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三国时期,蜀国刘备殁后,诸葛亮接撑蜀国军政大权。

诸葛亮是个有理想的人,生逢乱世,他平生最大愿望就是兴复汉室,挽救天下苍生,免遭涂炭。眼见华夏之地,各路军阀圈地称王,各自为政,征战连连,心里自是不忍,此时大权在握,正是一展宏图之时,与东吴孙权又早已结成联盟,无后方之忧,接下来自是攻伐曹魏。


诸葛亮为什么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诸葛亮首次北伐,大将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之计:率领五千精兵抄子午谷小径,神不知鬼不觉,直捣长安,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企图一举拿下长安,再由诸葛亮率领大军到长安会合,剑锋可直指洛阳,那时,平定天下,成就霸业,兴复汉室,指日可待。

但是却被诸葛亮拒绝了,以致后来偌多《三国演义》读者为此顿足叹息:天下本来可以恢复刘姓,皆因诸葛亮刚愎自用,专权独断,不听忠言,才错失良机,导致后来六出祁山都无功而返。

事实果真如此?恐未必。


诸葛亮为什么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那么诸葛亮为何不用魏延之计?这里头究竟有什么隐患?

要说明这个问题,还得从战争本质说起。《孙子兵法》云:“兵者,诡道也。”又云:“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一言中的揭示了战争最高艺术就“诡道”,同时也告诫用兵者,战争也关乎一个国家兴衰存亡之道,不可不谨慎。

打战——决不是某些纸上谈兵的秀才说得那等轻易,稍有不慎,便会使一个国家滑向深渊,比如战国时期长平之战,仅此一役,便使赵国损失了几十万壮丁,本来是一个锐气旺盛的国家,从此一蹶不振。以诸葛亮的才智,岂能不明白其中就里?


诸葛亮为什么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魏延说提五千精兵抄小路袭击长安,有没有取胜的可能怕性?我回答:几乎没有。

首先,五千人马不是少数,在行军过程中有没有可能被对方发现,倘若行踪泄露,对方派重兵围巢,很可能一个都回不来。即使不被发现,在那崎岖陡峭的山崖中行军,也会损失惨重,精疲力乏。到达长安,还能剩多少人马,实在很难说。还有后勤、辎重、补给如何接济,若是接济不上,那些人马不战死,也会被活活困死、饿死。

诸葛亮为什么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从战术上讲,由子午谷出兵实在太冒险,即便五千精兵完整到达长安,长安城真的那么好取?魏国肯定也有官兵守卫,蜀国五千人马不可能带太多攻城器械及辎重,请问,怎么攻城?若是攻城不下,魏国只要稍微拖延时日,救兵一到,蜀国五千人马一个都走不脱。退一步讲,蜀国攻下长安,也会损失不少人马。魏国也可能把城里物质全部带走,留下一座空城,那时,蜀兵已是强弩之末,守城又是一个问题。

从战略上讲还有一个大问题——两国实力对比。三国时期,魏国实力最强,蜀、吴大致旗鼓相当,但是吴国杀了关羽夺取荆州,刘备为报关羽之仇,发动夷陵之战失败后,蜀国元气大伤,最终刘备含恨而死。到诸葛亮接掌蜀国政权后,多年来励精图治,国力大有转盛,但是依然无法与魏国相匹。打胜仗要靠一个国家强盛的实力,而不是靠阴谋诡计取胜。普鲁士军事研究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在他的军事研究著作《战争论》中说,只有弱小的一方,在战术上才耍阴谋诡计,而阴谋诡计在实战中作用非常小。我很认同这个天才军事理论家的观点,不然,一个国家为什么要建立那么多军队,花那么多钱置装备?


诸葛亮为什么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这些问题,诸葛亮作为蜀国最高统帅,不可不察,不可不知,他心里很清楚,魏国不是速亡之国,伐魏,必须稳打稳扎,决不能掉以轻心,所以才不采纳魏延之计,因为实在太冒险了。他心里甚至清楚,蜀国根本灭不了魏国,那么,他为什么还要耗费偌大国力伐魏?这是另一个话题,请继续关注下一期——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背后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