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特區夢 源頭在龍湖 |《深圳商報》整版報道龍湖發展

汕頭特區夢 源頭在龍湖 |《深圳商報》整版報道龍湖發展

▲現在的時代廣場在1989年時還是農田。

汕頭特區夢 源頭在龍湖 |《深圳商報》整版報道龍湖發展

▲2020年,時代廣場是汕頭市最大型的綠化廣場。

汕頭特區夢 源頭在龍湖 |《深圳商報》整版報道龍湖發展

▲2020年,汕頭東海岸新城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

汕頭特區夢 源頭在龍湖 |《深圳商報》整版報道龍湖發展

▲長平路,上世紀80年代的沙地,現在商業大樓林立。

“期末考考好了,帶你去龍湖樂園。”在很多汕頭80後的回憶中,這一句話帶著特別的魔力,可以一秒燃起他們發奮讀書的鬥志。少年時期能去一趟龍湖樂園是做夢都會笑出聲的事,如果父母“大發善心”,還帶著你逛了萬商樓、免稅商場……這孩子肯定是感覺人生已經到達了“巔峰”。

汕頭孩子的這些“人生巔峰”都在汕頭市龍湖區。這個“巴掌大的特區”,從1.6平方公里起步,在荒蕪沙丘之中開啟了汕頭經濟特區建設的閘門,承載著汕頭人的黃金夢。

40年,從無到有、從有到優,而今,汕頭髮展到“經濟特區再出發”“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新的歷史時刻,作為汕頭經濟特區的發源地,龍湖區也迎來了新的歷史使命,為汕頭特區新發展注入更多源動力。

此刻,龍湖區和汕頭,就像佇立於區政府門前廣場的那座標誌性建築中冉冉上升的星辰。龍湖將書寫特區之夢的偉大篇章,讓特區夢再次升騰。

1

1.6平方公里啟動特區夢

今天,汕頭市龍湖區金霞街道龍湖村西北側,繁華的城市一隅已經無法讓人想象到40年前的荒沙丘地,而汕頭經濟特區正是從這一小塊沙丘起步的。

1981年11月,國務院批准汕頭試辦經濟特區,範圍1.6平方公里。今天,這1.6平方公里為人們津津樂道,可時光回到1981年,這1.6平方公里的“試驗田”讓時任汕頭經濟特區管委會主任(書記)的劉峰感到有些壓力。

劉峰細數初辦特區的困難,一是沒經驗;二是汕頭經濟特區初辦那幾年只搞加工區不搞綜合區,因此不能辦商貿、辦房地產等行業;三是沒有錢,只依靠著省每年回撥640萬就開始搞建設.劉峰想貸款,可被問到如何還款時,劉峰說:“貸款搞基礎設施,錢都埋在地下了。”四是沒有人才,“初期要求來的人極少,點了名也調不來。”

而當時的汕頭,在廣東經濟特區早期的重要開拓者之一、當時兼任廣東省經濟特區管理委員會主任吳南生的眼裡是,“在街道兩旁以及珠池一帶搭建了大批竹棚,住滿返城知青,還有草蓬村又名為‘海南新村’。樓房殘破不堪,有的搖搖欲墜,城市公共設施及道路不平,電燈不明,電話不通,道路汙水橫流……”

1.6平方公里如何撬動這樣一片土地呢?初期的建設者只能螺螄殼裡做道場,採取“四個一片”方針——“開發一片,建設一片,投資一片,獲益一片”。

1982年,按照中央規定的出口加工區形式,汕頭經濟特區管委會開啟龍湖工業區的建設,並採取建成一座標準廠房就引進一批外商、辦起若干生產廠的做法。1983年,龍湖工業區第一棟通用廠房順利竣工,首批外商隨即進駐。

“深圳旁邊有香港,珠海旁邊有澳門,廈門旁邊有臺灣。而汕頭呢?我們最大的優勢是有華僑,潮汕人愛鄉,凝聚力也很強嘛。”劉峰打起了“僑”牌,建立顧問委員會——在當時全國4個經濟特區中,只有汕頭經濟特區建立了“特區顧問委員會”,並先後在北京、上海、香港、澳門等地成立顧問團(組)。顧問團(組)彙集海內外潮人精英,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等多種形式,加強對外聯繫與交流,牽針引線、群策群力,用周到便利的服務和優惠雙贏的政策,鼓勵吸引潮人同胞回鄉投資建廠,促使汕頭經濟特區呈現出風起雲湧的大好發展態勢。

