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姑娘們!一定要注意的子宮內膜癌


年輕的姑娘們!一定要注意的子宮內膜癌

小燕從12歲來月經後就不規律,每月不到20天月經就來潮,且經量多,淋漓不斷持續7-10天,母親一直認為孩子小,長大就好了,可隨著年齡的增長小燕的體重也越來越重,6年後身高160cm,體重卻有75kg。月經更加不規律,經常閉經,一旦月經來潮就大出血,經量多到貧血無法上學。這種情況一直困擾者小燕,雖斷斷續續口服中藥治療2年,但無大起色。遂就診婦科,經檢查小燕被診斷患有“多囊卵巢綜合徵”,醫生建議她口服避孕藥治療,母親認為小燕還未婚,且聽人說避孕藥對身體有害,因此拒絕服用。有一次陰道大出血,小燕心慌氣短、頭暈乏力急診到醫院檢查血色素僅剩3.6g/L,B超檢查發現她的子宮內膜厚1.5cm,且回聲不均,有豐富的血流。醫生急診給予輸血及藥物止血治療,但依舊血流不止,為了明確診斷,迅速止血,挽救生命,儘管小燕未婚無性生活,醫生在無奈之下徵得小燕和母親同意後做了宮腔鏡檢查和分段診刮,術後病理報告:“子宮內膜非典型增生”。醫生告訴小燕及父母,小燕患的是子宮內膜癌的癌前病變,建議口服大劑量的孕激素治療,定期隨訪。但小燕口服藥物治療一個月後血止即自行停藥。一年後小燕再次陰道大出血,急診MRI報告:子宮內膜異常強化區,考慮子宮內膜癌。再次診刮,病理證實為“高分化子宮內膜癌”。

“癌”這個字眼對於21歲花樣年華的小燕不啻是一個晴天霹靂,她的人生才剛剛開始,她還沒有結婚,還沒有生育……,她的許多人生夢還沒有實現。

屏幕前的你是否感覺到一絲忐忑和惶恐呢?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子宮內膜呢


年輕的姑娘們!一定要注意的子宮內膜癌

子宮是女性產生月經、孕育胎兒的地方,它像一個倒置的梨位於盆腔內,子宮從外向裡分漿膜層、肌層、最裡面的就是內膜層。

NO1青春期激素分泌


年輕的姑娘們!一定要注意的子宮內膜癌

青春期後子宮內膜層受卵巢產生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影響,週期性脫落產生月經,卵巢又受腦垂體和下丘腦分泌促性腺激素的調控,週期性的排卵產生孕激素,任何原因影響了這個過程,均會導致卵巢功能失調、不排卵,孕激素生成障礙進而月經紊亂。如果子宮內膜長期受到雌激素的刺激而沒有孕激素的對抗就會發生子宮內膜樣腺癌。75%的子宮內膜樣腺癌都是由此原因導致的。

在臨床上最常見的就是患多囊卵巢綜合徵的女性,這些患者大多數年輕,常有肥胖、閉經、多毛、面部痤瘡,由於卵巢無排卵,患者常常不孕。還有的糖代謝異常,糖尿病。以前認為子宮內膜癌是多囊卵巢綜合徵的“遠期併發症”,其實遠期併發症並不遠,多囊卵巢綜合徵是年輕患者患子宮內膜癌的頭號殺手。

NO2肥胖


年輕的姑娘們!一定要注意的子宮內膜癌

肥胖在歐美國家發病率20-33%,因此在發達國家子宮內膜癌發病率高居婦科惡性腫瘤的首位且預後差,近年在我國一線城市發病率已經與西方國家相同,而且呈現出年輕化趨勢,肥胖的年輕患者減肥不全為了“美”。此外初潮早、月經不規則、不孕、少孕、晚孕都是高危因素。特別是近年我國“晚育族”群體不斷壯大,女性生育年齡逐漸推後,平均生育年齡為29.13歲,比2000年推遲了2.82歲,子宮內膜癌發病率上升。調查顯示高達70% 的育齡期子宮內膜癌的患者確診時仍未生育。

NO3卵巢腫瘤


年輕的姑娘們!一定要注意的子宮內膜癌

卵巢長了能夠分泌雌激素的腫瘤,大量雌激素也會刺激子宮內膜發生癌變。隨著科學的發展,發現年輕子宮內膜癌患者還與家族遺傳病有關,家族中如有患乳腺癌、子宮內膜癌、結直腸癌、卵巢癌等腫瘤的親屬,這個家族中其他女性應該到醫院進行遺傳諮詢和基因檢查,腸鏡檢查,必要時需要預防性全子宮和雙附件切除術。

年輕患者之所以延誤診斷和治療發生子宮內膜癌有幾個因素,年輕的姑娘們一定要牢牢記住!

1、子宮內膜癌是生長在子宮腔內的惡性腫瘤,主要通過刮宮或宮腔鏡檢查才能發現。而年輕未婚患者及家屬常常不接受而拒絕,導致疾病延誤診斷;

2、患者年輕,經常被診斷為“功血”、“月經不調”“宮寒”……長期不規範治療延誤病情;

3、患者及家屬未引起重視;

4、多囊卵巢綜合徵患者拒絕口服避孕藥,其實口服避孕藥自問世以來已經經歷了劑量和成分的多次調整,副作用越來越小,避孕以外的益處逐漸被人們發現和接受,特別對暫時無生育要求、月經不規律的患者,避孕藥不僅可以避孕,還可以調整月經週期,降低50%子宮內膜癌的發病率。如果已婚已育,近期無生育要求,宮腔內放置一個含有孕激素的避孕環(曼月樂),也可以起到預防子宮內膜癌的作用。


年輕的姑娘們!一定要注意的子宮內膜癌

曼月樂環

年輕的姑娘們如果你有上述高危因素,一定要注意定期就醫,調整月經,監測子宮內膜,遵從醫囑,不要諱疾忌醫肥胖的姑娘們請管住嘴、邁開腿,運動減肥,健康生活。讓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讓我們的父母別為我們流淚,讓小燕的悲劇不要重演。

文章作者: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婦產科 主任醫師 張璐芳

圖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