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手!別把你的枷鎖再傳給孩子

很多父母們,把套在自己身上的枷鎖,親自套到孩子身上。聽起來是不是不可思議?而且,大多數父母都這樣做過,是不是更加驚悚?但,這是事實。

1,舉一個生動的栗子

我三年級兒子小麥,學英語,昨晚讀了30分鐘英文劇本。讀完了,兒子臉上也有了些許開心和放鬆。我起身,本打算跟兒子來個give five。坐在一旁的麥媽先說話了:“今天讀了半個小時,老師的建議是每天讀20分鐘,很多同學都每天讀20分鐘,咱們這一週才讀了2天。”。麥媽說這話的時候,貌似在跟小麥說話,貌似跟自己說話,又貌似在跟準備跟兒子擊掌的我說話。兒子陷入了沉默,我也沒有立即接話,但陷入了思考,我彷彿看到麥媽在不知不覺中,複製一份自己的枷鎖,套給兒子。

2,麥媽的“枷鎖”

麥媽是學霸,全國排名前10的大學(還是高考失利的結果),全系排名前2。我跟麥媽同班,但相近相愛卻是因為醫院。因為每次到了考試之前,小姑娘麥媽都會病倒,大半夜從女生宿舍向男生宿舍求救,一干男生當然全力出手相救,我是其中最積極的那個。其實一直也沒大毛病,就是壓力大導致的炎症。

多年後,小姑娘麥媽,成了我老婆,我才逐漸總結出問題所在-----麥媽成為學霸的驅動力,其實是一種枷鎖。

從生物的角度,每個人都有把事情做好的原始動力。但在原始動力之上,由於家庭原因、環境原因等等現實的情況,造成了不同的驅動力形式。麥媽的動力是----缺憾感。“還有N個知識點沒複習,怎麼辦”,“別人都會的那道題我怎麼不會”,“他們凌晨還在複習”.......熟悉麼?相信每個人都熟悉,因為缺憾感是確實是一種有效的動力來源,但如果成為一個人動力的主旋律,就會成為枷鎖,從而失去更健康的動力。

住手!別把你的枷鎖再傳給孩子

在火車上寫作業的小麥

3,不能再給孩子套上我們的枷鎖

近年來,麥媽對這個枷鎖是有清晰認知的,我跟麥媽使了個眼神,她立刻意識到不妥,不再繼續釋放“缺憾感”給兒子,帶著兒子去喂蜥蜴了。為人父母,除了把自己的優秀部分傳遞給後代。同等重要的,避免把自己的缺點或劣勢,傳遞給後代。

4,願每個孩子都擁有健康的發動機

積極的、正向的反饋,才是優質動力的來源,這樣的動力才會源源不斷、正向循環。及時的鼓勵、慶祝進展的儀式感、充分信任的語言和表情......都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當然,這需要父母深刻學習和認識自己、認識人性的規律、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否則,父母自己都在情緒和枷鎖中無法自拔,又如何去保護那一個個幼小、珍貴的雄心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