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互聯網+ 推動鄉村振興 全國人大代表李君講述岫雲村幸福生活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楊海龍

“互聯網能夠更好更快地傳遞信息,對於我們基層治理的現代化也是一種有益的嘗試。”5月2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二場“代表通道”上,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蒼溪縣白驛鎮岫雲村黨支部書記李君回答了媒體記者提問。

當晚在通過微信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李君說,能走上“代表通道”,他既激動又緊張,感謝大家關注岫雲村、支持岫雲村發展,一起見證岫雲村品牌化的實現。希望更多有思想有文化的年輕人能夠迴歸鄉村,用好“互聯網+”加快鄉村振興。

記者瞭解到,岫雲村離蒼溪縣城50公里,村裡實行生態特色養殖,通過開通岫雲村公眾號,創新“互聯網+小農戶”、入駐電商平臺“益民優鮮”“扶貧832”等方式,去年全村人均純收入突破25000元,帶動周邊近60個村落超3000戶農戶,每戶年均增收約3000元。

李君在“代表通道”上提到一位貧困戶通過互聯網讓好產品賣出好價格的故事。這位貧困戶就是岫雲村的鄭秀榮。鄭秀榮患有類風溼,行動不便,丈夫又有智力殘疾。2014年,李君幫助鄭秀榮通過網絡把自家養的豬、雞鴨,以及種的蔬菜糧食等賣出了好價錢。當年,鄭秀榮家脫了貧。2015年,村裡將水泥路硬化到家門口,鄭秀榮和丈夫擴大了圈舍,增加了養殖規模;2016年,生態養殖收效頗豐,家裡有了存款,他們改建廚房,添置了冰箱和洗衣機;2018年,憋足勁頭的夫妻倆,又栽種了100棵桃樹。鄭秀榮在家精心飼養豬和雞鴨,丈夫在村裡園區務工,還負責組上水泥路的清掃。

辛勤勞動讓生活越來越幸福,夫妻倆精氣神也越來越旺。2019年,鄭秀榮被村裡評為“環境衛生示範戶”“身殘志堅產業發展先進個人”。今年,她已經拿到了上萬元的農產品訂單款,生態桃樹也開始掛果。

全國兩會召開前,李君特地又去鄭秀榮家走訪。“現在生活咋樣,還有啥困難嗎?”“農產品不愁銷,日子越來越好過,感到很幸福,但還是有些焦愁……”鄭秀榮說,她和丈夫已50多歲,身體都不太好,種莊稼愈加吃力。李君邊聽邊認真記錄。

從鄭秀榮家出來,李君邊走邊思考。岫雲村將部分土地集中起來,建起了生態農業園區,260多戶村民,約180戶家裡有小汽車。大部分村民都過上了“有洋房、有存款、有小汽車”的幸福生活。

但李君心裡清楚,村裡留在家中的“80後”和“90後”很少。老年人想種地但體力逐漸下滑,而願種會種地的年輕人屈指可數,長此以往,土地撂荒現象會加劇,守著責任田卻沒有糧食出產。

“必須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經過反覆調研,李君把注重糧食安全納入今年的建議。他建議切實摸清家底,加大對種糧大戶的補貼力度;加大人才振興力度,吸引更多有文化、有想法、有能力的年輕人迴流,讓撂荒的土地再現生機;建議從國家部委層面把扶貧網絡平臺搞好,讓更多農戶種出的糧食等農產品銷售渠道暢通無阻。

“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提高複種指數,提高稻穀最低收購價,增加產糧大縣獎勵,大力防治重大病蟲害……”李君告訴記者,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乾貨”滿滿,對強化糧食安全有了更具體的目標和措施,他將努力幹好本職工作,做強岫雲生態農產品品牌,帶動越來越多的人致富,也讓更多人在土地上實現人生價值,合力推動鄉村振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