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專家詳解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關於“突發聚集性疫情處置關鍵舉措”


2020-09-29 20:29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9月29日電 題:權威專家詳解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關於“突發聚集性疫情處置關鍵舉措”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陳聰

“新華視點”記者近日從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了解到,今年秋冬季,我國面臨新冠肺炎和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交織疊加的風險,防控任務艱鉅。目前,疫情防控進入關鍵階段。

圍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要全力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構建起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健全預警響應機制”“織密防護網、築牢築實隔離牆”等重要指示精神,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將今年以來疫情防控實踐性成果鞏固為制度性成果,形成突發聚集性疫情處置指南,包括五大關鍵舉措,指導全國各地有效防控疫情。一些權威專家對此進行了解讀。

如何儘早發現疫情?發現病例2小時內要報告,發現疫情後立即啟動應急響應

舉措一:發現疫情後立即啟動應急響應,科學劃定風險等級區域,迅速開展流調溯源,對社區實行精準管控。

專家解讀:近幾個月來,國內發生的幾起聚集性疫情顯示,突如其來的感染病例往往在最初令人措手不及:有的感染病例發生在小區,有的在公共浴池,有的在農貿市場……這給病毒溯源和疫情防控工作帶來嚴峻挑戰。

與病毒作戰,及早發現疫情是關鍵。國家衛健委有關負責人明確指出:發現病例2小時內要報告,核酸檢測重點人群3-6小時、常規檢測人群12小時內要報告結果。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說,要完善疫情直報機制,樹立嚴格的時限意識,決不能因層層審核耽誤疫情報告預警。應針對藥店、海關、學校、養老機構、交通場站、農貿市場、冷凍食品企業等各類可能發生疫情風險的場所,實施跨部門、跨地區協同監測,加強疫情信息即時共享。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指出,醫療機構要嚴格規範設置預檢分診和發熱門診,落實傳染病首診報告負責制。要進一步拓展延伸監測預警,健全多渠道信息來源,提高實時分析、集中研判的能力。

如何提高核酸檢測能力?混檢破題,力爭5-7天實現所在地市人員檢測全覆蓋

舉措二:以核酸檢測為核心擴大預防,提升檢測、採樣能力,力爭5-7天實現所在地市人員檢測全覆蓋。

專家解讀: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6月發佈《關於加快推進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的實施意見》提出,進行較大規模人群檢測時,可採用將5至10份標本混檢進行初篩的方法,提高檢測效率,降低檢測成本。

6月11日,北京新發地發生聚集性疫情。北京市果斷採用混樣檢測,在短時間內提高核酸檢測能力,對重點區域、重點人群做到應檢盡檢,對其他人群做到願檢盡檢,短期內實現了一個千萬級人口城市的核酸檢測全覆蓋。

隨後,大連在戰“疫”過程中將北京等地的混檢做法升級為1:5、1:10混檢技術,在保證檢測質量的同時,快速提升檢測能力。

王貴強指出,如遇疫情來襲,在首輪發病的時候,可以使用1:10核酸混檢技術,迅速完成全員檢測。此外也要統籌好核酸檢測資源,加強第三方檢測力量的建設,把科技的力量和市場的力量結合起來。

如何切斷傳染鏈?密接者、次密接者、無症狀感染者應隔盡隔

舉措三:堅決集中隔離,準備足夠數量的隔離場所,感染者、密切接觸者、次密接者全部集中隔離。

專家解讀:早在1月28日國家衛健委發佈的第三版《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方案》中,就將無症狀感染者納入防控管理,強調無症狀感染者應集中隔離14天,無症狀感染者密切接觸者也要進行14天的集中隔離醫學觀察。

王貴強指出,目前大規模核酸檢測是發現無症狀感染者的主要舉措,行之有效,在疫情出現時要快速劃定核酸檢測範圍,做到精準防控。

5月8日,吉林省衛健委通報一例新增的新冠肺炎本地確診病例,系舒蘭市公安局一名45歲洗衣女工。短短几天,疫情擴散至數十人,跨省傳播風險劇增,傳染鏈條一度成謎。

吉林省疫情防控工作指導組副組長範明說,舒蘭市迅速構建並鎖定“包圍圈”,將密接者、次密接者和確診病例小區、單位、關鍵場所、醫院等重點場所相關人員六類人群列為重點,嚴格隔離、轉運措施。

吳尊友指出,疫情防控施策貴在精準,關鍵要做好“大”與“小”的辯證法。在以密接管理為重點劃大“包圍圈”的同時,社區管控方面要切小、切細防控單元,按街道、社區,甚至小區、樓宇,精準劃定管控區域。

如何做到集中收治?騰空醫院,做好患者集中收治和物資人力調配準備

舉措四:一旦病人超過10人,堅決騰空一所500張床位以上醫院,集中收治,同時統籌做好重症病區設置。

專家解讀:王貴強說,出現10人以上本地確診患者就可能存在社區傳播疫情,因此,要未雨綢繆,迅速確定定點醫院,用於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

“此外,要統籌做好重症病區設置,原則上重症監護床位數不少於床位總數的10%。”王貴強說,同時也應組織高水平醫院組建後備醫療團隊準備整建制接管病區,物資、藥品儲備量應當滿足醫療機構30天滿負荷運轉需求。

9月13日,雲南省瑞麗市報告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2例,均為緬甸輸入。瑞麗緊急按下“暫停鍵”。

瑞麗市副市長楊謀說:“瑞麗的兩例境外輸入病例給我們以警醒。下一步,我們會細化預案,特別是在集中收治方面,按照定點收治醫院能滿足400個床位做好準備,提前騰空床位80個,做好醫護人員隨時就位準備工作,統籌好病區設置;同時,在物資、藥品儲備量上做到滿足運轉、救治需求。一旦出現確診患者,病區可立即用於收治患者。”

如何做到信息公開?充分發布信息,穩定社會情緒科學引導預期

舉措五:通過舉辦新聞發佈會等形式做好信息發佈,聚集性疫情發生後應每天發佈信息,穩定社會情緒,科學引導預期。

專家解讀:第一時間向社會公眾報告新發病例,尤其是本地病例,可以引導公眾根據疫情狀態調整個人防護措施,包括佩戴口罩、社交距離、手衛生和減少聚集等,有效降低傳播風險。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說,要用理性的數據和專業知識向公眾解讀疫情。準確的知識和信息是百姓的期待,也是打贏這場戰役的重要保障。

多位專家表示,疫情期間,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多次主動回應社會關切,涉及醫療救治、社區防控、醫療隊馳援、科研攻關、物資保障等熱點問題。信息的及時公開發布,為“民之所需”和“政之所為”架起了橋樑。(參與記者:趙丹丹、姚兵、嶽冉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