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發動了震驚朝野的“玄武門兵變”。
太子李建成被二弟世民一箭射死; 三弟李元吉被尉遲敬德活活殺死。轉眼間,李世民便在一幫人的擁護下,“成功上位”。高祖李淵迫於現實,只得退居二線當起了太上皇。這一切其實來的並不突然,“玄武門之變”,是一場由李世民及其手下謀臣,自導自演的“宮廷爭霸賽”。隋朝末年,農民起義大規模爆發。早在太原起兵之初(公元617年) 十八歲的李世民就 已經是一位戰功累累、威震敵膽的驍將奇帥了。在“隋祚已終”而群雄蜂起的年代,李世民驍勇善戰、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消滅了薛舉、薛仁杲、王世充等割據勢力。此時的李世民和他父兄們一道,在公元624年完成了唐王朝的大一統。
大唐統一之後,李世民因戰功卓越,掌握了極大軍權,官至尚書令。他府下的文臣武將比比皆是, 包括了秦叔寶、李勣、尉遲敬德及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等大批名將。不滿於秦王這個位置的李世民,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而“玄武門之變”就是李世民久等到那股東風。可以說到了“玄武門之變”前夕,李世民集團 已膨脹到極點,造成炙手可熱之勢; 此時身為太子的李建成,感到危機愈來愈大,不得不生殺李世民之心以固其位。
縱觀時局,當時太子李建成勢力也不容小覷。他周圍有魏徵、王珪、馮翊、馮立等文武名流,而且自己以“東宮之主”的名義,諸多妃嬪內王也都給支持。除此之外,齊王李元吉也是大哥的“忠實粉絲”, 手握精兵強將,隨時待命。
公元626年,李世民選擇在此時發動兵變,實在是“時不我待,局勢所迫”。當年突厥再次進犯中原,李建成為了削弱二弟世民的權力,向唐高祖建議讓李元吉領兵代替李世民督軍北征。想借機把秦王府的精兵徵掉抽走,並把府下的尉遲敬德、秦叔寶、程咬金等人,“為己所用”。這一建議,最終得到了高祖的默許。
然而這一消息很快便不脛而走, 被王晊告秘,透露給了秦王。在萬分危急的情況之下,驚得一身冷汗的李世民趕緊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和杜如晦等人,連夜商量對策。眾人商討後,決定伺機先發制人。
此時,李建成這一方也在加緊準備。可以說京城的上空,已經瀰漫著一股濃重的火藥味。據史料記載,李元吉曾說道的:
“秦王常違詔敕。初平東都之日, 偃蹇顧望, 不急還京, 分散錢帛, 以樹私惠。違戾如此, 豈非反逆? 但須速殺,何患無辭!”
聽了此話的唐高祖李淵,即未責備李元吉,但也沒表明自己態度,只是默默地聽著。後來日感事態嚴重,李淵決定要親自審問兄弟三人。得此消息的李世民,抓緊時間連夜佈置, 時刻準備以武力奪權。
公元626年六月四日清晨,李世民親率八百勇士於“神不知鬼不覺”中悄然通過玄武門 ,設下埋伏。 此時掌管玄武門的守將敬君弘,監門衛將軍 常何原,早已被李世民暗中收買。此二人的角色轉換(之前是李建成陣營的人), 對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極為重要。然而此時不知情況的李淵,還正召集朝中大臣泛舟於湖邊, 商討三兄弟事宜。他根本就沒能料到,此時自己被置於兒子的控制之中了。
當天清晨時許,李建成、李元吉兩兄弟騎著馬車由玄武門進宮。此時看到自己人手把控在武門外,心裡是十分安心。可是,意外卻突然“從天降臨”。當他們進入玄武門後,把守武門的常何突然把門關上了,回頭望去的李建成兩兄弟,覺得好生奇怪,但也並未多想。
當李建成兩兄弟西行至臨湖殿時,此時才發現自己中計了。李世民全副戎裝早已在此等候,倆兄見狀大喊不妙,急忙掉轉馬頭逃命。李世民隨即拍馬趕來,“一箭封喉”射死了李建成; 李元吉則在逃跑過程中,被尉尉遲敬德給活活殺死了。
處理掉此二人後,李世民隨即“逼宮”。乾脆一不做, 二不休,派尉遲敬德前往臨湖殿,向高祖“通報情況”,並藉此索要手令。李淵見尉遲敬德咄咄逼人的態勢,再加上身邊大臣的勸誡,仰天長嘆一聲,無可奈何之下只得交出手令。兵變兩個月後,李世民接受了高祖禪位的“明智之舉” ,改明年 (公元627年) 為貞觀元年,是為唐太宗。公元626年,李世民自導自演的這一出“宮廷政變”,也算是取得了圓滿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