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英鎊》有了通用而統一的標準,就有了惡的可乘之機

你會因為什麼決定信任一個人?


是喜愛對方的品質、認同對方的價值,還是更簡單一些,僅僅是出於愛?


《人類簡史》中這樣定義信任的條件:金錢可以讓不相識的人信任合作,而沒有金錢就代表沒有信任。


真的是這樣麼?


馬克·吐溫的《百萬英鎊》就是這一觀點的最好佐證。


《百萬英鎊》有了通用而統一的標準,就有了惡的可乘之機

圖片來源於電影《百萬英鎊》


一、外鄉人實現階級躍遷的根本原因是拜金主義下盲目信任的狂潮

在你窮困潦倒時有人借給你了500萬,並且不要任何利息,要求你一個月後歸還,你能夠利用這有期限的500萬改變自己的命運麼?

《百萬英鎊》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兩個富翁想看看一個身上只有500萬支票的外鄉人能否活過一個月。而他擁有鉅額支票卻無法花出去的原因是——初來乍到的外鄉人無法證明支票是他自己的不是偷來的,所以只要他有些頭腦,就不會傻兮兮的跑到銀行兌現。

而主人公從一無所有的外鄉流浪者到成為身懷500萬支票的神秘人物,最後成為了百萬富翁,並迎娶了富翁的女兒,實現了階級的跨越。

這看起來很像是男頻爽文的套路,然而以精準的批判社會現實揚名的馬克·吐溫怎麼可能是在讚揚這樣的個人成長經歷呢?他只不過是在用幽默與誇裝作為殘酷與畸形的社會現實的外殼,讓你感嘆故事的有趣,沉浸於他的幽默之中後,能看到他眼中的社會現實,能夠在小說中看到部分社會的真相,而這一部分真相是——在崇尚拜金主義的人心中,你擁有金錢的重量等於他交付你信任的分量。


《百萬英鎊》有了通用而統一的標準,就有了惡的可乘之機

圖片來源於網絡


從小吃店店主、服裝店老闆、到公爵再到社會輿論的代表——報紙,從沒有人去探查這個外鄉人身懷鉅額款項背後的原因,而全部允許他賒賬,認同他比親王還高的地位,甚至認為他的背書是有分量的,這些信任的背後,絕不是當事人口中的"幽默、性格好"等特質,而完全是在拜金主義下盲目信任金錢的思想對社會心智的裹挾。

二、小人物對待外鄉人態度的反差:不能因金錢、權利與職業光環降低信任的准入門檻

外鄉人一路漂泊來到此地,衣服早已破爛不堪,於是便去了服裝店。最開始只是謹慎又卑微的乞求店員給他一件別人定做後不合身的蹩腳衣服,又希望服裝店允許他賒賬,但小店員可見慣了這樣的窮客人,把外鄉人從頭到腳諷刺了個遍,外鄉人受不了尊嚴被踐踏,於是拿出了500萬支票。整個店都十分震驚,店主趕忙拿來了給親王做的衣服,說“特別和這位先生的身”,還許願給外鄉人再做幾套衣服,當外鄉人說現在沒法付錢,而且很可能付款的期限很長時,店主說這期限是永遠也沒關係。


服裝店裡的人對外鄉人轉變態度僅僅是因為外鄉人手裡的500萬支票,窮人身份的外鄉人無論怎樣乞求都不可以賒賬,富人身份的外鄉人說永遠不償還店家仍滿口答應。


《百萬英鎊》有了通用而統一的標準,就有了惡的可乘之機

圖片來源於電影《百萬英鎊》


服裝店的小店員,服裝店的老闆,以及其他一切的小店主都在外鄉人亮出500萬支票後態度翻轉,交付極大的信任,究其根源無外乎四個字——金錢崇拜。他們用金錢標尺代替道德、人品、性格等人的特質來評定一個人的優劣,有錢的就是性格好的、幽默的、配得上好衣服的,沒錢的則一文不名。


但問題在於金錢和權力並不等於道德。很多人忽視這一真相,甚至部分窮人也認為有錢人都具有很高的道德,認為他們沒有犯錯誤的必要,然而事實卻很血淋淋。

除金錢與權利之外,職業光環帶來的權威感也不能降低信任的准入門檻。

教師之於學生是有權威的,然而卻不該因為這種權威盲目的信任教師。多少教師性侵學生的事件都發生於學生對老師的信任之時,當然性教育缺位導致的不懂和體力與精神的懸殊都是重要原因,但不可否認因為教師一直帶有一種聖潔的權威,所有人都告訴孩子教師是他們成長路上的階梯,傳揚教師"蠟炬成灰淚始幹”,所以孩子才交付了信任,而在信任崩塌的那一刻,很少有人能反應的過來。


金錢、權利與職業光環帶來的權威都不該是我們交付信任的准入條件,至少不該成為信任的通行證,因為在我們盲目信任的同時,具備這些特質的人也在利用他們所具有的特質來傷害我們。

三、有了通用而統一的標準,就有了惡的可乘之機

老子在《道德經》的第二章中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所有人都擁有了一個固定的美醜評價標準,每個人對美與醜的判定都大致相同,這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所有人都有固定的善惡評價標準,使用同一套評價體系,那麼社會中就容易產生不善的行為。


在這裡善惡是行為的定義,善指好的行為,惡指不好的行為。當人們都知道什麼是好的行為,那麼心存惡念的人也可以通過偽裝達到善的標準,而如果人們只按照固定的標準去評判,就無法識別出這些偽善的人。

媒體採訪做了惡性事件的人的親友、鄰居時,總會出現溫和、義氣、善良、樂於助人等正面的形容詞,像白銀殺人案的兇手、像北大弒母案的兇手。正是因為這些心存惡念的人知道他人在使用著統一的標準評價善惡,才偽裝出無害、沒有攻擊性的形象,才會在沒有鐵證之時出現無人會懷疑他的情況。


拜金主義中的金錢崇拜就是特定歷史情境下固化的評價體系的一環,當人們都用金錢的重量作為信任的標準時,富有的人就擁有了拿別人的生命開玩笑的機會,這個故事才有了發生的可能。


《百萬英鎊》有了通用而統一的標準,就有了惡的可乘之機

圖片來源於電影《百萬英鎊》


每個人可以有自己的評價體系,但當整個社會對美、醜、善、惡的判斷標準都相同時,就容易產生惡。


馬克·吐溫的另一篇諷刺小說《敗壞了赫徳來堡的人》也可以說明這一點。


為什麼曾經因誠實、清高聞名的城鎮赫徳來堡卻成為了偽善、虛榮的代名詞,所有的好名聲都因為一個沒被打開證明真的存在金幣的錢袋付之一炬?

根源就在於赫徳來堡的人定下了一套善惡的標準,只關注人們的外在表現,而不管真正的品質如何,所以在試煉來臨時,十九位代表性公民的每一個人都向著虛假的金錢許諾投降,因為他們曾經表現出來的善都是因為明白瞭如何表現能被稱為善的偽裝,所以在誘惑來臨時,經不得一點考驗,淪為周圍城市的笑柄。


馬克吐溫說:一切脆弱的東西中,最脆弱的就是不經烈火試煉的道德。

而我認為:一切虛假的信任中,最虛假的就是源於金錢權利的信任。一切標準的定義中,最害人的就是通用而統一的標準,因為有了標準,就有了惡的可乘之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