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詩畫112|70年代大師佳作,尺幅小功底深,這是誰的作品?

《溪上》

元·劉秉忠(1216-1274)

蘆花遠映釣舟行,

漁笛時聞兩三聲。

一陣西風吹雨散,

夕陽還在水邊明。

簡析

劉秉忠(1216-1274),初名侃,字仲晦,今河北邢臺人。曾隱居武夷山為僧,法名子聰,號藏春散人。後被元世祖召見,留侍左右,改名秉忠,位至太保。

劉秉忠博學多才,喜吟詩作曲。著有《劉秉忠詩文集》、《藏春散人集》傳世。

劉秉忠生活的年代是元蒙貴族在中原大業初定的時代,雖然他早期出家武夷山,在江南一帶雲遊,但絕大多數時間都擔任元世祖忽必烈的近臣,為元帝國出謀劃策。他的詩有人認為僵滯粗率,了無新意,也有人認為平直樸實,率真自然。

這首《溪上》是劉秉忠的一首抒情詩,描繪了北國水鄉,蘆花釣舟,漁笛悠揚的漁家生活場景。在水上漁家一天的辛勤勞作後,西風吹散了雲雨,夕陽的光輝倒映在水面上,明麗輝煌,壯美無比。

全詩語言質樸,清麗流暢,是劉秉忠抒情詩作中的佳構。

大師詩畫112|70年代大師佳作,尺幅小功底深,這是誰的作品?

《碧溪垂釣圖》

畫評

在中國傳統山水畫鑑賞中,一要注重山水氣韻,二要注重山水性情。

氣韻者,山水之筆墨韻致,有筆韻、墨韻、氣韻、色韻,或清逸,或蒼古。

性情者,山水之自然真性,有山石之性、草木之性、雲水之性,不僵滯,不雕琢。

在山水畫中,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有韻致體現,皆有性情存在。

大家筆墨,恣意揮灑,虛實相襯,山林逸趣,盡在其間。

這幅作於宮藏古絹上的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隱名青綠山水作品《碧溪垂釣圖》,以近山坡岸,向遠處自然伸展,林木蔥茂,水岸陡峭,村舍院落,隱現其間,溪流曲折,水霧蒼茫。

遠山雄奇偉岸,逶迤遠去,筆墨濃淡相間,意境清奇曠遠,處處展現出江南山水的清麗韻致。深得山水之情韻。

精美的古絹,從容瀟灑的筆觸,尺幅之間,氣象萬千,非大家手筆難以完成。

從筆墨特點和藝術風格分析,應為七十年代山水畫大家祁大壽先生的作品。

當年先生於艱難困頓之中,積極響應政府召喚,在不留姓名不計薪酬的情況下,為國家繪製出大量精美的外貿出口畫作,這種默默無聞的奉獻精神,應當受到我們後人永遠的尊重。

何為國士?就是在國家危困時,能挺身而出的人,大壽先生之所為,正體現了國士的擔當精神。

所以他遺留下來的每一幅作品,都是那一時期珍貴的文化遺產,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保護。

上世紀七十年代隱名畫作,王雪濤等數十名大師級畫家參與其中

畫家介紹

祁大壽,字小松,號叔萬。1922年生於北京。正紅旗籍。其父祁井西系30年代著名山水畫家。臨摹宋元名家山水,幾可亂真,人稱"鬼才"。

祁大壽10歲即從父學畫,每畫必臨,中國傳統山水繪畫藝術功底極為深厚。16歲即參加中國畫研究會,會長為周養庵,會員均系畫界名家,如陳半丁、王雪濤、胡佩衡、吳鏡汀及祁井西。其所寫作品常受指導,也有作品展出。

40年代即在榮寶齋、倫池齋等畫店掛筆單。解放後加入中國畫研究會,一生奮力作畫,不慕虛名。其作品繼承宋元明清諸大家風格,並在寫意畫法中有所創新,風格清新秀逸,多有佳作問世。

當年外貿出口畫作,填補中國傳統繪畫歷史空白,成為重要文史資料

這些作品,填補了20世紀70年代,因**造成中國傳統繪畫創作中斷而產生的,空白期的重要歷史文化物證。

具有較高的藝術品位,更可作為研究那一時期中國傳統繪畫存在形式的寶貴教材。

在愛心人士的資助下,由線裝書局出版了《歷史留白背後的色彩》一書,用以告慰那些駕鶴西去的高尚靈魂。

大師詩畫112|70年代大師佳作,尺幅小功底深,這是誰的作品?

感謝您的關注,點贊與轉發@木子說書畫

@木子說書畫】讓我們共同為填補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空白期的老藝術家們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