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的时候,伤兵是不是扔了不管?

威史



在第4次长沙会战后期,方先觉到底是否投降的问题上,向来聚讼纷纭,人言人殊。比较普遍的看法是认为,方先觉确实是向日本人投降了,但他投降是被迫的。其中一种流传最广的说法就认为,方先觉不得不投降的原因是,第十军当时有7000名伤残士兵,正是为了保护这7000名伤残士兵不被日本人杀害,方先觉才最后同意投降。

第十军原本总共有2万多人,近3万人。在常德会战中,第十军奉命增援常德,解救余程万的五十七师。但是却在向常德前进的路上遭到日军伏击,全军被击溃,损失惨重。常德会战结束之后,方先觉被撤职,第十军也奉命开到衡阳进行整补。直到衡阳大战爆发之前,方先觉才又被临时任命为第十军代理军长,负责指挥第十军保卫衡阳。

第十军在衡阳孤军苦战,前后长达47天。日军先后投入围攻衡阳的部队多达4万人,第10军能够以仅仅1.7万人左右的兵力,而且还是在全军溃散之后重新补充起来的新兵基础上,苦战47天,死守待援,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也算是国军表现比较好的一次。在第三次长沙会战,第十军扬名立万的一战中,第十军坚守长沙其实只有4天,援军就已经从四面八方赶过来了。


第4次长沙会战,薛岳原本的作战计划还是按照第三次长沙会战的作战方案照猫画虎,守株待兔。因为第3次长沙会战中第十军死守长沙,为增援部队赢得了时间,从而声名鹊起,所以第4次长沙会战中薛岳把自己最信任的第四军放在长沙,准备让四军重复第十军的成功。却没想到这次日军投入的兵力远远超过第三次长沙会战,在外围争夺外线的部队,也被日军压制,不断南撤。最后第四军只守了三天,就全军崩溃。

重庆看到第九战区形势不妙,随即下令薛岳将第九战区的所属部队向西转移,掩护西南大后方。但薛岳因为跟白崇禧向来不和,所以薛岳大骂,不肯去为广西出大门,从而将第九战区的所属部队向东南方向,也就是江西境内转移。留在西线的部队就只有王耀武部74军和第一百军。74军受到日军阻击,无法前进,100军则和桂系部队,广东部队一起奉命增援衡阳。

虽然从战略上看国军在东面,南面和西面,西北方向都有部队投入,正在向衡阳增援,但是因为国军各部队指挥不统一,各怀私心,所以迟迟无法突破日军的阻击线,加上保障衡阳作战的交通线湘桂线被日军切断,衡阳城内粮食和弹药都已消耗殆尽,外援也迟迟无法到来,方先觉于是和下属将领发出衡阳最后一电,准备以死报国。


此时的第十军名义上还有1万人左右的部队,但其中包括7000人是伤残人员,已经失去了战斗力。所以发现觉得最终决心向日本人投降。第十军的老兵对方先觉的投降过程的回忆有所不同,有的人认为是方先觉被下属裹挟,甚至有人认为方先觉是在已经准备要自杀的时候,被下属拦下了,有的人则认为方先觉自己出面和日军进行了谈判,接洽投降相关的事情。

无论方先觉投降的实际过程如何,至少有2点是可以确定的。首先是在方先觉决定投降的时候,确实第十军已经停在大量的伤残人员,数量大约在六七千人左右。但是这些人在投降之后,并没有得到日军的优待,先是受尽日军的歧视,被分散在不同的地区驻扎,其中一部分人被日军杀死了。当时就在第十军担任市长的葛先才也承认了这一点。


萧武


战争中,安置重伤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不顾一切地全部带着走,影响全军行动能力,不明智;但如果无情抛弃,不但不人道,更会使全军军民寒心。

一般来说,对伤员的安置,有以下几种方式。

用工具运输

伤员难以跟上部队,是因为他的行动能力丧失(或严重下降)。

所以,能借助工具,让伤员乘工具离开,那携带伤员就不至于影响全军的战斗力了。

富得流油的美帝在这方面一直不错。

长津湖之战中,美军被我九兵团围困。在突围中,美军利用简易机场的飞机运输、汽车运输等手段转运伤员。

所以,长津湖之战,尽管陆战一师突围得很艰难,但他们基本上没有留下伤员。

在机械化时代之前,利用轮子运输伤员,也是非常常见的。

西汉时期,李陵孤军深入,遭遇匈奴大军围攻。

李陵率军且战切走。

其中,受一处伤的继续作战,受两处伤的驾驶车辆,受三处(及以上)伤 的用车子载着。

所以,如果有合适的交通工具可以运输伤员,一般部队是不会放弃自家兄弟的。

那么,如果缺乏合适的运输工具,或者伤员规模超过了运输工具的运输能力呢?

隐藏于群众家中

在群众基础较好的地区,伤员可能会被安置到群众家中。

比如,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山东地区。

群众常常积极、主动照顾我军受伤战士。

他们不但会在突围准备阶段,主动申请承担照顾伤员,他们还会在突围战结束后主动到战场寻找可能需要照顾的受伤战士。

这些群众本来就不宽裕,但却愿意用最好的食物来照料我军战士。

在遭遇敌军的威胁、盘问时,更有群众宁死不说,献出了生命!

