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偶尔看见为数不多的抛荒土,这类拋荒的农户是啥情况?

都匀猫头鹰


我家地处太行山区,人多地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农民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开垦了很多山坡地。但是近年来不仅开垦的荒地没人耕种了,甚至原有的口粮田也出现了撂荒现象。我起初也感到不理解,春节回家受新冠疫情影响,呆的时间比较久,在与乡亲们的交谈中,渐渐对土地撂荒的原因明朗起来。

种植成本居高不下,农民种田难养家。

这几年,农用物资价格和人工工资上涨较快,但是粮食价格上涨幅度较小,农民种田收益不大。

我们老家主要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以农户种植一亩玉米为例,收成好的年景,满打满算亩产1000斤,收购价0.9元/斤,毛收入900元,除开种子、肥料、农药、农膜、水电费,每亩玉米收入不过几百元,自家劳动投入还没有算入成本。农户以种植5亩计算,忙活半年时间收入不过二三千元而已。农民外出打工远比在家守着几亩地强。

事实上,农民基本上靠外出打工挣钱回家盖房、娶妻生子,种田根本不能养家,有的农户干脆举家外出打工。

种地劳动强度大,“给地球挠痒痒”受人鄙视。

山区土地以梯田为主,很少有大地块。在农村种地体力劳动强度大,一家一户的耕作模式,难以实现机械化。且受贱农等陈旧观念影响,大多数青壮年鄙视农业生产劳动,不愿意在家劳作,感觉土里刨食没出路,天天盯着烈日给地球挠痒痒是没出息的表现,所以学校已毕业就跑城里打工去了,留守的老弱妇孺,农田无力耕种导致荒芜。

农田基础设施差,造成土地抛荒。

种田更多是靠“天”吃饭,在种粮收入较低不受重视的情况下,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无人及时管理修复,土地抗旱防涝功能减弱。被水冲垮的梯田,或因干旱无水的农田,农民视之为“鸡肋”,干脆将之抛荒了事。

企业或个人投资失败,造成耕地抛荒。

我们镇因为有狼牙山景区,很多老板看中“全域旅游”这块蛋糕,大量租赁附近农民土地,搞休闲农业开发,先期投入资金量大,但见效慢资金回笼周期长,最后资金链断裂不得不“跑路”,扔下大量土地荒芜,长期无人问津。

彻底解决农村土地抛荒问题,眼下看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红姐给出以下建议

  • 建立规范的耕地流转市场

当前,政府提倡耕地流转,但是离乡弃地的农民,找不到正规的渠道对承包的耕地进行流转,外出务工时承包的耕地不得不抛荒。乡镇村对因外出打工、缺乏劳力而无法耕种、可能抛荒的土地,可以采取土地“托管”模式,引导农民委托合作社进行经营耕种。

  • 完善农业耕地补贴制度

国家应适当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没有种粮的农民、抛荒的耕地不应给补贴,新增的补贴应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实现多种粮多领补贴,不种粮不得补贴,切实让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 建全承包耕地督察机制

各级政府的农业部门乃至村级组织,应设立耕地督察组,定期检查耕地承包权的落实情况,加大抛荒耕地的检查力度,对长期抛荒的耕地及时进行登记、清理,帮助抛荒户做好流转工作,甚至收回承包权,重新发包给种地的农户。

  • 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基础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所在,各级政府应承担起农田水利建设的主体责任。治理耕地抛荒,必须抓好农田水利建设,修复毁损的排灌站和渠道,让农业淹不了、旱不死,给广大农民一个放心的种田环境,提高种田的积极性,保证耕地的产出力。

我是 ,有时候土地抛荒真怪不得农民,他们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各级政府多参与,多帮扶,多督导,相信农村土地荒芜的现象会越来越少。


红姐说乡村


说实话,被抛荒的田块在平原地区很少看到,即是偶尔看到的荒地,都是被征用一时还没快速开发的田地。真正所抛荒的田地是:地势种植条件不好的地方,如丘岭、山区、梯田、田块小、边远边角、路况差、水源条键不好、户所拥有的、不能养活全家的的地方。平原地区适合向国营农场、家庭农场发展。丘岭山区、边远边角梯田...地区适合适合向散户、大户方向发展,但需政府的政策扶持!如小型机械、饮技农科、特殊产品种植、山路修建、水库建设...等资金投入或帮扶!


荷韻蘭风


农村偶尔看见为数不多的抛荒土,这类抛荒的农户是啥情况?实际上农村抛荒土地不少,“偶尔",可能是在平原地区看到的。你到边远山区去看看,会让你大吃一惊的。

边远山区,受地理条件的局限,田地大多由坡地、梯田的形式组成,田快小、零散。在农业高度机械化的今天,这些地方依然要靠人力耕作。田地少、灌溉也不方便,靠天吃饭的成份居多。

以前大集体的时候,农民不准外出的,只能守着那一亩三分地,勤爬苦做。尽管温饱都混不上,但也只能如此了。改革开放后,农民自由了,赚钱的方式、养活自己的途径多样化。

按照现时的物价,消费水准,以及粮食价格的低廉。农民若是死守那一亩三分地、其结果如何?不用说,大家心里都明白。无奈农民纷纷外出打工,寻找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在情理之中,无可厚非。

现在到边远山区的农村去看看,昔日的大好良田‘,如今是杂草杂树丛生。心痛之余,滋生无奈的感慨!或许这正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奔向小康生活的标志?

为什么这样说呢?根据个人的观察和了解,这类抛荒的农户,存在这几种情况:(1)由于守着那一亩三分地,不足以支撑一家人的生活,无奈外出打工。

(2)值得欣慰的是,有大部分农民通过打工、经商、承包工地、等等途径发家致富了,选择在发达地购房、置业居住的大有人在。

(3)随着城镇化的加速,进城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农村空心化现像越来越严重,田地荒废的越来越多。并不是农民不珍惜热爱土地,而是在偏僻的山区,田地无法通过流转承租给他人,就算无偿给人种,都少有人接手。

总之,农村土地抛荒,在边远的山区,犹为突出,并不是偶见。但是在平原地区,主要产粮地区,抛荒现像不多见。因此不影响粮食供给,不用杞人忧天。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如有不妥,请留下宝贵意见。欢迎大家积极参与探讨三农问题,敬请关注三农优质创作者:英山人。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