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偶爾看見為數不多的拋荒土,這類拋荒的農戶是啥情況?

都勻貓頭鷹


我家地處太行山區,人多地少。實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初期,農民為了增加糧食產量,開墾了很多山坡地。但是近年來不僅開墾的荒地沒人耕種了,甚至原有的口糧田也出現了撂荒現象。我起初也感到不理解,春節回家受新冠疫情影響,呆的時間比較久,在與鄉親們的交談中,漸漸對土地撂荒的原因明朗起來。

種植成本居高不下,農民種田難養家。

這幾年,農用物資價格和人工工資上漲較快,但是糧食價格上漲幅度較小,農民種田收益不大。

我們老家主要以種植小麥和玉米為主,以農戶種植一畝玉米為例,收成好的年景,滿打滿算畝產1000斤,收購價0.9元/斤,毛收入900元,除開種子、肥料、農藥、農膜、水電費,每畝玉米收入不過幾百元,自家勞動投入還沒有算入成本。農戶以種植5畝計算,忙活半年時間收入不過二三千元而已。農民外出打工遠比在家守著幾畝地強。

事實上,農民基本上靠外出打工掙錢回家蓋房、娶妻生子,種田根本不能養家,有的農戶乾脆舉家外出打工。

種地勞動強度大,“給地球撓癢癢”受人鄙視。

山區土地以梯田為主,很少有大地塊。在農村種地體力勞動強度大,一家一戶的耕作模式,難以實現機械化。且受賤農等陳舊觀念影響,大多數青壯年鄙視農業生產勞動,不願意在家勞作,感覺土裡刨食沒出路,天天盯著烈日給地球撓癢癢是沒出息的表現,所以學校已畢業就跑城裡打工去了,留守的老弱婦孺,農田無力耕種導致荒蕪。

農田基礎設施差,造成土地拋荒。

種田更多是靠“天”吃飯,在種糧收入較低不受重視的情況下,農田水利設施老化,無人及時管理修復,土地抗旱防澇功能減弱。被水沖垮的梯田,或因乾旱無水的農田,農民視之為“雞肋”,乾脆將之拋荒了事。

企業或個人投資失敗,造成耕地拋荒。

我們鎮因為有狼牙山景區,很多老闆看中“全域旅遊”這塊蛋糕,大量租賃附近農民土地,搞休閒農業開發,先期投入資金量大,但見效慢資金回籠週期長,最後資金鍊斷裂不得不“跑路”,扔下大量土地荒蕪,長期無人問津。

徹底解決農村土地拋荒問題,眼下看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紅姐給出以下建議

  • 建立規範的耕地流轉市場

當前,政府提倡耕地流轉,但是離鄉棄地的農民,找不到正規的渠道對承包的耕地進行流轉,外出務工時承包的耕地不得不拋荒。鄉鎮村對因外出打工、缺乏勞力而無法耕種、可能拋荒的土地,可以採取土地“託管”模式,引導農民委託合作社進行經營耕種。

  • 完善農業耕地補貼制度

國家應適當改革農業補貼制度,加大對種糧農民的補貼力度。沒有種糧的農民、拋荒的耕地不應給補貼,新增的補貼應向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傾斜,實現多種糧多領補貼,不種糧不得補貼,切實讓黨和政府的惠農政策落到實處。

  • 建全承包耕地督察機制

各級政府的農業部門乃至村級組織,應設立耕地督察組,定期檢查耕地承包權的落實情況,加大拋荒耕地的檢查力度,對長期拋荒的耕地及時進行登記、清理,幫助拋荒戶做好流轉工作,甚至收回承包權,重新發包給種地的農戶。

  • 加大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夯實農業基礎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所在,各級政府應承擔起農田水利建設的主體責任。治理耕地拋荒,必須抓好農田水利建設,修復毀損的排灌站和渠道,讓農業淹不了、旱不死,給廣大農民一個放心的種田環境,提高種田的積極性,保證耕地的產出力。

我是 ,有時候土地拋荒真怪不得農民,他們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各級政府多參與,多幫扶,多督導,相信農村土地荒蕪的現象會越來越少。


紅姐說鄉村


說實話,被拋荒的田塊在平原地區很少看到,即是偶爾看到的荒地,都是被徵用一時還沒快速開發的田地。真正所拋荒的田地是:地勢種植條件不好的地方,如丘嶺、山區、梯田、田塊小、邊遠邊角、路況差、水源條鍵不好、戶所擁有的、不能養活全家的的地方。平原地區適合向國營農場、家庭農場發展。丘嶺山區、邊遠邊角梯田...地區適合適合向散戶、大戶方向發展,但需政府的政策扶持!如小型機械、飲技農科、特殊產品種植、山路修建、水庫建設...等資金投入或幫扶!


荷韻蘭風


農村偶爾看見為數不多的拋荒土,這類拋荒的農戶是啥情況?實際上農村拋荒土地不少,“偶爾",可能是在平原地區看到的。你到邊遠山區去看看,會讓你大吃一驚的。

邊遠山區,受地理條件的侷限,田地大多由坡地、梯田的形式組成,田快小、零散。在農業高度機械化的今天,這些地方依然要靠人力耕作。田地少、灌溉也不方便,靠天吃飯的成份居多。

以前大集體的時候,農民不準外出的,只能守著那一畝三分地,勤爬苦做。儘管溫飽都混不上,但也只能如此了。改革開放後,農民自由了,賺錢的方式、養活自己的途徑多樣化。

按照現時的物價,消費水準,以及糧食價格的低廉。農民若是死守那一畝三分地、其結果如何?不用說,大家心裡都明白。無奈農民紛紛外出打工,尋找賴以生存的生活方式,在情理之中,無可厚非。

現在到邊遠山區的農村去看看,昔日的大好良田‘,如今是雜草雜樹叢生。心痛之餘,滋生無奈的感慨!或許這正是社會發展的趨勢,奔向小康生活的標誌?

為什麼這樣說呢?根據個人的觀察和了解,這類拋荒的農戶,存在這幾種情況:(1)由於守著那一畝三分地,不足以支撐一家人的生活,無奈外出打工。

(2)值得欣慰的是,有大部分農民通過打工、經商、承包工地、等等途徑發家致富了,選擇在發達地購房、置業居住的大有人在。

(3)隨著城鎮化的加速,進城居住的人越來越多。農村空心化現像越來越嚴重,田地荒廢的越來越多。並不是農民不珍惜熱愛土地,而是在偏僻的山區,田地無法通過流轉承租給他人,就算無償給人種,都少有人接手。

總之,農村土地拋荒,在邊遠的山區,猶為突出,並不是偶見。但是在平原地區,主要產糧地區,拋荒現像不多見。因此不影響糧食供給,不用杞人憂天。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如有不妥,請留下寶貴意見。歡迎大家積極參與探討三農問題,敬請關注三農優質創作者:英山人。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