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验助力福建农民探索“圆梦村”之路

日本经验助力福建农民探索“圆梦村”之路

福建省南平市麻沙镇水南村委会主任黄寿平在阳光玫瑰葡萄种植基地介绍葡萄的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林善传摄

新华社福州4月24日电(记者章博宁、王成)黄寿平的手机里至今保存着一年前在日本尝过的葡萄的照片。回味那串“阳光玫瑰”葡萄,这位福建农民赞叹:“口感特别好!脆,有玫瑰香味,颜色金黄。”

黄寿平是福建南平麻沙镇水南村委会主任,当地在上世纪80年代成功引进日本葡萄品种,现已成为村民致富的主要产业,1公斤葡萄能卖14元人民币左右。

本来,黄寿平觉得水南葡萄很了不起,但去年的访日之行让他吃了一惊:日本的“阳光玫瑰”一串就卖200元人民币,大野市葡萄基地的株产高达1000多公斤。面对与日本葡萄种植水平的巨大差距,他下定决心,回村后做强葡萄产业,降低产量,提升质量,冲击高端市场。

此次访日之行由富闽基金会资助,黄寿平等9名福建农村干部赴日本考察半月,学习农业发展和乡村治理经验。他们分别来自南平水南村、西郊村和大渚村,这些村在2018年被福建省圆梦村干事会确定为首批“圆梦村”乡村实验计划的试点。福建省圆梦村干事会总干事李川说,“圆梦村”意在圆村民追求幸福过上好日子的梦。

日本经验助力福建农民探索“圆梦村”之路

南平市建阳区麻沙镇水南村的葡萄种植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林善传摄

据介绍,这三个村人口规模适中,没有特殊的自然禀赋,试点前产业较为单一,在全国60多万个村子中有普遍性。作为“试验田”,圆梦村的经验对国内其他地方的乡村振兴也会有所启发。

“赴日考察给我的冲击非常大,可以用震撼来形容。”黄寿平说,“农民能出国学习很难得,我们在日本学习收获很大。”

受日本农业“一村一品”启发,黄寿平和村民建起100亩标准大棚,引进了“阳光玫瑰”等优质葡萄品种,进行精细化管理。明年,棚里的葡萄树将进入丰产期,亩产量约1250公斤,尽管较传统葡萄园下降20%左右,但黄寿平说,这些新品种、高质量的葡萄,售价是过去的5倍。

受日本农协的启发,三个“圆梦村”还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整合资源,形成规模,抱团发展。

日本经验助力福建农民探索“圆梦村”之路

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麻沙镇水南村村貌(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林善传摄

日本乡村整洁的卫生环境也使这些福建农民骨干深受触动。他们回来后,在村中发起了环境整治行动,通过微信群、“大喇叭”号召村民打扫卫生,美化庭院,还采取了积分兑换等奖励措施。

现在,三个村子基本都能做到垃圾不落地,一些庭院内还有绿植美化。水南村有些家庭目前已经能做到干湿垃圾分离。

水南村党支部书记蔡东明介绍,水南村下一步的发展规划是建好总面积超3万平方米的葡萄种质资源圃,将葡萄育苗、农业科研、科普参观、采摘旅游等功能集于一体,发展农业旅游,为乡亲们带来更多的收入。

李川说,振兴乡村,提高农民素质是根本,尤其要给农民骨干来一场观念的冲击,到省外海外乡村去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就是个好办法。下一步,“圆梦村”的农民骨干还将到其他农业发达国家和地区考察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