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凶手,一部被误解70年的电影,我们应该怎样去解读

“罗生门”是一个应用很频繁的词语,比如:“林心如罗生门事件”,“甄子丹戏霸罗生门事件”,“车祸罗生门”等等。

谁是凶手,一部被误解70年的电影,我们应该怎样去解读

一旦在某个文章标题中用上“罗生门”三个字,是不是就显得有些高大上了。

这一词主要出现在两个内容的写作中,一个是同一个事件出现了几个不同版本的说法,真假难辨;另一个是某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选择说谎。

我们所理解的“罗生门”的意思是从黑泽明在1950年执导的电影《罗生门》演化而来,但它的意思真是这样吗?

谁是凶手,一部被误解70年的电影,我们应该怎样去解读

要理解它的真正意思,或者说黑泽明理解的“罗生门”的意思,我们先要进行溯源,也就是从黑泽明执导的电影《罗生门》的来源说起。

电影《罗生门》的取材

电影《罗生门》改编自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和《罗生门》两篇小说,其中开头和结尾部分是小说《罗生门》的故事,中间部分是小说《竹林中》的故事。

1、小说《竹林中》,谁是凶手

《竹林中》首版发表于1915年,小说中故事是没有结局的,是由七个相关人员的证言组成。开篇就是樵夫在竹林中发现了被杀害的武士,然后依次是行脚僧、捕手、女子的母亲、多囊丸、女子、亡故武士的证言。

谁是凶手,一部被误解70年的电影,我们应该怎样去解读

其中樵夫、行脚僧、捕手、女子母亲四个人都不是当事人,他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为本案提供线索。而当事人多囊丸、女子、武士都是根据对自己有利的角度来复盘整个事件的经过。

多囊丸承认了自己是凶手,但是自己是受到了女子的引诱才杀死武士的。同时他很敬佩武士,因为只有武士一人能够和他大战二十三回合。

女子则表示在自己被侮辱后她看到了丈夫的嘲笑,于是准备杀死丈夫后自杀。可是在杀了丈夫后又没有了勇气,只能活在痛苦之中。

而武士本人借巫女之口说自己是自杀的。真砂要求多囊丸杀了自己,随后多囊丸推倒了女子,征求武士意见是否杀了女子。武士因为多囊丸这一个举动选择饶恕多囊丸,在女子逃跑后,多囊丸给武士松了绑,痛苦的武士自杀了。

谁是凶手,一部被误解70年的电影,我们应该怎样去解读

在整个过程中,三个当事人都说自己是凶手,那么谁才是真的凶手呢?故事的结局是开放的,给人留下了悬念。

在小说结尾留下了一个彩蛋,就跟漫威电影结束后在影片末尾都会出现彩蛋,告诉观众下一部电影的内容是什么。比如《雷神》彩蛋出现美国队长,《复仇者联盟1》彩蛋中出现灭霸。

“这时好像听到轻轻的脚步声,走到我的身边,四周已经黑暗,我看不见是谁,是谁的手从我的胸口拔出了小刀,同时我口里又涌出一阵血流,我便这样落进黑暗里了。”

不过这篇小说结尾给了一个彩蛋,却没有写续篇,真相就不曾给出。

2、小说《罗生门》

小说《罗生门》也是芥川龙之介的短片小说,发表于1915年,描写的是一个普通人在利己主义的驱使下堕落的故事。

谁是凶手,一部被误解70年的电影,我们应该怎样去解读

故事的背景是京都天灾人祸、地震、台风、大火、饥饿等诸多因素将偌大的京城搞得凋敝不堪,城门“罗生门”没有修缮,任其荒废。

罗生门位于京都正中央,它是城内与城外的划分界限,同时又是善与恶、生与死的划分界限。

一日,一个被家主扫地出门的家仆来到了罗生门避雨,发现了一个以拔头发为生的老妪,在经过一番交谈之后,被老妪的言词影响,走投无路的家仆扒了老妪的衣服后离开了罗生门。

整篇小说围绕家仆心理变化的描写,突出了当时社会的现状。

电影《罗生门》的主要内容

电影《罗生门》罗生门融了两篇小说的精髓,其主体还是《竹林中》的故事。电影讲述的樵夫、行脚僧和乞丐三个人在罗生门避雨,由此展开了武士被杀后呈堂证言的故事。

谁是凶手,一部被误解70年的电影,我们应该怎样去解读

电影中的当事人也还是多囊丸、女子和武士三个人,同时还有捕手和樵夫的证言,不同的是,在影片最后樵夫说了自己看到了武士被杀的全过程,而他也是从利己的角度在述说,隐瞒了匕首的事情。

