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老夫子為什麼要“克己復禮”?

熊貓生活家


周王朝的統治時間長達七百九十多年,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王朝。其統治基礎是宗法制和分封制,即孔子推崇的“周禮”。

什麼是周禮

周朝的制度核心是等級,表現為禮樂制度,天子九鼎,諸侯七,諸侯五;天子八佾(yì),諸公六,諸侯四。不論是祭祀還是出行天子諸侯之間都有不同的禮儀,以此來區分等級。君臣、父子、上下身份有異,不可僭越。於是社會等級形成一種固定的模式,朝政紛爭減少,相對穩定。

同時宗法制下使人們對血緣關係更看重,形成對民族血脈的認同感,使國家更有向心力。這種影響延續千年,直到現在也在影響中國人。

孔子面對的社會現狀

孔子生於春秋末期的沒落貴族之家。此時生產力發展,諸侯開墾荒地佔為己有,實力越來越強大,甚至不朝見天子,周天子式微。沒有強大的政治中心,社會開始混亂,諸侯攻伐不斷,百姓深受其苦。

孔子周遊列國,試圖勸諸侯實行仁政,重視禮教。

克己復禮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而當其弟子顏淵問他什麼是仁時,他回答“克己復禮為仁”。“克己復禮”即努力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行為達到禮的要求。

孔子推崇有等級的仁愛,強調親疏有別,強調守禮,可見其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周禮的影響,同時其自身便是禮崩樂壞的受害者。

他希望通過恢復周禮,使周王朝恢復到以前的繁榮,諸侯來朝,百姓安定,形成一個秩序良好的社會,人們有規矩可循,從而實現仁。

但是恢復周禮在當時是不現實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階級的桎梏越來越弱,諸侯與周天子的血緣關係也越來越弱,不願再維護周天子的統治。血緣政治最終一定被官僚政治取代。


緒風徒糜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開篇

孔子作為儒家的鼻祖,

“仁”一直是他強調的價值核心。

“禮”是外在的表現,“仁”是內在的本質。克己復禮是達到“仁”這種效果的途徑。

孔子畫像

什麼原因導致孔子對“克己復禮”那麼重視呢?在下面,我進行一個簡單的分析。


一、春秋亂世,諸侯爭霸,民心渴望和平。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陽,正式開始了東周時期,史稱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時代,周朝天子失去了對天下的控制。原本維繫通知秩序兩大法寶:分封制和宗法制,也就是禮制,失去了原有的作用。

分封制就是周天子把土地和臣民分給諸侯,諸侯代天子管理地方。宗法制就是按血緣關係繼承爵位。這兩種制度化等級分明,維持周朝的統治。

分封制與宗法制的結構

現在諸侯互相吞併,無視周天子的權威,大國爭霸,戰亂紛飛。諸侯內部,權力也出現被重要大臣把持,大臣殺國君的叛變不時發生。

春秋爭霸

整個春秋時期,相對於西周,陷入了無秩序的狀態,人民苦不堪言。

孔子對此現象深惡痛絕,覺得這一切的緣由都是因為諸侯貴族們沒有遵循禮制(分封制和宗法制)。

所以孔子認為恢復社會的秩序,只有諸侯貴族們,克服自己的貪慾,自覺遵守禮制,共同尊崇周天子的統治,天下就可以恢復和平。這就是“克己復禮”。

二、克己復禮的現實缺陷。

雖然孔子的“克己復禮”主張反映了民心向往和平的渴望,但這種復古的思想,明顯不會符合當時春秋戰國那種亂世。

對於弱國來說,希望強國高抬貴手,放它們一馬。不過還是那個道理:獅子不會在乎綿羊的想法!

沒有人會自願放棄到手的好處,更何況自己已經佔盡優勢。周朝的禮制崩潰了,證明它已經無效。除了孔子等少數人,沒有幾個人還對禮制還有半分尊敬。

孔子周遊列國圖

孔子為了復興周朝禮制,周遊列國,結果鎩羽而歸,儒學一度陷入了危機。如果不是孔子大力興辦私學,培養儒家人才,儒家可能會在春秋戰國就消失了。

董仲舒畫像

可是一旦出現統一王朝,克己復禮就有了市場價值。後來西漢的董仲舒就向漢武帝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獲得接納,儒學成為了顯學。

三、克己復禮的思想價值。

克己復禮雖然不符合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現實,而且它後來成為一種封建統治思想。

不過“克己復禮”在現實生活中,還是有一定的思想價值。

  1. “克己”,可以理解為克服自己的慾望,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2. “復禮”,可以理解為做事謹慎,有禮貌,講文明。

所以,“克己復禮”雖然是孔子在古代的復古思想,但在現實社會還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後記

孔子在春秋末年,為了解決諸侯爭霸而產生的社會問題,提出“克己復禮”的主張。

這種主張雖然在春秋戰國時期,沒有任何作用,但是在現代社會,它還是可以鼓勵我們克服慾望,盡心盡力做好自己。

由此可見,孔子還沒有完全過時。


我的17號書桌


克己復禮

克己復禮儒家指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於“禮”為西周之禮,有教無類,論語,孔子為什麼要克己復禮。“克己復禮”是達到仁的境界的修養方法。出自《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克己復禮有什麼弊端。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復周禮為己任,並把克己復禮稱之為仁,為什麼要批判克己復禮。顏淵向孔子詢問什麼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做出了這種解釋。因此,可以把克己復禮視為孔子早年對仁的定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