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負油價”到底是怎麼來的

妄想賺到超出認知範圍的錢,最後必被資本無情收割。


口述 / 吳曉波


巴菲特老爺子在近5年裡見證了三次歷史:

2016年,“負利率”第一次從經濟學理論中走了出來,巴菲特完全懵了:把錢存到銀行不僅沒有利息,還要倒貼一筆錢作為保管費。

2020年,美國接連4次熔斷,巴菲特感嘆說:“我活了89歲,只見過一次美股熔斷。”

2020年4月20日,5月美國WTI原油期貨價格暴跌,收於每桶-37.63美元。這是期貨史上第一次價格出現負數,巴菲特第三次見證了歷史。


一文讀懂“負油價”到底是怎麼來的

當日油價最低跌至-40.32美元/桶


不少同學聽到“石油價格為負”後,激動得逢人就說:“哥們兒,以後加油不但免費,還倒貼錢!”

激動歸激動,“期貨油價”和“現貨油價”完全是兩碼事。為什麼會出現“負油價”的現象呢?這要先從期貨的概念說起。

通俗來講,買方想買大宗商品,比如石油,但是擔心將來油價會漲,而賣方擔心將來油價會跌,於是他們簽定一份合同,承諾將來某一天以一個鎖定的價格和數量購買石油。這份合同叫做“遠期合約”,簡稱“遠期”。

遠期的概念在中國南宋時期就出現了。理學家朱熹曾經在他的筆記中記載了一件事:在福建有三人包銷某座山頭的荔枝產量。他們和果農簽訂協議,說年初我把銀子給你,到年底不管荔枝是豐收還是減產,我都按此價格來收購荔枝。

後來在遠期的基礎上,定價、結算、交割等方式都產生了變化,形成了一份標準化合約,這份合約就叫做“期貨”。

期貨被髮明出來後,一些不需要實物的人,發現了其中的規律,於是產生了投機行為:


你不必等到交割實物的那一天,可以提前把這份合約賣給他人,從中賺取差價。後者再賣給下一個人,直到最後有人接盤,完成貨物交割。期間,你只需要支付保證金,就可以實現幾倍乃至幾十倍的槓桿交易。

原油期貨於1983年進入紐約商品交易所,到今天已經有快40年曆史了。這次期貨市場出現“負油價”的場面,主要原因是疫情導致石油過剩和石油儲存空間的不足,出現了“集體踩踏”現象。

隨著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各國工業停擺,工業停擺意味著石油的需求出現不足,有機構預測,4月全球原油需求日均將減少2000萬桶。石油供過於求,價格下跌。

隨著油價的下跌,最高興的當屬缺石油的工業國。

石油作為重要的戰略資源,多點石油儲備當然挺好的。於是各國開著油輪興高采烈地去搶油,很快差不多把所有儲油罐都填滿了。


現在是一個什麼情況呢?有2.5億桶的原油“漂”在大海上。而上次出現這個景象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


一文讀懂“負油價”到底是怎麼來的


同時他們發現了個問題:石油消耗不掉,每天的倉儲費卻是一個天文數字。


而另一邊,美國原油開採商也挺慘的。

美國頁岩油有個致命的問題,就是開採成本特別高。想開採原油就必須向頁岩層注入壓力,一旦封井停工,每口油井將增加數百萬美元的成本。因此,開採商只能硬著頭皮繼續產油。

很快,過剩的原油沒地方放了。

比如美國最重要的儲油區庫欣,其原油儲存量已經達到69%,並以每天75萬桶的速度流入,很快將達到飽和,到時候儲存成本要遠超石油本身的價值。

更慘的是,石油沒法像牛奶一樣倒進河裡或者燒掉,因為汙染環境會被政府罰到破產。面對成本壓力,開採商只能不斷賤賣原油,以去庫存。

一文讀懂“負油價”到底是怎麼來的


資本世界裡有人活得很慘,但也有人希望從悲慘中撈走一點油水。

隨著原油價格沒完沒了地下跌,許多人就想著投機了。他們低價抄底買進期貨合約,盼望疫情好轉或利好消息,原油價格上漲時就可以賺一波(他們被稱為“多頭”)。

比如4月9日歐派克+會議後,各國達成減產協議。消息一出,多頭們紛紛在4月13日,也就是交易日第一天買入廉價的期貨合約。

很可惜的是,不少散戶投機者可能連期貨是什麼都沒搞明白,就匆匆入場。

別忘了,期貨可是有交割日的。5月WTI原油期貨交割日是美國時間4月21日,如果投機者沒能及時把合約賣掉,那麼真的會收到每手1000桶的原油。

投機者本來就想賺個差價,根本沒錢買原油,也沒地方儲存。就算找到地方了,坐等油價上漲,但倉儲費和物流費也是個天文數字。所以,各路多頭必須趕緊找到有能力接盤的下家。

一文讀懂“負油價”到底是怎麼來的


悲催的是,交割日分秒逼近,那個“神秘”的下家到底在哪裡呢?

唯一的交貨實體不多,比如大型煉油廠。但是煉油廠生產的成品油已經過剩了,儲存空間已非常緊張。所以煉油廠也不敢接貨。

不過,還是有人可以接盤的。資本市場上只要有人做多,那就一定有人做空。做空者(空頭)認為兩週後原油價格會跌,於是就開出空單,賣給多頭,因為後者賭的是兩週後原油價格會漲。


然而一週後,油價開始跌了。此時空頭按兵不動,因為他們通過調查,知道儲油空間已經很緊張了,市場上鮮有人接盤,於是坐看手持期貨合約的多頭競相壓價。


果不其然,交割日臨近,油價斷崖式地下跌,最後多頭不得不白送,還倒貼錢,以完成“平倉”。“負油價”由此而生。

當然,多頭可以撕毀合約,不過保證金就沒有了,而這筆保證金遠遠大於虧損的錢。


另外,多頭本可以在平倉交易日的前7天,在20美元的價位上賣掉5月的合約,然後以27美元的價格買入6月的合約,來完成“移倉”。雖然每桶貴了7美元,但至少可以及時止損。


可惜,說什麼都太遲了。

目前看來,5月WTI原油期貨最終沒有平倉的多頭,多達10.9萬手。說明大多數的多頭要麼交割,要麼違約了。空頭也沒做好準備,開的空單還不夠多,本可以收割得更徹底。

在虧損的投機者中,我們竟然還發現中國銀行的身影。具體事件可閱讀《負油價、投資者、中國銀行,誰該為原油寶鉅虧負責?》

一文讀懂“負油價”到底是怎麼來的


總而言之,“負油價”事件是一次期貨市場的短期波動和投機行為的反映,是一場多頭被空頭精準狙擊的金融戰,也是一次對普通投資者的心理震撼:危機的底到底在哪裡,還是不確定的。


同時,它也給了我們一次深刻的教訓:妄想賺到超出認知範圍的錢,最後必被資本無情收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