在老乡们的细心照料下,许多战士愈合了伤口,重新去找部队。

那布满如沟壑般皱纹的笑脸、那如同老树般粗糙硬实的双手···是我军战士刻骨铭心的依靠和难以忘怀的归宿。——《解放战争》。

暂时脱离部队

在进行无后方作战时,情况就复杂了。

一般来说,让伤员在未得到妥善安置的情况下让伤员脱离部队,无论如何都是很难做出的决定。

即使在很危急的情况下,我军宁可放弃重炮、辎重,也不会丢下伤员。

不过,在非常危急的情况下,也被迫只能如此。

比如:汝河之战,由于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我军16旅只能带走部分轻伤员,许多重伤员只能留下。

“部队要走了,带不上你们,只能靠自己,能回家的先回家,回不去的将来再去找部队”。

有的战士后来归队,有的战士回到了家,也有的战士永远长眠于岸边。

总的来说,伤员的安置对军队的士气、形象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最佳的选择,还是要尽快把伤员尽快运送到卫生、安全的地方接受治疗。

在艰苦的战争岁月,我们物质条件不佳,是无私的群众和大无畏的战士,帮助我们克服了困难。

向英雄们敬礼!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豫东战役第二阶段,粟裕指挥华野三大王牌1纵、4纵、6纵和两广纵队(约核半个纵队的实力)及中野11纵,在特纵的火力掩护下歼击区寿年兵团。兵力概算为四个满编纵队对敌两个整编师,看起来优势很大,但其实战场形势不容乐观,因为蒋军判断华野攻克开封后必然伤亡很大,正调集了若干机动兵团向豫东合围,是准备与我军进行大决战的。

(豫东之战剧照)

战场上已经开来了好几坨敌人,除被华野主力包围的区寿年兵团外,整编第五军邱清泉部、整编第十八军胡琏所部、第四绥靖区刘汝明部都在接近。其中刘汝明进占开封,而邱清泉正全力试图与区兵团汇合,从河南上蔡北上的胡琏也正在压迫而来,要知道,这两个王牌整编军都是小型兵团的编制,兵力均在4到5万人以上,且装备精良火力强大。


尤其是整五军距离最近,为了保证顺利消灭区寿年,粟裕不得不把准备用来打进攻的10纵也加强给阻击集团,即华野3纵、8纵、10纵联手大战邱清泉,使其不能救援区兵团。而为了阻击北上的胡琏,中原野战军则动用了所有三个尚有战斗力的纵队:1纵、2纵、3纵,刚刚转出大别山的中野非常虚弱,三个纵队仅42000人,所以,此时我军的兵力已经用到极限。

(粟裕剧照)


结果战役进行期间,又突然从山东兖州跑过来一个黄百韬兵团,粟裕只好命令中野11纵前往阻击,但并未奏效,他不免心里一震:因为战场东部是我军后面准备撤出的方向,如今被黄百韬兵团所威胁,那么我军携带大批伤员撤离战场,将变得非常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粟裕于是决心在完全吃掉区寿年兵团后,再歼半路冒出来的黄百韬。


其实有点勉为其难了,因为阻击整五军和整十八军的战斗都打的很艰苦,而1纵、4纵、6纵、广纵刚刚经历血战,根本来不及休整补充又得投入到攻击黄兵团的战斗中。在黄百韬的拼死顽抗下,豫东战役第三阶段的仗确实打夹生了,主要是攻击集团非常疲惫,而敌各路援军又在老蒋的催逼下迅速接近。


至1948年7月2日下午,邱清泉整五军已经绕道接近黄百韬据守的帝丘店不足20里,而中野也未能完全拖住胡琏,整十八军已进至太康,甚至刘汝明的部队也赶到了商丘。粟裕纵观全局,深知再耽误下去有被敌人合围的危险,遂于当天18时下令全军撤出战斗,各纵队向陇海路以北转移。


情况非常紧急,华野西线兵团几乎被合围在黄河以北陇海路两侧地区,东、南、西三个方向皆有敌人,并且由于撤退行动比较仓促,伤员成为了大问题。在豫东战役的前两个阶段中,我军的伤员已达10000余人,当然不能扔下不管,野司将所有伤员分成二部分,其中5000人南运到豫皖苏解放区,而另外5000人由部队携行转移。


而邱清泉所部趁我军极度疲劳之际,紧随追击,确给正在撤离的华野各纵造成一定损失,这也是他后来不服气的原因,感觉自己的战功大于黄百韬,却什么也没奖赏反而挨了一顿臭骂。而华野本来可以迅速脱离战场,之所以能够让邱清泉占了点便宜,其实就是伤员的拖累,那都是华野指战员自己的战友,无论如何不能抛弃的。


关于具体损失情况,可以从7月9日粟(裕)陈(士榘)唐(亮)致军委的电报中了解大概:“我笨以从容离开战地,因抢运伤员又被迫掩护作战;又因担架少且无战斗经验,飞机扫射全部跑光。除5000南运伤员由豫皖苏接收外,而北运5000伤员不得已动用各纵、野直指战员自抬,部队本甚疲乏,又要看俘虏、抬伤员、抬枪炮(包括缴获的)、打掩护,颇为紊乱”。


至于伤员损失情况,电文原文如下:“而邱匪乘机尾我追击,以部队将伤员抬至路北后,地方担架又跑光,致先后损失伤员数百名”。算起来,华野此次突围行动的伤员损失应该在5%以上。


豫东之战,我军以伤亡33000人的代价,歼敌94000余人,被粟裕回顾为“最复杂、最剧烈、最艰苦”的战役,而其中的最艰苦,就是抬着伤员撤出战斗的收官阶段,多少有些遗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