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幹部要學會“用筆領導”——與黨校學員談機關文稿寫作

剛才主持人介紹了,我是當老師出身的。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講課效果好不好,因材施教很重要,教學互動也很重要。為增進對各位學員的瞭解,開始講課之前,我想請大家通過舉手的方式,配合我開展一個小調查。首先說明,這純屬教學需要,大家不要有思想顧慮,也不要受旁人影響,你認為自己符合我所說的情形才舉手。需要大家配合的,一共有3道題。

第一題:在座的同志,覺得在自己的工作中,寫材料確實非常重要、對做好工作非常有幫助的,請舉手!(幾乎全部學員都舉了手)

第二題:如果工作中有需要或是有任務,願意寫材料的同志請舉手!(十名左右的學員舉了手)

第三題:喜歡寫材料的同志請舉手!(無人舉手)

感謝大家的配合!

大家都看到了,幾乎所有學員都認為寫材料很重要、很有用,但願意寫材料的並不多,喜歡寫材料的沒有一個。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大的反差?原因很複雜。在一定程度上,這反映出我們的機關文稿寫作生態出了問題。一個人不願意寫材料,往往是態度問題;多數人不願意寫材料,一定是寫作生態出了問題。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把其中的“文明”二字換成“文風”,也完全說得通。

風成於上,俗形於下。在機關文稿寫作的生態圈裡,領導幹部處在上游,處在生態鏈的高端,對良好文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示範和導向作用。領導幹部重視寫材料,不能掛在嘴上、說說而已,必須拿出行動、親自動筆。

如果個個嘴上都說重視,遇到寫材料的任務要麼交給下面,要麼推給別人,說一套做一套;如果個個都只想“念稿”、不願“寫稿”,寫作生態肯定好不了,機關文風肯定好不了。

當然,領導幹部畢竟是領導幹部,不可能事必躬親,每個材料都自己寫、執筆寫,而是要把“用筆領導”作為一種特殊的、重要的領導行為,作為一種領導下級、推動工作的有效方法。“用筆領導是領導的主要方法”,這是鄧小平同志1950年5月16日在西南區新聞工作會議上說過的一句話,他還說“這是毛主席告訴我們的”。

什麼是“用筆領導”?就是“文治”,就是把文章文件作為治理一方一行的重要工具,用筆來宣傳、發動和組織群眾,用筆來謀劃、指導和推動工作。其中一個基本要求,就是領導幹部要親自動筆寫材料、改材料,特別是自己的講話稿和重要文件。

在座各位都是年輕的領導幹部。年輕,意味著可塑性強、發展潛力大;領導幹部,就意味著要學會“用筆領導”,像鄧小平同志要求的那樣,“凡不會寫的要學會寫,能寫而不精的要慢慢地精”。下面,我圍繞“用筆領導”這個話題,從3個方面與大家交流一些認識和體會。

第一個問題:為什麼要重視用筆領導

(一)用筆領導是一種責任

毛澤東同志說過,“領導者的責任,歸結起來,主要是出主意、用幹部兩件事。”

毛澤東同志還說過,“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各級領導同志務必充分注意,萬萬不可粗心大意。”

出主意怎麼出?政策和策略怎麼制定?

調查研究是基礎,文章文件是載體。無論政策調研、政策制定,還是政策宣傳、政策評估,都離不開用筆。

現實中,有些同志認為,領導的職責是抓大事,寫材料、爬格子這樣的小事,交給“秀才”、交給文秘人員去做就可以了;也有的同志覺得抓項目、抓民生才是真刀真槍、真金白銀,寫材料是紙上談兵、花拳繡腿,所以不願意在寫材料上下功夫、花心思;還有的同志從政起步的時候靠筆桿子開路,有了一官半職,就不怎麼動筆了,似乎有人代筆也是一種待遇,在他們心目中,今天努力寫稿子,是為了明天審稿子,後天念稿子。

這幾種情況,都是不重視用筆領導的體現,既有認識上的偏差,更是能力上的缺陷、職責上的失守。我認為,對文稿最不負責任的行為,一是當“文抄公”,信奉“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二是當“文寄生”——離開秘書不會寫,離開稿子不會說,放任自己被“思想綁架”。

1981年5月,黨中央專門出臺《關於各級領導幹部要親自動手起草重要文件,不要一切由秘書代勞的指示》,其中有這麼一段話:

