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福到了极点跟着便是祸了,祸到了极点福便来了

南怀瑾老师:福到了极点跟着便是祸了,祸到了极点福便来了


世界上的事物,都有正反两个力量:有生,有克。生克是阴阳方面的说法,在学术思想上,则为祸福相倚,正与反,是与非,成与败,利与害,善与恶,一切都是相对的,互相生克。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这几句话很妙。老子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祸与福是互为因果的。一个人正在得意时,就要知道得意正是失意的开始;而失意,却正是得意的起端。对于人生得失的感受,在于各人的观点看法如何。这就是哲学问题。


常听人说某人有福,但福为“祸之所伏”,看来有福时,可能祸就快要来了。我们中国有句谚语,“人怕出名猪怕肥”,猪肥了算是有福,可快要被杀了。人发财以后出了名,大家都知道,同时麻烦也就来了。一个人官大、名大、钱大,只要三者有其一,也就麻烦大,痛苦多了。


所以“塞翁失马,焉却非福”,这一思想,就是从道家老子这句话来的。祸害到了极点,福便来了;福到了极点,跟着便是祸了。这两件事是互为因果,循环交替而来的。但是“孰知其极”,谁知道什么是祸的极点,什么又是福的极点?人的一生中,万事都要留一步,不要做到极点,享受也不要到极点,到了极点就完了。


例如今天有好的菜肴,因为好吃,便拼命地吃,吃得饱到十分,甚至饱到十二分;吃过了头一定要吃帮助消化的药,否则明天要看医生。这就是口福好了,享受极了,反而害了肠胃。如果省一点口福,少吃一点,或者肠胃受一点饿,受点委屈,可是身体会更健康,反而有福了。知道了这个原理,则“其无正”,不要太正了,正到了极点,岂不就歪了吗?这也就是不要矫枉过正的意思。过正就是过分,就是会歪了。


《易经杂说》《老子他说》(东方出版社)

---------------


另一件故事又来了,“宋人有好行仁义者,三世不懈”,宋国有一个人,全家人做好事,不是偶尔这里拿十块钱,那里拿一百块,那不算。这家人做好事不止一代,做了三代。“家无故黑牛生白犊,以问孔子”,有一年这家出了怪事,黑牛生出一头白小牛来,认为是反常不吉利。家里有白狗啊,白猫啊,那就麻烦了;尤其全身都是红色的马,有个地方一片白,那不得了,是吊丧的马。这家黑牛生白犊,害怕了,来问孔子。


“孔子曰:此吉祥也”,不要害怕,等于你们学佛的做了一个怪梦,门上什么影子掉下来,动不动就问,烦死了,是迷信。这一家人也迷信起来,就来问孔子。孔子说你不要迷信,大吉大利,是吉祥的,“以荐上帝”,最好你把这个小白牛杀掉,来祭拜一下天。


儿子是年轻人,告诉父亲,“前问之而失明,又何问乎”,去年你问他,他说大吉大利,你看,你倒霉,眼睛都看不见了,你还要相信那个孔子,再去问他干什么?


“父曰:‘圣人之言先迕后合,其事未究,姑复问之”,父亲说你这个孩子不要乱讲,孔子是圣人,圣人的话先迕,迕是不对的,先看起来相反,最后有结果。“其事未究”,他说这个结果还不知道呀!不要认为我眼睛瞎了就不对,你姑且听我的话,再去问孔子。“其子又复问孔子”,这个孩子不像现在的青年,现在的青年一气就到咖啡店去了,再不然去看电影了,不理你。古代的教育不同,父亲既然讲了,只好又去问孔子。


“孔子曰:吉祥也。”好事,“复教以祭”,还是祭天。“其子归致命”,这个儿子回来向父亲报告,“其父曰:行孔子之言也。”父亲说,我们就照孔子的话去做。


“居一年”,再过一年,“其子又无故而肓”,儿子眼睛也瞎了,真倒霉,可见孔子的话不灵。“其后楚攻宋,围其城”,后来楚国打宋国,把宋国的首都包围起来,结果城里吃的都没有了,“民易子而食之”。历史上经常有这种人吃人的时代,战争的时候,我们这里好几个人都看到过,很多做父母的,自愿自杀给儿女们吃。老百姓交换儿子,自己儿女亲手杀不下去,这是历史上战争的痛苦,所以世界上不能有战争。要如何做到升平,大家要好好修行了。“析骸而炊之”,把死人的骨头拿来当柴烧,历史上太多了!有一本书专门集中这些资料,哪一年,哪一代,讲起来很痛苦,看得人都不敢看了,人类原来是那么残忍,同野兽是一样的。“丁壮者皆乘城而战,死者大半”,“丁壮”,就是壮丁,十八岁称丁,二十以后称壮年,各种说法不同。少年都临时被征召,没有受过军训就要做防御战,结果大半年轻人都被打死了。


“此人以父子有疾皆免”,这一家人因为父亲和儿子的眼睛瞎了,不需要出来打仗。“及围解,而疾俱复”,等到楚国的兵退了,宋国解围之后,这父子两人的眼睛又看见了,所以孔子的密宗还是学通了的,预言兑现,大吉利。


这一段故事的道理,就是祸福相倚,不一定的。这个是《老子》哲学,“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时候你发了财,很得意,这是好运气了;但是因为你发了财,好运气,会出别的不好的事情。有时候你说我现在很倒霉,到处都吃瘪,算不定好运气在后头,所以祸福是相倚伏的。总而言之,正心、诚意、修身为本。


《列子臆说》(东方出版社)

-------------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先讲这个物理的道理,拿一棵树来比喻,把这棵树加以修剪砍锯,这棵树便能长成一种新的形态,所以“损之”是利益之,使它成器。我们经常听到教育孩子的话——“溺爱他就是害他”,对孩子的严格管教,目前给孩子吃一点苦,将来他会感激你,他觉得爸爸是个好爸爸,妈妈是个好妈妈。不然孩子长大会怨恨你,这就是“物或损之而益”的道理。

又如人生了病,医生诊断非开刀不可,你不能说医生可恶,结果他在你身上开刀,你不但不告他,还要谢谢他,这就是“损之而益”。


懂得了人生的道理,就是最好的教育,也就是我们要效法的最高原则。最高的原则就是“损之而益,益之而损”,用之于人生的道理,则是“祸福相倚”。觉得很倒霉时,何尝不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呢?倒霉还可以睡大觉呢!不倒霉连睡觉都没时间了。所以一件事是好是不好,全在自己的运用。善于运用与否,仍是在于自己个人。


《老子他说》(东方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