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賦能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2020年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對技術創新提出了要求,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高質量發展是時代特徵,長三角一體化已上升為國家戰略,理應在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有更大使命擔當,率先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提供更高水平的科學供給,並在全國高質量發展中起示範引領作用。

需求導向,目標導向。需求是創新的重要動力。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發展面臨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製造業功能提升、創新驅動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有強大的創新驅動,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技術解決方案。歷史與現實均證明,關鍵核心科學技術買不來,只能依靠自己發憤圖強,堅定不移、持之以恆地夯實基礎。要全面提高長三角開放創新水平,集聚創新要素,樹立敢於創新創造的雄心壯志,敢於提出新理論、開闢新領域、探索新路徑,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在解決受制於人的重大瓶頸問題上擔當作為,在買不到的技術上取得突破,在進口替代上優先邁出步伐,打通產業結構升級的堵點和難點,培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以利於長三角城市群加快成為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平臺,並帶動國家競爭力的全面增強。

優勢互補,合作共贏。要以上海為龍頭,南京、杭州、合肥等城市為骨幹節點,優化配置創新資源,推動G60、G42、G25科創、產業創新及生態經濟走廊等的共建共享共贏。2019年5月,《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發佈,其中指出:“持續有序推進G60科創走廊建設,打造科技和制度創新雙輪驅動、產業和城市一體化發展的先行先試走廊。”G60走廊覆蓋上海、嘉興、杭州、金華、蘇州、湖州、宣城、蕪湖、合肥9個城市,2小時通勤圈已經建成;規劃3.0聚焦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等先進製造業產業集群,形成了“核級引領、圈層遞進、點帶聯動”的創新生態。浙江互聯網+產業、江蘇的未來網絡、安徽的量子信息技術等,均有著明顯的地區優勢和人才集聚特色。浙江還將依託院校和平臺重點培養一批有發展潛力的青年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打造“互聯網+”、生命健康和新材料高地。應各取所長,在諸多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儘早取得突破。

積極探索,協同創新。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國籍,成果有專利。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要加強科技發展戰略、法律、政策(機制)、金融、平臺、人才、社會組織公信力等要素集成。長三角科技智庫聯盟、長三角助力創新聯盟等陸續成立,為人才共享提供了更多平臺,可以實現人才的“不為我所有,但為我所用”。創新人才必須具備奉獻精神、求異思維、質疑精神、追求卓越的精神,也必須敢於挑戰“已有定論”,勇於並善於開闢原始創新的新領域新路徑,不迷信書本知識和權威專家,支撐創新國家建設和永續發展。高校要勇挑重擔,釋放高校基礎研究、科技創新潛力,聚焦國家戰略需要,瞄準關鍵核心技術,共建國家實驗室、國家科學中心,合力推進科技基礎設施集群融合發展。要支持“雙一流”建設高校加強科技創新工作,依託高水平大學佈局建設一批研究設施,打造開放性、交互性合作平臺,推進產學研一體化,更好地服務於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的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夯實基礎,人才為先。贏得競爭先機,必須加強人才教育培養。少年強則科技強,科技強則中國強。每個孩子心中都有科學的夢想,要激發青少年好奇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應統籌上海、江蘇、浙江、安徽高校一體化佈局,實現人才的結構均衡、自由流動。要大力宣傳和弘揚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藩籬,注重探究式、互動型、協同狀學習方式,激發學生主動探索慾望,養成科學思考和分析方法,為創新提供“融會貫通”或“成果嫁接”的可能性。加快科研院所改革,讓奮戰在一線的千千萬萬科技工作者和市場主體提供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的解決方案。搭建共建共用共享平臺,率先建立科技創新要素自由流動的統一市場,讓人才、技術、資金等創新資源發揮最大效益。

完善制度,兩手發力。長三角具有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製造業發達、產業鏈供應鏈相對完備等方面優勢,匯聚全國近1/3的研發經費支出、1/3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1/5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高新區。政府要遵循科學發展規律,改善科技創新生態,發揮好組織協調作用,專注於公共事務,打造更好的創新環境,打破政策壁壘和行政割裂,構建法律、金融、人才等要素流動平臺,促使高校、研究機構、企業等科研主體充分發揮創新能力,給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華的舞臺,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和創新動能;依託自貿區、科創板等政策優勢,推動金融科技與數字科技高度融合,設立科技金融創新示範特區,讓創新成果源源不斷湧現出來。建設好數據時代的智能基礎平臺,基於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超前佈局全球領先的一體化數字基礎設施,推動數字經濟、生態經濟領域的創新合作,讓更多應用成果落地轉化,打造G60等科創、產業走廊,構建協同創新基地;“走出去”共設海外科創、專業技術服務平臺,探索“政府引導、聯合共建、市場化運作”,形成良性互動、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體制機制與制度安排。

攀登世界高峰,沒有鍥而不捨、久久為功的精神,沒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就不可能有大的突破!要耐得住寂寞,“咬定青山不放鬆,任爾東西南北風”,要有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韌性毅力,多出高水平的原創成果,面向全球、面向未來,探索一條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特徵、彰顯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之路。

作者簡介:伍愛群,上海市政協委員,市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市知聯會副會長,上海航天信息科技研究院院長。

周宏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社科院循環經濟專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