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劉備不是三姓家奴?

一筆倩江南


呂布為“三姓家奴”。有幾個主要原因:

1,以“義父子”的關係拉攏政治系,同時也是“義父子”協議的撕毀者。

“孝”在古代看的非常重,有些朝代君主以“孝”治天下。

“義”在古代也非常重要,不講誠信的人,是古代非常討厭、深惡痛絕的。

2,立場不堅定,或者說立場過於暴露。先在軍閥下為將領,後成為亂國者的鷹犬,再又是國家的英雄,後又稱霸一方的軍閥。多重身份,多重政治立場,可以稱為時代的攪屎棍。這樣多面不可靠的人,沒有人會給予讚美。

3,得罪的人太多,中原諸侯沒有一個沒有得罪的,沒有一個可能和他建立友好關係。得罪朝廷、西涼、曹操、袁術、劉備等等。

劉備為什麼不是三姓家奴。有以下原因:

1,劉備有英雄之志,雖說世事艱難,但不忘其志。

2,劉備待人寬和,不論望族、閒野,都真心款待。曾有刺客奉命刺殺劉備,劉備按平時禮儀對待他,就放棄了刺殺行動。

3,劉備能受“胯下之辱”。而呂布則心胸狹窄,容不得半點委屈。

4,劉備以“客將”身份加入各大諸侯容身,並非“投入麾下”,也非“義父子”關係。所以他可以安然的加入和離開。比如說:劉備投袁紹,袁紹百里相迎;投劉表,也是百里相迎。

5,劉備以“仁”處世,這是各士族很看好的。

6,具體小事蹟。“求田問舍”;和襄陽百姓共奔走等。

7,他成就了帝王之志!算是一個成功者!


蟲孚蟲斿YOU


大家都知道呂布常被人罵作三姓家奴。而劉備在三國時期確實也曾經依附多人,不過他和呂布最大的區別是他和別人之間更多是合作關係,而不是君上和臣子的關係。

在東漢時期官員的選拔採用的是察舉制,也就是地方上推薦,經考核合格以後可以出仕當官。或者是被被二千石以上官員聘用為佐吏,然後逐步升遷。這種自下而上官員選拔方式,受人為因素影響很大。地方上的世家大族幾乎壟斷了做官的途徑,舉薦人舉薦一個人,可以說是給了對方很大的人情。

因此在東漢時期舉薦人和被舉薦人、佐吏和府主之間的關係非常特殊,幾乎相當於父子。對於舉主、府主一旦去世,常常需要行孝三年。像北海相景君死後,曾經在他手下任職的佐吏服孝三年的有八十七人之多。

還有像劉備被曹操擊敗以後逃到青州。袁譚是經劉備舉薦出仕,雖說按照袁譚的出身也不缺人來舉薦他,劉備只是恰逢其會,但是袁譚還是親自帶人出來迎接,以示尊重。

根據《三國志·呂布傳》記載,呂布因為驍勇出名,被丁原聘為主簿。這麼一來丁原就成了呂布的府主,呂布因為董卓的利誘殺死丁原,在當時人眼裡和殺父沒什麼區別。而他歸順董卓以後,又成為他的私人部屬,兩人誓為父子。結果呂布卻再次殺了董卓。

在重視孝道的漢代,呂布這兩次謀殺可以說違背倫常,自然不受人待見。

相比之下,劉備是因為軍功出仕。他後來雖然依附過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人,不過此時劉備已經有了自己的力量。他和公孫瓚等人的關係更多是互利的合作關係,而不是單純的從屬。彼此之間合則兩利,不合則各奔東西,和呂布與丁原、董卓的關係截然不同。

而且劉備離開上一任大部分不是叛變。像劉備離開公孫瓚,是奉公孫瓚之命和田楷一起去援救陶謙。因為陶謙器重劉備,將他留下。陶謙和公孫瓚是盟友,劉備此舉肯定得到公孫瓚的默許。還有像在陶謙手下劉備也是兢兢業業,讓陶謙很滿意,最後才會把徐州託付給劉備。

所以呂布被人叫作三姓家奴,而劉備換個人去投奔,一樣大受歡迎。


不沉的經遠


感謝提問,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個場景,張飛大戰呂布,大罵呂布三姓家奴呂布惱羞成怒。

三姓家奴'指代呂布,因為呂布一生三次易主,兩次被收為義子,但是兩個義父都慘死在他手中。簡單點說他有三個爹,先是親爹,後被幷州刺史丁原受封義子,為其帳下效力。在與董卓交戰之下,被董卓看中,美色金錢引用下,殺了丁原效忠董卓。最後中王允美人計,殺了董卓聽從王允。

可以說呂布是個典型的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勇猛有餘,智謀不足的人。三姓家奴諷刺其不忠不義,買主求榮,背信棄義的人品。而不是簡單他跟隨三個不同的人。

所以劉備基本不符合要求。

雖然劉備早期壯志未酬,顛沛流離,東奔西走。先後投靠朝廷,袁紹,曹操,甚至呂布,劉表,陶謙,可以說他投靠的人比呂布還多。

但是劉備大多數情況下只是暫住,並未稱臣,並未像呂布那樣,奴顏婢膝。劉備名為皇叔,都受諸侯敬意,成為其坐上賓客,而不是其屬下,更不是呂布那種甘當爪牙,打手。

劉備深明大義,一直以來,劉關張給人的影響,雖是結拜,勝過骨肉。這種正面的形象跟呂布截然相反,是一種義氣的典範。因此文人墨客不會那劉備說事。

最後劉備最後建立蜀國,自立為王。也算一國之君,堂堂一國之君。豈能容別人這種汙言穢語存在。即使有,也不會流傳。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觀點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