為了吸引外商,汕頭經濟特區大打“優質服務牌”。1986年國務院出臺《關於鼓勵外商投資的規定》後,特區管委會及時制定《汕頭經濟特區關於鼓勵外商投資的補充規定》,進一步調低各項收費標準,將原來的28項行政事業性收費減為18項,為全國同類政策首例。1987年,汕頭經濟特區在全國率先提出、首開政府機關對企業服務承諾制先河的“24小時內答覆”制度。

據資料,10年間,汕頭特區工業年增長155%,外貿年增長111%,實際利用外資年平均增長48.5%,走出了一條“投入少、產出多、效益好”的路子。在老龍湖人的眼裡,初期的建設就是“荒地沙丘起瓊樓”。

2

擴容升級啟動黃金時代

1988年,44歲的周家祥從汕頭市委調任特區企業發展總公司黨委副書記,持著邊防證走過鐵絲網,走進龍湖,龍湖即特區。“一進入特區,我看到到處是正在建設中的工地,耳朵裡都是機器的轟鳴聲,眼睛裡都是不同膚色說著不同語言的老外。”從老市區來的周家祥坦言“被震撼到了”,看到了特區活力,看到了生機勃勃。他形容自己是特區建設的“插班生”,這位“插班生”幸運地參與和見證了汕頭經濟特區輝煌的“黃金時代”。

而黃金時代是從汕頭經濟特區的第一次擴容開啟的。1984年11月,國務院批准汕頭經濟特區的區域面積擴大為52.6平方公里,分為龍湖和廣澳兩個片區。開始朝著以工業為主,出口農業、交通運輸、金融、商業、旅遊、房地產各業並舉的方向綜合發展。

擴容為汕頭特區建設按下了“快進鍵”。從1983年第一家外商投資企業進入汕頭特區,到1991年8月底全區累計批准簽約利用外資項目1211項,協議投資總額7.03億美元。在這批項目中,直接利用外資興辦“三資”企業521家,協議投資總額6.25億美元。至1991年8月,實際利用外資已達3.04億美元。已有15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在汕頭特區投資設廠,投資範圍涉及電子、鐘錶、製藥等20多個行業,已投產的“三資”企業普遍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外商投資企業成為當時汕頭特區生產發展的生力軍,其產值約佔全區工業產值的七成。汕頭經濟特區以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外向型經濟體系也逐步形成。

周家祥最直觀的感受是,每天要接待來自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客商,公司的老總一個月中有半個月在國外招商引資。“每個月,公司開經理會,這個說賺了幾萬,那個說賺了十萬……”不到10個人的公司一年就有100多萬的利潤,這讓參加工作20多年的周家祥充滿了前所未有的幹勁,“這樣的事業,我幹定了!”周家祥經常從早上8時忙到晚上12時才能回家,忙得“有幹勁有奔頭”。日本商人被邀請參加周家祥公司的春節聯歡會時,看到活躍的年輕人,感受到特區的活力,堅定了在此投資的信心。

快速發展讓汕頭經濟特區迎來第二次擴容。1991年4月,國務院批准汕頭經濟特區的區域擴大到整個汕頭市區,面積234平方公里,此次擴容是往市區內陸拓展,將當時的汕頭港、達濠區和整個汕頭市區都囊括在內,總面積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約4倍,使汕頭特區獲得了作為一個多功能城市綜合發展的條件。同年組建成立龍湖區。

從珠津工業區開始,龍湖迅速鋪開自辦工業區建設,龍新、龍盛、萬吉四個片區陸續開發成型,並整合為龍湖工業園區,工業園區的發展帶動擴容後的汕頭特區。這讓汕頭特區更具有吸引力了。1991年5月29日至31日,汕頭特區管委會在汕頭舉行投資環境介紹會,日本、韓國、新加坡、美國、加拿大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3名客商應邀出席。共簽訂投資合同和協議74個,協議投資總額12773萬美元,其中合同項目59個,協議投資總額7211萬美元。這批投資項目為汕頭經濟特區二次擴容後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動紡織服裝、工藝玩具、化工塑料等傳統產業快速發展壯大。

