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號召全社會參與急救

本報駐新加坡特約記者 辛 斌

心臟驟停後,如果旁觀者能及時科學地為患者實施心肺復甦,就會增加2~3倍的生存機會。很多國家旁觀者心肺復甦實施率還不到20%,而新加坡在這方面表現卻很突出。近期,著名期刊《柳葉刀》刊發了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院、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的聯合研究發現,新加坡在完善急救體系的基礎上,結合派遣協助進行心肺復甦、開展心肺復甦和自動體外除顫器(AED)培訓項目、啟動第一響應者移動應用程序三項舉措,將該國心肺復甦實施率提高了約7倍,患者存活率提高了近2倍。


新加坡號召全社會參與急救


2012年,新加坡在全國範圍內實施了派遣協助進行心肺復甦計劃。政府部門專門成立了電話心肺復甦中心,所有接線員都接受過專業培訓,可在救護車到達現場前,為呼救者提供指導。而且在新加坡,AED的覆蓋率非常高,幾乎遍佈全島,組屋樓下、機場、酒店、學校、體育設施和商場,就連街邊都有配備。2016年,新加坡SMRT公司還開展了試驗計劃,在100輛出租車上安裝了AED,讓出租車司機在路上留意心臟驟停患者,並在緊急情況下為他們施救。如果民防部隊發現周邊有民眾心臟驟停,且周圍沒有AED,會通過手機軟件通知方圓1.5公里內、車上有AED的出租車司機立即趕赴現場。一般,一起事故最多會調派兩名司機。若車上有乘客,司機需要獲得乘客同意後才可行動。此外,所有車上裝載了AED的出租車司機都接受過專業培訓,可在第一時間搶救患者,極大地提高了患者生存率。

為了讓大眾都能掌握急救知識,新加坡所有教育部編制內的學校都設有應急中心,學校還與警方和民防部隊合作,教職員工必須經過基本的急救訓練,掌握心肺復甦術和如何使用AED等技能。2014年,新加坡院前護理急救單位UPEC推出了45分鐘“速成先遣急救員培訓計劃”,在全國範圍內,培訓了超過9.1萬名民眾。在學校裡,小學五年級學生須接受培訓,學習如何識別心臟驟停徵兆,以及在這種情況下該怎麼做,中學一年級學生則須接受理論及實踐培訓。

為了給心臟驟停者爭取更多時間,2015年4月,新加坡民防部隊和資訊通信發展管理局合作開發了“我的回應者”手機軟件,讓年滿18歲的市民自願登記,成為社區先遣急救員。一旦發現有人心臟驟停,民眾可通過軟件通知事發地點400米範圍內的社區先遣急救員,並顯示最近的AED位置。先遣急救員可選擇回應,並前往指示地點協助患者,在醫護人員到場前為其實施心肺復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