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经济发展之路为什么难以复制(之二)

中国的经济发展之路为什么难以复制(之二)

现在我们回头去看,会发现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在几个方面上尤为发力。


01


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想要打入欧美国际市场,有很多困难。这些困难其实也是欧美买家轻易不给新手下订单的原因。


对于企业来说,即使非常努力,他们能拿出来的竞争手段,无非就是质量和价格。问题在于,仅靠这两项,不能说服欧美买家下单。沃尔玛和亚马逊并不了解你,而且他们的品牌非常值钱,犯不上为了你让自己的市场信誉有风险。


可见,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来说,事情的关键在于:怎样让欧美买家相信你,或者说,能不能找个担保人。


02


担保是个很重要的市场工具。过去,店铺招收学徒,就要有人担保。那时候既没有身份证,更没有信用记录。怎么确保招来的学徒不是通缉犯或小流氓呢?让那孩子去找个担保人,也叫铺保。其他的店铺老板,或者社会上有身份的人,出面担保那孩子来自好人家,是个正派人,店铺才会接受他来做学徒。


后来者想要打入国际市场,赢得欧美买家的信任,担保也是有效的办法。


外侨在这方面经常能发挥作用。比如在美国的中国人、印度人或意大利人。他们在美国社会已有人脉关系和信誉。他们可以充当母国企业的担保人——当然,担保要收费。现实当中就是外侨开办贸易、中介公司,帮助母国企业打入欧美国际市场。


万事开头难。最困难的,往往是第一单。企业在国际市场有了第一单,并且保质保量地如期交货,随后就会容易得多。买家往往也愿意和有过成功交易经验的企业打交道。事情就这样进入良性循环。


但这绝不等于从此以后就可以高枕无忧躺着挣钱了。一粒老鼠屎坏一锅汤的事情,是随时可能爆发的风险。


人们会抱怨“贴标签”的做法,也就是根据某些武断的区分标志把人强行分类。但“贴标签”其实不可避免,因为鉴别有成本,有时还很高昂。武断的区分,也比一个个仔细鉴别要合算。


“贴标签”不全是负面的,也有跟着沾光的。比如德国机械、日本汽车、瑞士钟表、意大利时装、法国红酒等等,就在国家层面有了集体信誉。买家即使对某个具体企业不了解,只要是来自这个国家,就愿意信任。


当然,被无辜连累的更多。曾经,有些国家、地区的产品,是质量低劣的代名词。在人们的这种整体印象之下,即使这些国家、地区中的企业非常努力,产品质量很好,也很难独力扭转人们的印象。


抱怨“贴标签”是没用的,只能接受这种情况,去找解决办法。


03


产业集群是个有效的解决办法。


产业集群把产业链中的相关企业集中到一起,甚至集中到一个产业园区,这当然是可以降低信息、交通、物流等各方面的成本,除此以外,其实还有一个重要作用,那就是互相监督。


众多上下游企业在一起经营,大家都是内行,所以,谁干得好谁干得不好,一清二楚。个别害群之马,也很容易被发现,并且惩戒措施很有效——把它赶出园区,实际上等于把它赶出了行业。


这种集中在一起互相监督的做法,能确保产业链中的企业都兢兢业业,努力工作,也就确保了产品的质量。


从组织的角度看,产业集群既有大企业的规模效应,也有中小企业的灵活,实际上成为一种超越公司的新型经济组织。


如果产业园是政府主办的,还有另外的好处,那就是可以方便地加入行政、司法等监督手段,进一步强化对企业的约束。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政府,能力还不够强,无力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完善的司法、行政环境,但在一个产业园区中做到,还是不难的。


也就是说。产业集群本身就成为最好的担保,担保集群中的企业诚实经营、努力工作。集群的规模越大,担保力度越大,可信度越高。一粒老鼠屎坏一锅汤的风险,也就降到了最低。即使偶有发生,也能确保买家得到补救和赔偿。


可见,发展中国家建立产业集群,把相关企业集聚到一起,是打入国际市场的一个好办法。没有产业集群,发展中国家那些分散的中小企业,想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打入国际市场,几乎是不可能的。


理解了产业集群的作用,也就知道阿里巴巴和亚马逊这些平台是在做什么生意。


这些大平台想做的,就是取代那些产业集群的组织者,建立起自己为核心的跨地域企业集群。而这些平台要想成功,关键一点就是切实做好组织者和担保人,建立起自己的商誉。在这方面,各大平台无不绞尽脑汁,想出各种办法。鼓励消费者评价,建立庞大的在线客服,打造“天猫”这样的专有品牌,等等。想要达到的效果就是,你不必了解或者信任某个供货商,你只要了解信任大平台即可。


