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經濟發展之路為什麼難以複製(之二)

中國的經濟發展之路為什麼難以複製(之二)

現在我們回頭去看,會發現中國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在幾個方面上尤為發力。


01


發展中國家的企業,想要打入歐美國際市場,有很多困難。這些困難其實也是歐美買家輕易不給新手下訂單的原因。


對於企業來說,即使非常努力,他們能拿出來的競爭手段,無非就是質量和價格。問題在於,僅靠這兩項,不能說服歐美買家下單。沃爾瑪和亞馬遜並不瞭解你,而且他們的品牌非常值錢,犯不上為了你讓自己的市場信譽有風險。


可見,對發展中國家的企業來說,事情的關鍵在於:怎樣讓歐美買家相信你,或者說,能不能找個擔保人。


02


擔保是個很重要的市場工具。過去,店鋪招收學徒,就要有人擔保。那時候既沒有身份證,更沒有信用記錄。怎麼確保招來的學徒不是通緝犯或小流氓呢?讓那孩子去找個擔保人,也叫鋪保。其他的店鋪老闆,或者社會上有身份的人,出面擔保那孩子來自好人家,是個正派人,店鋪才會接受他來做學徒。


後來者想要打入國際市場,贏得歐美買家的信任,擔保也是有效的辦法。


外僑在這方面經常能發揮作用。比如在美國的中國人、印度人或意大利人。他們在美國社會已有人脈關係和信譽。他們可以充當母國企業的擔保人——當然,擔保要收費。現實當中就是外僑開辦貿易、中介公司,幫助母國企業打入歐美國際市場。


萬事開頭難。最困難的,往往是第一單。企業在國際市場有了第一單,並且保質保量地如期交貨,隨後就會容易得多。買家往往也願意和有過成功交易經驗的企業打交道。事情就這樣進入良性循環。


但這絕不等於從此以後就可以高枕無憂躺著掙錢了。一粒老鼠屎壞一鍋湯的事情,是隨時可能爆發的風險。


人們會抱怨“貼標籤”的做法,也就是根據某些武斷的區分標誌把人強行分類。但“貼標籤”其實不可避免,因為鑑別有成本,有時還很高昂。武斷的區分,也比一個個仔細鑑別要合算。


“貼標籤”不全是負面的,也有跟著沾光的。比如德國機械、日本汽車、瑞士鐘錶、意大利時裝、法國紅酒等等,就在國家層面有了集體信譽。買家即使對某個具體企業不瞭解,只要是來自這個國家,就願意信任。


當然,被無辜連累的更多。曾經,有些國家、地區的產品,是質量低劣的代名詞。在人們的這種整體印象之下,即使這些國家、地區中的企業非常努力,產品質量很好,也很難獨力扭轉人們的印象。


抱怨“貼標籤”是沒用的,只能接受這種情況,去找解決辦法。


03


產業集群是個有效的解決辦法。


產業集群把產業鏈中的相關企業集中到一起,甚至集中到一個產業園區,這當然是可以降低信息、交通、物流等各方面的成本,除此以外,其實還有一個重要作用,那就是互相監督。


眾多上下游企業在一起經營,大家都是內行,所以,誰幹得好誰幹得不好,一清二楚。個別害群之馬,也很容易被發現,並且懲戒措施很有效——把它趕出園區,實際上等於把它趕出了行業。


這種集中在一起互相監督的做法,能確保產業鏈中的企業都兢兢業業,努力工作,也就確保了產品的質量。


從組織的角度看,產業集群既有大企業的規模效應,也有中小企業的靈活,實際上成為一種超越公司的新型經濟組織。


如果產業園是政府主辦的,還有另外的好處,那就是可以方便地加入行政、司法等監督手段,進一步強化對企業的約束。很多發展中國家的政府,能力還不夠強,無力在全國範圍內建立完善的司法、行政環境,但在一個產業園區中做到,還是不難的。


也就是說。產業集群本身就成為最好的擔保,擔保集群中的企業誠實經營、努力工作。集群的規模越大,擔保力度越大,可信度越高。一粒老鼠屎壞一鍋湯的風險,也就降到了最低。即使偶有發生,也能確保買家得到補救和賠償。


可見,發展中國家建立產業集群,把相關企業集聚到一起,是打入國際市場的一個好辦法。沒有產業集群,發展中國家那些分散的中小企業,想要憑藉自己的力量打入國際市場,幾乎是不可能的。


理解了產業集群的作用,也就知道阿里巴巴和亞馬遜這些平臺是在做什麼生意。


這些大平臺想做的,就是取代那些產業集群的組織者,建立起自己為核心的跨地域企業集群。而這些平臺要想成功,關鍵一點就是切實做好組織者和擔保人,建立起自己的商譽。在這方面,各大平臺無不絞盡腦汁,想出各種辦法。鼓勵消費者評價,建立龐大的在線客服,打造“天貓”這樣的專有品牌,等等。想要達到的效果就是,你不必瞭解或者信任某個供貨商,你只要瞭解信任大平臺即可。


