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猝死,有救嗎?

明星高以翔在錄製節目過程中,奔跑時突然減速倒地,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全力搶救,醫院最終宣佈35歲的高以翔死於“心源性猝死”。一時間,心源性猝死的話題引起大家的廣泛關注

心源性猝死,有救嗎?

1、什麼是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又名心臟性猝死,是指由心臟原因引起的意識突然喪失,1小時內突然死亡。心源性猝死的主要表現為:短時間內迅速出現心悸、氣促、呼吸困難、胸痛、胸悶、眩暈等症狀,並急劇進展為心臟驟停,血壓下降、脈搏與心音消失。

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美國,心源性猝死約佔全部死亡病例的1/4,約2/3在發病後1h內死於院外。目前文獻報告:心源性猝死全球發生率約50~100/10萬。我國報道的心源性猝死發生率相對低於西方國家,但在猝死中仍居首位病因,並有上升趨勢。

2、為什麼會發生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多發生於器質性心臟病的患者,80%的心源性猝死由於冠狀動脈疾病所引起。研究表明,心源性猝死的患者中,1/3屬於高危人群,1/3屬於中低危人群,1/3無任何危險因素。由此看來,心源性猝死多與自身疾病有關,健康人發生心源性猝死的風險不高。

引起心源性猝死的主要病因包括冠狀動脈性心臟病、心肌病、心臟瓣膜病、先天性心血管病、心律失常等。其次,心源性猝死的發生也與外在誘因大有關係,如情緒波動過大、生活壓力大、過度勞累、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徵、長期熬夜、吸菸、酗酒、肥胖、暴飲暴食等都可能增加猝死的風險。25%~61%可能發生心源性猝死的青少年患者有頭暈、輕度頭痛、胸痛、暈厥、心悸、呼吸困難及心源性猝死家族史。年輕人工作壓力大、應酬過多、加班熬夜等常常導致猝死的發生,而年輕人往往覺得自己年輕力盛,因而會忽視這些風險,這也是近年來年輕人猝死高發的主要原因。

心源性猝死,有救嗎?

3、發生心源性猝死,怎麼辦?

出現胸痛、胸悶、呼吸困難等症狀時,應引起高度重視。發現有人暈倒並出現意識喪失,應立即撥打急救電話120,同時進行心肺復甦搶救。

心跳停止後立即進行搶救非常重要。心跳停止4-6分鐘後,腦細胞會發生不可逆轉的損害,心跳停止10分鐘後腦組織基本死亡。在心臟停跳4分鐘內實施心肺復甦搶救,成功率可達50%。

心源性猝死,有救嗎?

因此,發現有人暈倒時,應撥打120急救電話,確認患者意識喪失,心跳停止後,立即實施胸外按壓搶救,成人按壓頻率為100-120次/分鐘,按壓深度為5-6公分,現場如有自動體外除顫器(可供非專業人員使用的用於搶救心臟驟停患者的便攜式醫療設備,可按語音提示使用。此設備可以診斷特定的心律失常,並且給予電擊除顫),應將自動體外除顫器開機,並按語音提示貼好電極片,由自動體外除顫器判斷是否要電擊,如果提示需要電擊,確保無人接觸被搶救者身體的情況下按下電擊鈕進行電擊,電擊後繼續行胸外心臟按壓。在最佳搶救的“黃金4分鐘”內,胸外按壓加上自動體外除顫器,可提高患者搶救成功率。時間就是生命,現場實施心肺復甦急救是搶救成功的重要保證。

心源性猝死,有救嗎?

4、積極預防,降低發病風險

積極治療心血管疾病病,預防心源性猝死。曾經發生過暈厥的患者、或者有心源性猝死家族史的人群,應及時尋找病因,早診斷早治療。有嚴重室性心律失常病史的患者,需經醫生評估,根據情況行射頻消融術或/和植入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以降低心源性猝死的發生。同時,對於心衰、心梗後患者,需長期使用藥物(如β受體阻滯劑:美託洛爾、比索洛爾等)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改正不良嗜好,避免長期熬夜、吸菸、酗酒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穩定情緒,做到豁達開朗,適度減壓,適量運動,不斷提高自身身體素質。


總之,發生心臟驟停時,記住黃金4分鐘,第一時間給予心肺復甦搶救,並配合自動體外除顫器的使用,可以使患者存活率達49%-75%。同時,普及心肺復甦搶救專業知識,培訓公眾心肺復甦急救技能及自動體外除顫器操作技能,擴大自動體外除顫器的配置場所,增強大家的急救意識,可以為專業醫務人員實施搶救贏得寶貴時間,進一步提高患者的復甦成功率。

看病找醫生,吃藥問藥師,“問藥師”是由知名藥師冀連梅老師聯合海內外精英藥師組建的藥師團隊,致力於為公眾提供循證實用的用藥諮詢服務和科普宣傳。

歡迎在評論中發表自己的觀點。

如果您有具體的用藥問題,也可以在微信公眾號:“問藥師”上向專業藥師一對一在線諮詢。

原創內容,版權所有,嚴禁抄襲!

(由“問藥師”團隊餘雄傑藥師供稿)

心源性猝死,有救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