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研究傾向性問題談(一)玄學化或宗教化《道德經》

《道德經》第一章就有“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樣一句話,其中的“玄”字似乎揭示了道的深奧,難懂的特點,也因此使《道德經》被稱為“玄學”。莊子以後,老子逐漸成為道家的鼻祖,成了道教創始人,這是老子始料不及的。其實偽道家後學多曲解老子,利用老子宣傳他的消極思想,在研究中我感覺到,後來的道教與老子原始的思想相去甚遠。

應該明確的是,老子寫的五千言是要給人看的,他最希望看到這五千言的人,應該是天子、諸候及其有決策影響的士大夫。老子之時,中國還沒有宗教,所謂的道教,是後世出現的。“道教的鼻祖”是後世加給老子的。信徒們用莊子的思想解讀老子的學說,並不斷從理論上神化老子,道教才逐步完成了自己的體系。至於“太上老君”的一類的神號封敕,出現得還要更晚一些。

宗教的“道”與《道德經》的“道”最大區別不在“神化”上,而在“為而爭”與“為而不爭”上,突出的表現是,最初的道教強烈地排斥“聖人”,排斥“儒學”,主動向所謂異端進攻,違背了老子順其自然“為而不爭”的初衷。

河上公版本在解讀《道德經》上,已經帶有了一些宗教的色彩,特別是後世整理者用極端的思想改編它,讓《道德經》排斥聖賢、排斥學問,排斥仁義、排斥禮儀。玄學化、宗教化解讀《道德經》的最大弊端,就是把“甚易知,甚易行”的自然化的老子思想變成了“不易知,不易行”的玄學,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把“致虛極,守靜篤”變成了避世,變成了不食人間煙火的修煉。

對《道德經》不能用宗教來解釋它,不能把它搞成“玄”學。其實通篇《道德經》並非高深難測,而是“甚易知,甚易行”,因為“言有宗,事有君”(第七十章)。《道德經》問世以來不知有多少人參與了對它的解讀,惡意的篡改,錯誤的理解和解釋點評,把一些本來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才使它難懂。如果研究者首先自己弄明白了才去著書立說,準確通俗地解讀和闡釋它,就會讓它清晰地出現在讀者面前;如果連自己都沒搞清楚,自然會用一些貌似有哲理,實際是雲山霧罩的語言蒙讀者,甚至用違背老子思想的觀點誤導讀者,這是《道德經》研究乃至先秦諸子研究中存在的一個大問題。

宗教化、玄學化《道德經》綁架了老子,把老子在《道德經》中滲透的民本思想、戰爭思想等等一系列思想主張架空了。

道德經》距今兩千五百多年了,要理解其文字意義需要訓詁考辨,這是一定的;老子有思想、有學識,《道德經》含義深邃,這也是肯定的。應該清醒的認識,老子是人而不是神,《道德經》是闡發老子思想的文字而不是讓人看不懂的“天書”。《道德經》是“玄學”,但仍可通俗解讀,如果名之為“解讀”,卻越解越深奧,越說越“玄”,這樣的解讀就不是“解讀”了。如果解讀《道德經》,讓人看了不知道老子究竟說的是什麼,這個解讀還有什麼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