領導者自己動手起草重要文件準備講話的過程,是一種不能接受別人的艱苦的創造性勞動。如果沒有這個過程,雖然寫出了文件或講了話,作了報告,但思想、觀點和語言都是別人的,對所論述的事物缺乏規律性的認識,對所說的意見、辦法,是否正確,是否行得通,心中還是無數,那麼,在執行中央或上級指示的過程中,其行動也必然帶有某種盲目性或搖擺不定,也就難以做好工作。如果有了這個調查、加工、思索、提煉的過程,情況就會截然不同,不僅能夠避免講話、報告一般化,而且由於對所論述的問題有了比較清醒而深刻的認識,對自己提出的意見、辦法的正確性、可行性心中有數,比較有把握,那麼,在執行中央或上級指示的過程中,其行動就會是自覺的、堅定的。也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真正地擔負起領導的責任,做好工作。

寫文章,講究文責自負。作為領導幹部,我們對經手、過眼的文稿文件負責,就是對事業負責,必須始終做到提筆有責、提筆負責、提筆盡責。

(二)用筆領導是一種能力

好的新聞報道,要靠好的作風文風來完成,靠好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得來。

“四力”要求對整個宣傳思想戰線都是適用的,要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

“四力”,腳力指的是調查研究能力;眼力指的是發現力,是發現工作亮點的能力,更是抓問題能力;腦力是思考能力;筆力是語言藝術。在我看來,“四力”要求不僅適用於整個宣傳思想戰線,而且廣泛適用於所有幹部。我經常說,在體制內從事管理工作的人員,就沒有不用寫材料的,區別只是寫得多與少、材料的大與小而已。

有一句詩說得好:“腳行萬里眼自開,思如大江筆如鋒。”腳力、眼力、腦力,最終都可以集中體現到筆力上。也就是說,筆力是一種綜合能力。

在多年來多單位多崗位的工作實踐中,我深切地體會到,寫作能力不是單一能力,而是“寫作+能力”。其中的“+”,和“互聯網+”的“+”是一個意思,其含義不是“結合”,甚至也不是“綜合”,而是“融合”,是“融為一體、合而為一”。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作是一種粘附性、包容性特別強的東西,可以說是“百搭”。

(三)用筆領導是一種方法

鄧小平同志指出:

開會是一種領導方法,是必需的,但到會的人總是少數,即使做個大報告,也只有幾百人聽。個別談話也是一種領導方法,但只能是“個別”。實現領導最廣泛的方法是用筆桿子。用筆寫出來傳播就廣,而且經過寫,思想就提煉了,比較周密。

有人說,思想在頭腦裡是“氣體”,說出來是“液體”,落到文字上就成了“固體”。確實,寫作不僅是訓練思維、催生思想的有效方法,更是固定思想、傳播思想的有效途徑。

高明的方法可以稱為“藝術”。用筆領導用得好、用得巧,也可以上升為一門藝術,成為領導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個問題:怎樣用筆領導

(一)用筆來研究

我學中醫出身,當過大學老師,幹過群團工作,搞過教育管理,又從事了多年組織工作,在每個領域都還算有所建樹。如果問我有什麼秘訣,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把工作當作研究幹。

前不久,我參加了一位大學黨委書記從教45週年的學術研討會。會上,一名昔日的學生對這位老師作出了一句非常精闢的評價,他說:“老師的成功之道就在於用當領導的視野做學問,用做學問的精神當領導。”我覺得,這句話對我們每個人都有啟示意義。

材料是工作的載體,也是謀劃、指導和推動工作的工具。寫材料就是寫業務,真正的材料高手都是業務上的行家裡手。要把材料寫好,必須充分研究人,深入研究事,這樣才能講出內行話、寫出內行文稿。

寫材料不能“為文而文,為寫而寫”。李瑞環在《學哲學用哲學》一書中說:“我們有些文章寫得不好,不是詞彙不夠多、句子不夠美,而是動機上、內容上、方法上有毛病,在鼓搗字兒上花得時間太多,在研究事兒上下得功夫太少。”大家要始終牢記,研究工作比研究材料更重要,研究問題比研究文字更重要。

(二)用筆來謀劃

古人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西漢·戴聖《禮記·中庸》)工作中最重要的“預”,就是謀劃,就是研究制定規劃、計劃、方案,這都需要用筆。

我體會,謀劃工作,關鍵有3點:

一是把準方向。這需要堅持需求導向、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結果導向相統一,更需要自覺地、經常地對標對錶——對照中央精神、領導指示,及時校正偏差。