在电影里,黑泽明将小说《竹林中》结尾的彩蛋告诉了观众,那个从武士胸口拔出小刀的人就是樵夫。

最后,樵夫、行脚僧和乞丐在罗生门墙角发现了一个弃婴,乞丐拔掉了婴儿的衣服后逃跑了,这里跟小说《罗生门》家仆扒掉老妪衣服逃跑相呼应。另外,樵夫决定收养弃婴,行脚僧重新对这个世界重新看到了希望。

到这里,我们会选择相信樵夫后面的话是真的,可是对于案发现场的描述,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凶手,樵夫所说的是否真实,依旧没有答案。

电影《罗生门》的思想是希望

1、小说VS电影背景

两篇小说均发表于1915年,此时正值战争时期,芥川龙之介仅仅活了35年,但是他留给了人们多篇名著,他的作品均是偏压抑、彷徨的,是对当时社会的一个描写。

谁是凶手,一部被误解70年的电影,我们应该怎样去解读

而黑泽明执导的电影《罗生门》在1950年,正是战争结束5年之后,日本经济正在慢慢恢复,人们更多的是看到希望。

因此,从社会背景来说,黑泽明的电影虽然会描写人性的恶,但是最终一定会引导到人性的善上面来。

2、电影《罗生门》的结局

电影结尾樵夫想抱走婴儿,行脚僧说:“你干什么,要把剩下的孩子也抱走吗?”意思是樵夫可能会把孩子抱走卖掉,或者其他什么,用来换取自己的生活所需,这里有点类似乞丐的行为,或者是小说《罗生门》中老妪、家仆的行为。

樵夫随后说:“我自己有六个孩子,再多一个也没有什么区别。”也就是樵夫想通过收养这个弃婴来忏悔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

谁是凶手,一部被误解70年的电影,我们应该怎样去解读

当然这里有人会解读成樵夫这里说的话依旧是谎言,他只是想找个理由抱走婴儿。

3、电影结尾是对人类充满信心

我们仔细观看电影,从开头到其他拿走婴儿衣服都是一直在下雨,当樵夫准备抱走婴儿时天空放晴了,太阳也出来了。

“我想我可以继续保持对人类的信心了。”这才是电影的主题思想。

因此,到底谁是凶手,对于我们来说无关紧要了。无论之前发生了什么,我们最终还是看到了人性善的一面。

或许樵夫描述的武士的死也不是真相,因为他为了隐藏自己带走匕首的事情,也可能说谎。可是最后他忏悔了,愿意拥抱希望。

4、传世作品一定是正能量的

电影《罗生门》在电影界拥有个极高的荣誉,受到全世界的推崇。试想一下,要是一部暗属性的作品,它能够在电影界传承70年吗。

谁是凶手,一部被误解70年的电影,我们应该怎样去解读

黑泽明的作品一共31部,其作品里面的人物身份大多是悲惨的,但是他们的价值观是积极的,不会被社会环境所影响。

如果说,对于一部电影,仅仅是揭露人性的几个弱点,它的意义有多大?或者说作为一部悬疑片,不断去研究探讨谁是凶手,试想有哪一部悬疑片能够流行几十年?

当时《罗生门》拿到金狮奖时,有人说它是西化的电影,黑泽明回应说,自己拍摄的电影是从日本角度来拍,并不是为了迎合西方。我想黑泽明不会傻到拍电影只是向世界展现日本的黑暗吧。而且西方也不会为了看日本的社会现状而乐此不疲。

所以,一部电影作品的传世,它必定是对人们起着警世的作用。

总结:

电影《罗生门》不能解读成为了自己的私欲而说谎,应该解读成是对希望的向往。“罗生门”的两边代表着善与恶,最终我们都是和樵夫一样,选择了拥抱阳光、拥抱善。

如今,70年过去了,我们看看这个世界跟1950年比起来,是不是更加美好了。现实已经说明了一切。我们或许已经忘了电影《罗生门》中谁是凶手,也没有人去探讨,但是“罗生门”三个字却流传至今。当然,它也将继续流传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