这些平台之所以能在不长的时间里就成长为巨型企业,就是因为他们利用互联网技术,把此前分散各地的产业集群收入囊中了。很多原有的中间商、批发商等“市场组织者”的饭碗被他们抢走了。这些大平台成了巨无霸级别的“市场组织者”。


04


这些都是发展中国家企业打入国际市场的办法。现在我们回头去看,会发现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恰恰在这几个方面尤为发力。


在外侨的作用上。港澳台和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侨,是改革开放以来建立中外经济联系的重要桥梁。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大陆企业对国际市场的了解很少,国际市场对大陆企业更是既不了解也不信任。港澳台和华侨的中间作用非常重要。他们是必不可少的中间人和担保人。


实际上,中国这种丰富的外侨资源,让很多国家羡慕不已。俄罗斯就没有类似香港这种对外联系的枢纽。他们的远东城市海参崴,在这方面没发挥多大作用。


当然,到今天,港澳台和华侨的这种桥梁作用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但不应因此否定他们在历史上的作用。


产业集群方面,中国更是突飞猛进、发展惊人。甚至可以说,产业集群这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就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被发扬光大的。中国有众多类似“袜子城”“毛纺城”“鞋城”“乐器城”的产业集群。其中一些集群的产量甚至是世界级的——生产份额占据全世界的大部分。


并且,中国的这些集群,基本都是政府主导建立,在担保和监督方面,起点很高,优势明显。以往,分析这些产业集群的成功经验时,往往强调基础设施、上下游便利协作等方面的条件,现在可以补充一条:产业集群以组织化的力量,把大企业的信誉和小企业的灵活融为一体,克服了进入国际市场的困难,并且打败了其他国家——包括发达国家——那些分散的企业,从而占据了国际市场的很大份额。


1991年,中国占世界制造业的份额只有2.3%,到现在,中国占世界制造业的份额已经超过20%,重回制造业的世界榜首位置。中国上一次占据榜首位置,那还是在18世纪中期。


与此同时,美国制造业收到了所谓“中国冲击”。美国中下层工人阶级的收入四十多年停滞不前。现在我们知道了,“中国冲击”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产业集群这种新型组织的优势。美国那些分散的工厂企业,败给了中国蓬勃发展的产业集群。


到了电商时代,中国更是捷足先登,抢占了先机。不但自己有阿里巴巴这样的线上巨头,而且,在线上线下的整合、大数据应用等方面,中国可说在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这种产业整合所激发出来的巨大效益,还在逐渐展现之中。加之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有全面领先之势。


说到这里,发展中国家企业打入国际市场的办法,好像很清楚了。其实不然。


05


事实上,外侨资源、产业集群、政府主导、线上线下结合等几方面,早就有国家努力效仿,也取得了相当成就,在东南亚、非洲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大的产业集群,并且效果很好,但在发展规模和速度上全面赶上中国的,还没见到。


这或许是因为,中国的产业集群,当初面对的是其他国家分散的企业。产业集群这种新型的组织形式,在竞争中优势明显。而现在那些效仿者,虽然也建起了产业集群,但和中国的产业集群相比,并无明显优势。所以,他们很难在国际市场大量取代中国企业。


但是,更重要的原因可能在于,产业集群仍然是个表面原因,是个具体方法,或者说,是更内在更重要原因的结果。只有找到那个更内在更重要的原因,国家才能找到自己的经济腾飞之路,到那时,具体的方法会层出不穷。


中国经济的成功发展,肯定也是源于一些非常内在和深刻的原因,而不是产业集群这些表面上一眼可见的方法。这些内在而深刻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才是需要研究的最重要的问题。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处于很初步的阶段。对于经济发展的规律,人们还有很多很多知识上的空白有待填充。


更多精彩,请关注公众号“李子旸”


作者其他热文:

中国的经济发展之路为什么难以复制(之一)

从出口换美债到国内大循环:中美贸易的得与失

从出口导向到国内大循环——改革又到了十字路口

跨国公司是世界的,还是国家的?

从国旗的演变看中国人国家观念的深化过程

从对清华北大"为外国培养人才"的批评谈国家治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