二是摸清實情。我“創造”過一個詞:十面玲瓏。意思是謀劃一項工作,需要把上下、前後、左右、內外、正反十個方面的情況都摸清楚,這樣才能把準方位、找準定位。

三是開拓思路。任何文字材料,表面上是“寫”出來的,實質上是“想”出來的。無數事實證明:寫不出,往往是因為想不到;寫不順,往往是因為想不通;寫不深,往往是因為想不透;寫不活,往往是因為想不巧;寫不快,往往是因為腦子轉得慢、思維反應慢。把想寫的內容想明白以後,剩下的事情,無非是把所思所想搬到紙上、落成文字,只要會寫字、會打字,誰都能完成。所以,掌握了科學的思維方法,寫文章就會變得非常簡單。

如果說寫作能力是機關工作的核心競爭力,思維能力則是核心的核心。沒有過硬的思維能力作支撐,筆法再熟,文采再好,不過是花架子。寫作,可以啟發思考、激活思維、解放思想、開拓思路;可以全面培養提高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底線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等一系列科學思維;可以全面鍛鍊提升一個人的腦力,包括記憶力、理解力、認知力、想象力、表達力,等等。如果說思維是大腦的體操,那麼,寫作就是“全能益智操”。

古人說:“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清·陳澹然《寤言二遷都建藩議》)領導幹部要“善於觀大勢、謀大事,自覺在大局下想問題、做工作”。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我們為了寫好材料,總是第一時間聆聽上面的聲音主張,系統學習高端的戰略思想,儘量瞭解方方面面的情況,然後站在本地本單位最高領導的層面上去思考問題、謀劃工作、起草文件,久而久之,你的胸襟、視野、見識、思路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你看問題做事情的高度、廣度、深度,是沒有這種經歷的人所能比的嗎?

(三)用筆來指導

就是把自己的智慧和經驗變成指導性文件、指導性講話,既授人以魚,更授人以漁;既部署“過河”的任務,又解決“船和橋”的問題。

對領導幹部來說,不僅要指導工作,還要指導重要文稿的寫作,這兩方面要深度融合。所謂“指導”,既要動口“說”,把意圖、想法、思路、要點、要求等當面說清楚,說在文秘人員動筆之前,儘量不要讓他們自己去猜測、去揣摩,避免或減少無用功,更要動口“教”,教方法、傳經驗、指出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告訴文秘人員怎樣的材料才是好、怎樣才能把材料寫好;既要“掌眼”,更要“上手”“動筆”,該補充的補充,該修改的修改,絕不能當甩手掌櫃。

(四)用筆來總結

認知科學告訴我們,人的聰明有3個維度:一是神經維度,表現為反應敏捷、過目不忘,這是天生的;二是經驗維度,

意思是不斷積累經驗,善於總結經驗,可以讓人變聰明;三是反省維度,通過自我反省,避免失誤錯誤重複出現,也可以讓人變聰明。

毛澤東同志說過,“我是靠總結經驗吃飯的”,“總結好,大有益”。勤於總結是一種好習慣,善於總結是一種大智慧。無論做工作還是寫材料,都應學會總結、及時總結,打一仗就總結一次,把成功的經驗、失敗的教訓變成致勝的法寶。寫總結是最好的總結方式,能夠形成“寫”和“總結”的“複利”。

(五)用筆來宣傳

我們經常把媒體宣傳稱為“外宣”,把政務信息稱為“內宣”,把網絡宣傳稱為“網宣”。無論是哪一“宣”,都離不開文稿,都需要動筆。

黨的十八大以來,宣傳戰線一直在開展“走轉改”活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我們在機關單位做宣傳乃至寫材料,也需要“走轉改”,把走在發現新鮮經驗的路上作為常態,活躍在火熱的基層,忙碌在生動的現場,切不可關在辦公室裡看材料、扒素材,拍腦袋、出主意。

我學習過不少寫作類專著,一個強烈的感受是專家學者對新聞寫作的研究深度、廣度遠遠超過對機關文稿寫作的研究。儘管新聞的“話語體系”與機關文稿有所不同,但大道相通,有志於寫好機關文稿的同志,可以多從新聞寫作中學習借鑑,努力做到觸類旁通。

第三個問題:如何提高用筆領導的水平

(一)拉高標杆

心中有高標準,筆下才有高質量;胸中有大氣象,筆下才有大營造。要想成為大手筆,就要多看大作。

(二)積學儲寶

“理論功底紮實了,知識積累厚實了,肚子裡裝的東西多了,才能厚積薄發,言之有物、深入淺出地講話、寫文章。”他還說過,“現代人才學中有一個理論叫做‘蓄電池理論’,認為人的一生只充一次電的時代已經過去,只有成為一塊高效蓄電池,進行不間斷的、持續的充電,才能不間斷地、持續地釋放能量。”