這些平臺之所以能在不長的時間裡就成長為巨型企業,就是因為他們利用互聯網技術,把此前分散各地的產業集群收入囊中了。很多原有的中間商、批發商等“市場組織者”的飯碗被他們搶走了。這些大平臺成了巨無霸級別的“市場組織者”。


04


這些都是發展中國家企業打入國際市場的辦法。現在我們回頭去看,會發現中國改革開放過程中,恰恰在這幾個方面尤為發力。


在外僑的作用上。港澳臺和遍佈世界各地的華僑,是改革開放以來建立中外經濟聯繫的重要橋樑。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初期,大陸企業對國際市場的瞭解很少,國際市場對大陸企業更是既不瞭解也不信任。港澳臺和華僑的中間作用非常重要。他們是必不可少的中間人和擔保人。


實際上,中國這種豐富的外僑資源,讓很多國家羨慕不已。俄羅斯就沒有類似香港這種對外聯繫的樞紐。他們的遠東城市海參崴,在這方面沒發揮多大作用。


當然,到今天,港澳臺和華僑的這種橋樑作用已經不再那麼重要,但不應因此否定他們在歷史上的作用。


產業集群方面,中國更是突飛猛進、發展驚人。甚至可以說,產業集群這種新型的經濟組織,就是在中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被髮揚光大的。中國有眾多類似“襪子城”“毛紡城”“鞋城”“樂器城”的產業集群。其中一些集群的產量甚至是世界級的——生產份額佔據全世界的大部分。


並且,中國的這些集群,基本都是政府主導建立,在擔保和監督方面,起點很高,優勢明顯。以往,分析這些產業集群的成功經驗時,往往強調基礎設施、上下游便利協作等方面的條件,現在可以補充一條:產業集群以組織化的力量,把大企業的信譽和小企業的靈活融為一體,克服了進入國際市場的困難,並且打敗了其他國家——包括髮達國家——那些分散的企業,從而佔據了國際市場的很大份額。


1991年,中國佔世界製造業的份額只有2.3%,到現在,中國佔世界製造業的份額已經超過20%,重回製造業的世界榜首位置。中國上一次佔據榜首位置,那還是在18世紀中期。


與此同時,美國製造業收到了所謂“中國衝擊”。美國中下層工人階級的收入四十多年停滯不前。現在我們知道了,“中國衝擊”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產業集群這種新型組織的優勢。美國那些分散的工廠企業,敗給了中國蓬勃發展的產業集群。


到了電商時代,中國更是捷足先登,搶佔了先機。不但自己有阿里巴巴這樣的線上巨頭,而且,在線上線下的整合、大數據應用等方面,中國可說在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這種產業整合所激發出來的巨大效益,還在逐漸展現之中。加之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中國製造業的未來,有全面領先之勢。


說到這裡,發展中國家企業打入國際市場的辦法,好像很清楚了。其實不然。


05


事實上,外僑資源、產業集群、政府主導、線上線下結合等幾方面,早就有國家努力效仿,也取得了相當成就,在東南亞、非洲一些地方,也出現了大的產業集群,並且效果很好,但在發展規模和速度上全面趕上中國的,還沒見到。


這或許是因為,中國的產業集群,當初面對的是其他國家分散的企業。產業集群這種新型的組織形式,在競爭中優勢明顯。而現在那些效仿者,雖然也建起了產業集群,但和中國的產業集群相比,並無明顯優勢。所以,他們很難在國際市場大量取代中國企業。


但是,更重要的原因可能在於,產業集群仍然是個表面原因,是個具體方法,或者說,是更內在更重要原因的結果。只有找到那個更內在更重要的原因,國家才能找到自己的經濟騰飛之路,到那時,具體的方法會層出不窮。


中國經濟的成功發展,肯定也是源於一些非常內在和深刻的原因,而不是產業集群這些表面上一眼可見的方法。這些內在而深刻的原因到底是什麼,這才是需要研究的最重要的問題。而對這個問題的研究,還處於很初步的階段。對於經濟發展的規律,人們還有很多很多知識上的空白有待填充。


更多精彩,請關注公眾號“李子暘”


作者其他熱文:

中國的經濟發展之路為什麼難以複製(之一)

從出口換美債到國內大循環:中美貿易的得與失

從出口導向到國內大循環——改革又到了十字路口

跨國公司是世界的,還是國家的?

從國旗的演變看中國人國家觀念的深化過程

從對清華北大"為外國培養人才"的批評談國家治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