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专业投资者怎样玩转这个市场

正文共:2225 字 预计阅读时间: 6分钟

01

核心观点

  • 非专业投资者应努力发现生活中的投资机会
  • 消费类股票十年十倍的比例远超其他行业
  • 消费类公司更有机会实现复利增长


02

从“好产品”开始的投资分析

投资界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就是所谓的“三好”:好生意、好公司、好价格。

“三好”的前提是要有好产品。

我们逆向思考一下:如果一家公司没有好产品,那它在商业世界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如果它将不存在,讨论“好生意、好公司、好价格”有什么意义?

怎么判断产品好不好?普通投资者(我觉得专业投资者也一样)需要亲身体验过后才会知道。喝酒的人,很难给喝茶的人解释茅台好在哪里?就像鱼很难给猫解释在水里游是什么感觉。

一旦你对一家公司的产品/服务建立起信心,你就容易对这家公司的生意模式建立起信心。你会想,“既然我这么喜欢吃他家的菜,应该有很多人也喜欢,那这家公司就应该很赚钱,它的股价长期看应该不错……”这就和“专家”的分析很接近了,他们无非是估算一下类似你这样的人有多少,比如1亿,然后每个人贡献10块的利润,每年利润就是10亿!

如果你足够细心,还会去体验竞争对手的产品,比较它们的差别。你会反思是什么决定你选择它而不是它的竞争者?是价格便宜?或者就是好吃、好看、好玩?就我个人经验,消费者大部分不会仅仅因为便宜而去选择一些不那么好吃、好看、好玩的东西。于是,你就开始了解竞争,了解差异化。

你继续思考,是什么决定了它们两家产品的差异?是员工素质和心态?是供应链管理能力?是不够用心?是研发实力不够?是不容易买?是穿出去怕丢人品牌力不够?等等。一步步地,你开始对这家公司和这个行业有了越来越深入的理解。

投资分析的本质是建立在感性认识上的理性判断。

回到主题,为什么我们尽量专注于生活中的投资机会,比如吃、穿、住、行、玩?因为我们自己就是用户。你是一家公司的忠实用户,所以你就对其他用户为什么选择它的产品就有很好的判断,基于此的“理性”分析就开始变得有意义,假以时日必回报丰硕。


03

日常生活中隐藏的投资机会

下面,我会找一些数据来证明“假以时日必回报丰硕”这个观点。

(1)根据Jeremy J. Siegel教授的统计,从1957年到2003年标准普尔的总收益率是125倍。这47年间,很多公司上市,也有很多公司退市。

Jeremy J. Siegel教授选了其中20家业绩表现最好的公司,而这20家公司中有11只大牛股是消费品公司。它们分别是:2家烟草公司(莫里斯涨了4625倍、富俊涨了579倍),2家食品公司(亨氏涨了635倍、通用磨坊涨了387倍),2家饮料公司(可口可乐涨了1051倍,百事可乐涨了865倍),3家糖果公司(Tootsie Roll涨了1090倍、箭牌口香糖涨了603倍、好时涨了506倍),2家个人护理公司(高露洁涨了760倍、宝洁涨了513倍)

(2)我们再来看看国内的情况。刘建位博士曾经统计过,以十年为一个跨度,看看每个十年里面涨了十倍的股票占总股票数的比例,然后再看其中消费和医药公司的占比情况。实际上,在任意一个十年中涨幅超过十倍的股票占总股票的比例都很小,但是十年十倍股票中食品饮料和医药股占比又接近半壁江山!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研究的范围要更广。如果吃穿住行玩我们都包括的话,占比只会更高!

下面这个数据是刘博士从wind统计的:

1999年底到2009年底,上市十年股票851只,十年十倍股28只,占比3%。其中:食品饮料股2只,医药股3只,在十年十倍股占比18%。 2000年底到2010年底,上市十年股票984只,十年十倍股20只,占比2%。其中:食品饮料股6只,医药股2只,在十年十倍股占比40%。 2001年底到2011年底,上市十年股票1063只,十年十倍股12只,占比1%。其中:食品饮料股5只,医药股2只,在十年十倍股占比58%。 2002年底到2012年底,上市十年股票1131只,十年十倍股22只,占比2%。其中:食品饮料股5只,医药股3只,在十年十倍股占比36% 2003年底到2013年底,上市十年股票1198只,十年十倍股48只,占比4%。其中:食品饮料股5只,医药股15只,在十年十倍股占比42%。  

在所有上市十年股中出现十年十倍的概率都非常小(只有1%-4%),但是在十年十倍股中是食品饮料和医药加起来平均占了40%!

(3)历史上吃穿住行玩乐相关的股票中被st的概率有多大?

我的办法是,先在某数据平台搜索“1992年到2018年被st的股票”,有552家 。然后再从中筛选大消费类的股票,结果是只有5家。

过去26年被st的公司中只有1%来自消费行业!


非专业投资者怎样玩转这个市场


非专业投资者怎样玩转这个市场

这是一个明显的证据,表明相对于很多高技术行业,消费类股票面临破产退市的风险低得多。因此,这类公司可以长期经营下去的概率就大很多。

这就导出了我的第三个结论:消费类公司的行业本质决定了它们更容易规避技术替代风险。相反,因为能在品牌、专利、消费者心智上有长期积累,通常能给投资者带来可观的复合收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