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成功——詳解第二代“標準”系列導彈(一)

第一代“標準”系列導彈實際上是“蝗蜂計劃”的最終成果,這儘管意味著其對“三T”導彈在可靠性、反應速度等方面的缺陷進行了有限的改進和技術升級,但在蘇聯飽和攻擊能力不斷增強的趨勢下,這樣的艦隊防空系統仍然難堪重任,於是時代呼喚著第二代“標準”系列導彈的出現……

偉大的成功——詳解第二代“標準”系列導彈(一)

第二代“標準”系列導彈的出現,從一開始就被打上了鮮明的冷戰背景——-無論從政治還是純軍事角度而言均是如此。1964年冬天,蘇聯《真理報》發出消息:蘇聯最高領導人赫魯曉夫由於健康原因,辭去了黨和國家的一切職務。這場看似平常的換屆工作,其實是以一場宮廷政變的形式,結束了赫魯曉夫對蘇聯11年的統治,勃列日涅夫時代由此拉開了帷幕,美蘇冷戰隨之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勃列日涅夫上臺伊始,由於忙於國內的調整和改革,起初反對赫魯曉夫的軍事冒險,比較謹慎、剋制,主要和平共處、和平競賽,反對熱核戰爭,反對“輸出革命”,繼承赫魯曉夫時代業已經出現過的緩和精神。因此,一方面,此時的蘇聯指責美國搞多邊核力量,從而鼓勵了西德的“復仇主義”願望,抨擊美國更多地捲入越南戰爭,譴責“美帝國主義”反對、侵犯柬埔寨,對古巴進行新的挑釁,在全世界“威脅和平”。

但另一方面,越南戰爭並沒有影響蘇聯與美國在一系列不同領域進行合作。比如,在地區衝突方面,蘇聯力圖“息事寧人”,尋求穩定的政策方針,避免與美國直接軍事對抗。在越南問題上,蘇聯領導人其實一致承認,蘇美關係是第一位的,而越南問題並不涉及到蘇聯的根本利益,因此此時的勃列日涅伕力圖勸說北越與美國和南越進行談判,和平解決爭端。只是由於各種原因沒能成功。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即“6.5戰爭”爆發後,儘管美國支持以色列,蘇聯支持阿拉伯國家,但蘇美之間首次開通了“熱線”,促成了雙方的停火,緩解緊張局勢。在1965年印度巴基斯坦衝突中,蘇聯更是企圖腳踏兩隻船,對雙方進行了協調,最後在蘇聯的斡旋下,通過了《塔什干宣言》。這是,美國因在越南問題上越陷越深,也注意與蘇聯保持平衡。

偉大的成功——詳解第二代“標準”系列導彈(一)

然而我們不應該忘記,即便在強調緩和的這一時期,勃列日涅夫也同樣繼承了赫魯曉夫時期的陣營對抗思想,認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矛盾是當今世界的基本矛盾,而蘇美矛盾是當今世界國際政治生活主要矛盾的主軸,世界大戰將發生在兩大體系之間。所以隨著勃列日涅夫理順了國內關係,把穩了政權後,蘇聯逐漸由對美“緩和”變得“富有攻擊性”,這直接表現為1968年蘇聯對中歐“布拉格之春”所作出的反應——-幾十萬武裝到牙齒的華約機械化部隊在冷戰的心臟地域展開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軍事行動。

事實上,蘇聯在196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成功後,由於蘇美兩極在力量對比發生了有利於蘇聯的變化,蘇聯的軍事經濟力量迅速發展,經濟增長連續幾年保持在8.1%,而美國的平均增長率只有3.2%,大有趕上和超過美國之勢,因此其擴張勢頭不斷增長,並在此後近10年同美國的爭奪中,處於咄咄逼人的進攻態勢。

鑑於以上情勢,1969年1月新上臺的美國新總統尼克松及其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深感力不從心,最終下決心要結束越南戰爭,實行戰略收縮的政策。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在關島發表講話,明確發出美國要調整其全球戰略,實行海外戰略收縮的信號。在這個大背景下,“防禦性”而非“進攻性”武器系統,成為美國政府所青睞的對象,再次發展新一代艦隊防空系統的選項自然位列其中。

當然,站在純軍事角度上,對美國海軍來講發展新一代艦隊防空系統也有其現實性和迫切性,這是不可忽視的。1967年11月蘇聯部長會議第1098-378號決議決定研發可運載新型導彈的新一代超音速反艦轟炸機。轟炸機計劃配備兩臺NK-144-22加力燃燒室雙涵道渦輪噴氣發動機和可變後掠翼。

但實際上,部長會議第1098-378號決議所要求的成果早在1964年就已經接近出現了。1964年夏天其原型機出廠,在同年8月30日首次試飛成功,之後生產了9架預生產型,雖然這些飛機離軍方要求還有一些距離,但卻也相距不遠——-這就是後來以“逆火”之名名揚世界的所謂圖22M系列。

偉大的成功——詳解第二代“標準”系列導彈(一)

該機採用掠正常式佈局,懸臂式下單翼可以根據需要變換後掠角(20 度、30 度和 65 度),普通半硬殼式機身,後部截面為矩形,進氣道位於機身兩側。這些變化以今天的視角而言或許平淡無奇,但實際上卻使得該機具有了那個時代之前從來不曾具備的能力,即核打擊、常規攻擊以及反艦能力,良好的低空突防性能,使其生存能力大大高於前蘇聯以往的轟炸機。

作為蘇聯的第一種航程較遠的超音速轟炸機,可以攻擊除葡萄牙和挪威以外的所有歐洲國家,如果經空中加油,還可以從前蘇聯經極基地起飛,攻擊美國本土目標後,飛回國內基地。簡而言之,與之前的圖-22相比,圖-22M系列簡直是脫胎換骨的變化!所有距離該飛機基地4000千米以內的地面和水上目標都將在蘇聯的鐵翼下顫抖!

而其最為關鍵的價值,則在於作為反艦轟炸機平臺所蘊含的遠海打擊能力,該機結合蘇聯的對海上目標偵查、電子作戰能力與海軍艦艇的搭配,不但進一步強化了蘇聯海軍的反艦導彈飽和攻擊戰術,更在很大程度上引發了美國海軍的危機感。美軍的AIM-54鳳凰導彈、F-14雄貓式戰鬥機都是為對應這樣的戰術而生,作為新一代艦隊防空系統重要組成部分的第二代“標準”系列導彈也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