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汙水處理一體化設備的組成和設計思路

醫療廢水是指門診、急診、病房、手術室、檢驗與實驗室、病理解剖室、放射與核醫學科室、傳染疾病診療室、供應室、洗衣房、太平間等區域處排出的診療廢水,以及生活及糞便廢水;當醫療機構排放出的其他廢水和上述廢水混合後排出,一律視為醫療機構廢水。

醫療廢水通常不同程度的含有多種病菌、病毒、寄生蟲和一些有毒、有害物質。這些物質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可以在廢水中生存較長的時間。當人們使用或者接觸到被這些有害物質汙染過的水時,就會使人致病或引起傳染病的爆發流行。經統計發現,國內外數次的爆發流行傳染病,幾乎都與水汙染有關。所以,對醫療機構的廢水進行處理和消毒非常有必要。

隨著城鎮化的進行,醫療機構對廢水的處理能力已經不能滿足現有的需要,因此,急需對現有的汙水處理設施進行升級改造。一體化汙水處理設備因其設備緊湊,佔地面積小,管理維護方便,受到醫院的青睞。

醫院汙水處理一體化設備的組成和設計思路

本文以水解酸化-生物接觸氧化-沉澱-消毒工藝為例,介紹汙水處理一體機的組成和設計思路。


(1)格柵池:去除汙水中較大的漂浮物及懸浮物以保證汙水提升泵的正常運行,對水泵和後續處理單元起保護作用。

醫院汙水處理一體化設備的組成和設計思路

設計思路:格柵井位於調節池前端,採用鋼砼結構與調節池合建一體,格柵井的上方建有格柵間一座,為協調周圍環境,可對格柵井外面作美化處理。操作人員需定期對柵渣精心清理、消毒、外運,作為醫療垃圾焚燒掉。為減輕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和改善工作環境,保證汙水除渣的效果,格柵井內設置手動格柵1套和機械格柵1臺。機械格柵採用不鏽鋼材料製成,具有耐腐蝕,機械格柵自動從汙水中清理柵渣,管理方便,設備故障少、維修率低。


(2)調節池:調節水質、水量,醫院汙水雖然相對平穩,但仍存在水質、水量上的波動,設立調節池可使汙水處理系統連續地運行並調節汙水的濃度,有效延長處理設備的壽命,提升處理效果。

設計思路:調節池採用地下封閉式鋼筋混凝土結構,與其它處理單元合建,節省基建成本,池頂覆土,為日後檢修方便,在調節池的邊角處設檢查孔,可定期對調節池進行維護保養。


(3)接觸氧化池:在曝氣充氧條件下,利用好氧微生物分解廢水中有機物,徹底降解廢水中有機汙染物。

醫院汙水處理一體化設備的組成和設計思路

設計思路:有機汙染物降解的主要場所,它的效果好壞直接影響了COD和BOD的去除率。池內採用多點分流配水,微孔管式橡膠膜曝氣器曝氣,溶解氧保持在大於2.5mg/L的好氧條件。


(4)沉澱池:進一步去除生化池出水中的脫落生物膜及其它懸浮物,實現泥水分離,汙泥排至汙泥池濃縮處理,上清液排入接觸消毒池。

醫院汙水處理一體化設備的組成和設計思路

設計思路:為減小佔地面積,採用豎流式沉澱池,採用地埋式鋼筋混凝土結構,與其它處理單元合建,池頂覆土。汙泥沉積在泥鬥中,通過汙泥泵定期由汙泥管排入汙泥濃縮池中,汙泥池出水自流進入消毒接觸池。


(5)消毒池:對二沉池出水投加消毒劑進行消毒,使糞大腸菌群數指標達到排放標準的要求,滿足醫院排水的衛生標準。

醫院汙水處理一體化設備的組成和設計思路


設計思路:與其它處理單元合建,節省基建成本,池頂覆土,為檢查維修方便,在接觸氧化池的邊角處設有檢查孔,可定期對調節池進行維護保養。接觸池內設置導流牆,避免短流,在接觸池的出口設置餘氯自動監測儀器,以便實時增減消毒劑的投加量。


(6)汙泥處理系統

汙泥池主要是儲存汙泥,同時汙泥在汙泥池內進行濃縮,降低含水率。二沉池內設置潛水汙泥泵,可根據需要將沉積於池底的汙泥吸入水解池迴流處理,減少系統汙泥量,剩餘汙泥定期由汙泥泵送入汙泥濃縮池。

汙泥池底部汙泥定期消毒後通過拖車運送到專業公司處理。根據《醫院汙水處理設計規範》,醫院汙水處理構築物內的汙泥應由具有相應資質的單位或部門定期清理。所有汙泥必須經過有效的消毒處理,在符合有關標準的規定後,方可消納。產生的汙泥主要為生物汙泥,可部分迴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