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字告诉你:毕业生就业地和学校所在地的关系

北大交大的学生,如果不通过校招,自己找工作,一样非常难!


第一个问题:毕业生求职渠道有哪些?

从各大学陆续发布的《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来看:

毕业生就业信息大部分来源于学校(官微、app、就业信息网站)发布的招聘信息。

求职成功渠道,大部分来源于校园招聘。

较少的一部分,来源于社会渠道、用人单位自设渠道、亲友导师介绍。

比如:

北京大学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显示,“在求职渠道方面,我校毕业生主要的就业信息来源仍是校园渠道……”

清华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来校招聘单位覆盖31个省市,其中来自北京的招聘单位最多,共898家,占比31.2%,其次是江苏11.3%和上海10.4%……”

再以北大就业官微发布的招聘信息为例,近1月发布近200条春招信息。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北京企业,只能看到“上投摩根、东方证券”2家上海企业、“中兴通讯、龙华区教育局”2家广东企业,以及零星几家其他省市单位信息。

无论是就业渠道,还是就业信息获取,已经注定了清北的毕业生大部分只能留在北京就业。

第二个问题:投递简历求职有多难? 

如果一个同学,不看学校发布的就业信息,也不通过校招,而是通过社会渠道、用人单位自设渠道去求职,情况会怎样呢?

北京大学就业报告“调查显示,我校毕业生从开始求职到最终落实工作,所用时间平均为 4.80 个月;在求职过程中,平均投递简历 25.71份,平均获得面试邀请 10.97个,平均收到录用通知 3.50 个。”

上海交大就业报告"本科生在求职过程中平均投递简历 13.22 份,获得 5.75 个面试机会,获得 2.1 份 offer,平均历时 2.48 个月。研究生平均投递简历 20.11 份,获得 8.87 个面试机会,获得 2.72 份 offer,平均历时 2.93 个月。"

北大交大的学生,如果不通过校招,自己找工作,居然会如此之“南”!其他普通高校的孩子们咋办?

以清华北大为代表的北京高校毕业生不去上海工作的真正原因,不是不愿意去,而是在北京求职更容易,即便想去上海就业,也没那么容易。

复旦、交大毕业生想去北京就业,同样是难度不小。

同理,中国绝大部分高校,包括中科大、南大、浙大,毕业生首选就业地点都是高校所在地。

个别现象,如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首选的就业地点是广东,不在武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