顷襄王。

当楚怀王听说慎子宣告了他的死讯,立太子为王时,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十分高兴,他认为这是一个妙计。最终,宁死不屈的楚怀王,在外面转了一大圈,回到秦国后忧郁而死。

有了这样的先例,赵惠文王和群臣还是十分担心的,害怕也像当年的楚怀王那般被扣押,进而被要挟。

所以,赵惠文王临行前,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

渑池之会,秦王为何没有故技重施扣押赵王?寡人并非怕他赵国

赵惠文王

英明的赵惠文王不同于楚怀王,他很痛快地同意了廉颇的建议——一旦赵王被扣,就让廉颇拥立太子为王,首先断绝了秦国挟持赵国的幻想。

当然,对于这一切,秦昭襄王并不知情。经过二十多年的历练,秦昭襄王也已经不再是当年轻率的毛头小子,已经蜕变成了一个中年油腻的大叔。

这次渑池会,本来就是秦国对赵国的一次试探,所以,秦昭襄王宁肯选择暂时的妥协,也不会故技重施再次扣押赵惠文王。

3、鱼死网破,廉颇大军压境备战

当然,赵国也不会等着秦国来扣押自己的君王,他们做好了鱼死网破的准备。

赵惠文王出发前,廉颇集结了赵国的十几万精锐部队,跟随至秦赵边境,随时应变。一旦渑池会有变,廉颇立刻攻秦。

渑池会上,秦赵双方斗智斗勇,如醉汉划拳吵架一般。当蔺相如与秦昭襄王对峙,逼迫其击缶,局面十分紧张,双方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

渑池之会,秦王为何没有故技重施扣押赵王?寡人并非怕他赵国

蔺相如

细作已经探知赵军驻扎在临近的地方,秦昭襄王并没有想此时就开战,因为仓促开战,确实没有必胜的把握。

于是,他就坡下驴,喝止住自己的人,两王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了本次会盟。

渑池之会,秦王为何没有故技重施扣押赵王?寡人并非怕他赵国

秦昭襄王就坡下驴

渑池会是秦国主动示好,缓和秦赵多年的征伐局势,探一下最大强敌赵国的软硬强弱。

再者,渑池会之时的秦昭襄王已经成熟了。他已经完全学会了如何做一个王,他不会再重蹈覆辙,让秦国再次陷于理亏的境地,引发五国合纵。

渑池之会,秦国一直都是轻描淡写,赵国却显得用力过猛。剧本完全按照秦国的部署演了下去。赵国的底子,被秦昭襄王探了一个大概,原来胡服骑射的赵国,不过如此。

渑池会结束,似乎是赵国大获全胜,却只成就了一个蔺相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