經濟快速發展,帶給80後汕頭人陳加拿的是父母“帶去特區玩”的期待。那裡有商品琳琅的萬商樓、可以自助購物的免稅商場、擁有新奇機動遊戲的龍湖樂園,還有龍湖賓館內若隱若現的“酒店香味”……這滿足甚至超出了一個少年對繁華的想象。

周家祥說,特區擴容,給了龍湖區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龍湖區依舊高歌猛進,特區發展輻射帶動周邊城市發展,夯實汕頭作為粵東中心城市的地位,這也為2011年的第三次經濟特區擴容打下基礎。2011年3月24日,國務院正式批准汕頭經濟特區範圍擴大到全市,包含龍湖區、金平區、濠江區、潮陽區、潮南區、澄海區、南澳縣“六區一縣”,汕頭特區版圖實現了全市2064平方公里全覆蓋,把加快汕頭經濟特區改革創新和科學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汕頭髮展史上的里程碑。

3

新時期新使命特區再出發

1991年,周家祥到龍湖區擔任區委宣傳部部長,後又任統戰部部長、區政協副主席,於2004年退休,一直居住在龍湖區,又見證了新時期龍湖區的發展。他看到了不斷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市民的小摩托換成了汽車,推窗見綠的公園越來越多……

在金平區居民陳加拿眼中,龍湖區依然是讓他嚮往的龍湖區,“道路寬,樓也高,還是領先。”

作為汕頭經濟特區發祥地,在新時期,龍湖區也亮出漂亮的成績單。龍湖全區GDP從1992年建區時的14.4億元增長至2019年的超522億元;去年全區GDP增速達6.8%,人均GDP達9.3萬元,均高於全國、全市水平;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也連續3年在全市各區縣中位列第一。

龍湖區在發展之中尋求轉型和突破。近年來,龍湖區政府每年投入不少於 2000萬創新驅動專項資金,全區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連續年增長超過25%。目前,龍湖的現代輸配電、醫藥健康、機械裝備、電子信息等4個產業集聚已超百億。2019年,該區高技術和先進製造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增加值比例位居全市第一。

這一切都在為新的歷史時期蓄積能量。在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的重要歷史節點上,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雙核+雙副中心”動力機制。明確提出,充分釋放“雙區驅動效應”,發揮廣州、深圳“雙核聯動、比翼雙飛”作用,牽引帶動“一核一帶一區”在各自跑道上賽龍奪錦,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格局。打造沿海經濟帶東西兩翼重要發展極,支持汕頭、湛江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

汕頭將作為省域副中心站在再出發的起跑線上。作為汕頭的龍頭,龍湖區不僅為持續推進龍湖高質量發展匯聚澎湃動能,還要為汕頭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沿海經濟帶重要增長極作出表率、走在前列。

潮平岸闊再出發的法寶是什麼?周家祥講起了當年的幾件事。他們公司在汕頭率先進行工資改革,讓幹活的人有本事的人拿更高的工資;率先開展積極的思想工作改革,堅持用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用具體辦法解決具體問題;率先組織了特區最早的春節聯歡晚會,展現出敏銳的時代觸覺。

這像一扇窗,讓人看到了當年從龍湖1.6平方公里起步的汕頭經濟特區精神——骨子裡敢闖敢拼的潮汕基因,延續40年的敢試敢突破的精神。“這種從龍湖出發的汕頭經濟特區精神,讓我們對汕頭的新未來有了信心。”周家祥說。

2020年9月29日上午,龍湖區集中籤約、啟動、竣工投產的招商重點項目共29項,計劃總投資136.5億元,項目涵蓋了基礎設施、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民生保障等行業。而今年以來,龍湖區以獲批省級高新區為契機,做足土地和服務兩篇文章,招引落地投資和增資擴產項目達59項,總投資規模超298億元。通過招商引進一批、啟動建設一批、竣工投產一批,龍湖正掀起新一輪招商引資和投資建設熱潮。

31年前,周家祥初到汕頭經濟特區,聽到了隆隆作響的建設聲音,此時,76歲的他似乎又聽到了那由遠及近的轟鳴聲。


信息來源 | 深圳商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