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要“認真學習黨的創新理論,認真學習黨章黨規,不斷提高馬克思主義思想覺悟和理論水平”“適應時代進步和事業發展要求,廣泛學習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以及哲學、歷史、法律、科技、國防、國際等各方面知識”。

強調要增強“八種本領”(學習本領、政治領導本領、改革創新本領、科學發展本領、依法執政本領、群眾工作本領、狠抓落實本領、駕馭風險本領),前不久在2020年秋季學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幹部培訓班開班式上又強調要“七種能力”(政治能力、調查研究能力、科學決策能力、改革攻堅能力、應急處突能力、群眾工作能力、抓落實能力)。

所有這些,可以說是我們的學習大綱。

在學習上,我們除了全面系統、及時跟進創新理論,還要堅持“幹什麼、學什麼”“幹中學、學中幹”“缺什麼、補什麼”,著力彌補知識弱項、能力短板、經驗盲區。

有的人認為,學習是知識的輸入,寫作是輸出;學習是充電,寫作是放電。實質上,寫作“吃”進去的是前人創造的知識、經驗,“擠”出來的是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寫作不完全是能量的輸出,還包括營養的消化、能量的轉化,它能把物質能量變成思想力量,把精神營養變成充滿力量的“思想肌肉”,而不至於讓你“腦滿腸肥”。

學習,既要求博,又要求專求精求深。對我來說,每寫一篇重要文稿,都是一次很好的專題學習。動筆之前,既要圍繞所寫的主題,系統收集、分類整理相關資料,又要對這些資料作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久而久之,自己的資料庫越來越充實,知識面越來越寬,腦子也越用越靈。

(三)勤於動筆

對待寫材料,我認為正確的態度應該是“自覺寫、認真寫、堅持寫”。自覺出動力,認真出能力,堅持出定力,“三力”合一,無往不利。

現實中,不正確的寫作態度主要有這麼幾種:

一是“不願寫”。認為“百無一用是書生”“做人沒本事,只能搞文字”“ 文章寫得好,甭想當領導”“筆桿舞得好,科員做到老”“搞業務是香餑餑,寫材料是冷板凳”。這些看法,要麼是把文字工作看輕了、看低了、看小了,要麼是看偏了、看歪了。

二是“害怕寫”。

不少同志“談寫色變”“提筆生畏”,有的是畏難,更多的是怕苦怕累,怕被“標籤化”,成為“不可替代的人”,再也脫不開身。

三是“懶得寫”。對待寫材料是“說起來重要,忙起來不要;嘴上說重要,心裡說不要;對別人說重要,對自己說不要”。

四是“悠著寫”。明明寫作水平不低,但工作標準不高、心裡“小九九”不少。有的隨意應付,只求“過得去”,不求“過得硬”。有的故意藏拙,有十分本事只肯亮出五六分,出工不出力,出活不出彩。

五是“讓人寫”。誰提議誰寫,誰能寫誰寫,誰老實誰寫,誰心軟誰寫,誰年資淺、級別低誰寫,能寫的一直寫。有的單位,每個處室、科室都指定專人負責寫材料,總是那麼一兩個人寫材料。這樣的“寫作生態”是有問題的,會形成惡性循環。

俗話說,常說嘴不笨,常寫手必順;常看胸中有本,常寫筆下生花。只看不寫,眼高手低;只寫不看,提高太慢。站在岸上,永遠也學不會游泳。

寫材料一定要自己動手、敢於上手、筆不離手。越是走到了領導崗位,越要重視拿筆桿、親自拿筆桿、堅持拿筆桿。

(四)內外兼修

心中有情況,下筆不慌張;腦中有思想,筆下有力量。筆桿拿得好,既見筆下功力,又靠“筆外功夫”。筆下展現的是文字駕馭力、語言表達力,真正能讓我們筆下生風、下筆如神的,是學習能力、研究能力、工作能力。

精品背後是精神,文風背後是作風。寫材料,有助於培養和強化勤學好問之風、調查研究之風、求真務實之風、吃苦耐勞之風。“各級領導幹部要把改進文風作為一項工作要求,帶頭講短話、講實話、講新話,通過自己以身作則帶出好文風來。”好老師只能改變機關寫手的寫作狀態,好領導才能改變機關單位的寫作生態。從這個意義上說,年輕幹部學會用筆領導,不僅是賦能盡責之需,更關係到黨風政風建設這個執政興國的根本之計,我們必須高度重視、身體力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