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以“痕跡”評長短,請以實績論英雄

近幾年,“痕跡管理”在基層工作中被廣泛應用。其優勢在於通過保留下來的文字、圖片、視頻等資料,有效還原幹部對工作的落實情況,供日後查證。記者採訪時,部分基層幹部反映,為避免在上級檢查時被問責,日常工作中,他們不得不在“留痕”上大做文章,此舉嚴重背離了痕跡管理的初衷。(光明網)

“痕跡管理”是近年來新興的黨政機關績效考核手段,每個單位、每位幹部,平時都做了哪些工作,又是如何開展工作,都可以通過具體的文字和圖片材料展現出來。科學、適度的痕跡管理,是檢驗過程真偽、提高工作質量的有效途徑。然而,某些地方在執行過程中,“自作聰明”地為痕跡管理穿上了形式主義“新衣”,甚至演變成“痕跡主義”。

“痕跡主義”有多嚴重?某基層幹部反映:某次,上級要求製作檔案,一個貧困戶一份檔案24頁,一式4份共96頁,還要有照片,所有檔案全部用塑料外皮包裝;某駐村幹部反映,村裡搞一次“衛生清掃”需要9份檔案,材料環環相扣、圖文並茂、相互印證;上級要求基層幹部每天上午9點通過微信群的“發送位置”功能報告位置,證明自己堅守在村裡;“材料準備得齊不齊、好不好、美不美”,直接決定考評分數。為此,有人不堪重負,乾脆無中生有,連夜加班加點補材料、“造痕跡”……這種重“痕”不重“績”、留“痕”不留“心”,以“痕跡”論“英雄”,甚至以“痕”論政績,背離了初衷。

雁過留聲,抓鐵留痕。做工作,當然會留下痕跡,但“痕”只是表象,真正重要的是實績。如果只是一味地在“痕跡”上繡花,不計成本、不問代價,最後的結果往往是削足適履、本末倒置。工作留痕畢竟只是一種手段,過多過濫、過度依賴,久而久之就會滋生欺上瞞下的工作作風。

根治“痕跡主義”,還痕跡管理本來面目,關鍵在於檢查方式要講科學、重實效。上級領導檢查時,要率先垂範“留實痕”,少些形式主義,多些擔當作為,多些實地調研,多傾聽基層幹群聲音,為基層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困難;在考核標準上,除必要的工作檔案,不要求事事留痕、處處留痕,降低材料在考核分值中的比重,多向實績傾斜;要利用技術手段留存“自發”痕跡,這種痕跡才比較客觀;有意識地超越痕跡管理,走向循證管理,提升證據收集、處理和理解能力。

該留痕的必須留痕,不該留痕的必須清除,不要給自己、給下級增加工作負擔。不以材料“痕跡”評長短,而以工作實績論英雄,才能真正激發起幹事創業的勁頭。(雲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