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了一個夢,夢見護著一個罈子走出了重門,罈子裡的生命因此而活躍了起來……”
“《壇經》……” 聽到李罕老師這句話後我脫口而出...
我曾被他讀的《心經》震撼過,那種萬籟皆寂的空靈,讓心,倦航知歸。
我曾被他讀的《了凡四訓》感動過,那種,一個普通人為改變命運不懈超越自我,昇華靈魂的努力被他演繹得淋漓盡致。
然而,我卻認為《壇經》誦唸,是他的最佳作品。 (精彩音頻見文尾)
先來聊聊這部千載奇書,再來說說我的震撼
……
00
在茫茫中國史上,他是一個少見的幸運兒:
以“文盲”之身,先是成了學霸,繼而成了一代宗師。
然而, 他的“不走運”也是少見的。 本來,作為千名學生中的唯一高考“合格”人員, 應享受眾星捧月的禮遇,誰料,老師卻怕他因嫉妒被害, 而連夜撐船把他打發走了……
道,我傳你了, 但這條艱辛的路, 從此,您得自己走……
走就走吧,偏偏,還有追兵, 面對提刀要來殺自己的人,只要稍微露出點向道之心, 他就得從亂石縫中爬出來, 誠心指點……
憑他的智慧,本來應該上高堂廣座,受大眾膜拜,卻為了活命,只能混跡獵人圈,而且,是給他們當侍者。 不要說一代宗師級的“天才”,就是稍微有些世俗本領的“人才”,有幾個人受得了這樣的“屈辱”?
後來,好不容易熬到出山傳法佈道了,還得調伏有著五花八門習氣的弟子。這些弟子,也不太讓人省心。有見面倨傲得不好好磕頭的, 有昂頭懟師父,“你見或不見?”的,還有本就是當臥底,甚至拎個刀,要取他項上人頭的。
這些,他都受了……包容了……度化了……我們在吟著他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往往忘了,這無上智慧後的“刀加斧砍”。
01
“李哥在錄《壇經》最後一段時,哭了。” 在我接到他錄音師的私信後,預感到,《咐囑品》會大放異彩。
因為我知道,這時的淚,意味著,他把六祖當成一個人, 一個“有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神佛來讀。
也許,你會說,六祖是個證悟了的人,早沒七情六慾了……然而祖師自己卻說,
“有情即解動……”
“若覓真不動, 動上有不動”
“無情無佛種……”
換句話說,證悟的人,不是無情草木, 那是在有情之“動”,前提下的不動。
這就是為什麼,他,
一面“罵”著因自己將離去而涕下的弟子,“數年山中所修何物?”,一面安慰著,“若知吾去處,不合悲泣”,
一面苦口婆心地問,“還有沒有問題啦, 我走後可就沒人教了……”
誰能同時從一個修道人和一個老師(父)的角度去理解這一代宗師最後的遺囑?他能。
當我聽到他以既柔軟又充滿著力量,
既灑脫又飽含著溫度的聲音
讀出的“吾行矣” 三字,
感受到的,是石破天驚般的震撼。
這才是一個少年悟道又歷盡滄桑的老人的聲音
對生死的淡然和無盡的囑託
就濃縮在這三個字中
……
他的生命早就來去自如,從他悟道的那一刻起……
他卻寧願歷盡艱辛,十五年忍辱,一生操勞
只為,道傳天下,法留後世。
……
我聽過無數遍別人讀過的壇經
卻只有李罕老師這版
讓我觸摸到了
一代宗師的血肉
……
這,
是在他剛錄《壇經》的那個大年初一發來的消息:
這,
是他錄完壇經那一日發來的留言
從不識字的“天真心”,
到風霜雨雪歷盡後的滄桑心,
到無為無不為的“無所得心”。
他的藝術呈現,
讓我瞭然“應無所住”後的
處處是坎,步步該災
讓我一步步地看到一個人
從少年到白頭的坎坷之途
從樵夫到宗師的覺悟之路
03
與其它經典不同的是, 《六祖壇經》是一個人一生的故事與智慧的縮影, 它是載道之經典, 也是壯偉之史詩。他的意義,在許多人眼裡,早已超越了宗教, 偉大的唯物主義者毛澤東主席就說過:”《六祖壇經》突出了主觀能動性“,”是屬於平民的經典“ (出自1958年北戴河會議和1959年接待班禪時的對話)直到臨終,它,都是毛主席床頭“藏書”之一。
讀這部經, 不光是讀明聖者言,更要深刻理解每個角色的心理。
在他的誦唸中, 我們看到的不是一群傳說中的文化符號,而是一群和我們一樣,朝著智慧與解脫不斷超越的人……
一個人”扮演“多個性格、年齡各異的角色是困難的, 何況是隻用音聲扮演?但李罕老師在誦唸,卻在不同人物的語言風格間轉換得遊刃有餘, 五祖的沉穩與厚重,神秀的努力與無奈,惠能的睿智與承擔,他用未經“化妝”的、本色的聲音,幻化出不同人物的波瀾狀況的內心世界,這是極難的藝術表達, 這是”無數功夫鑄始成“,更是要把”自我“打磨到幾乎為0,才能超越固有的思維、表達模式, 達到的”意如流水任東西“。
從下邊截屏中,我們不難窺出,在打磨、超越的過程中他所經歷的艱辛……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李罕老師對”五祖“這個角色的理解:
五祖知道惠能是利根, 以”冷落“來呵護他不被人算計, 以最通達的心法相傳,令他證悟,甚至親自駕舟,送他遠行,鼓勵他大興發幢,廣度蒼生。
五祖知道神秀根性有限, 可仍給了他最大的愛護,在眾人面前,給他顏面, 私下裡,以真實胸懷,為他說究竟之法, 給他補做偈子的機會,最後仍將住持之位傳與他。
五祖的圓融,不是世故,而是”一個都不能少“的、對所有人平等無二的慈悲心。無論根性,平等視之,以適合你的方式,一生拉拔,至死方休,這,是一個修行人的承擔。
這讓我想起,在和李罕老師的訪談中,他提到, 在公司內部,他不開人,照顧所有孩子的根性,”一個都不能少“,齊頭並進時,眼中突然湧出的淚水……經典誦唸之難,不僅僅難在對千年前文字的解讀, 人物情懷的把握,更難在,將他所體悟的智慧與承擔,貫徹到生活中, 無論是誦經人,還是聽經人,若能做到這點,便是用生命在行經。
而他對六祖的把握更是入木三分。
“六祖為什麼要留下真身舍利?”
當他問出這話時我楞了半晌。
“因為世人在乎這個‘相’”,他要留個奇蹟在世間, 只為讓你信, 有一條路, 可以讓你和他一樣,創造奇蹟,智慧通達……”
真正的悟道者從來不是自了漢,
相反, 他一定是一個將自己佈施徹底的人……
“對我個人而言, 或許,一生讀部《壇經》就已經夠了……”
我懂,他人生的所有困惑, 在以心血誦此經中,已得盡解。
“但,為了不同根性的人,我們要讀更多經典, 《道德經》《了凡四訓》……這些都要用心演繹,讀給需要的人聽……”
而這個承諾中,意味著多少艱辛, 或許,下邊這個視頻能告訴你……
視頻:精品語音工程的例會,原來隱藏著這些故事
從這個視頻中
我看到的
是中華經典傳播路上的艱難與心血
是修行路上的輪刀上陣
是將自我踩碎再重生的超越之路
....
此時,再讀壇經《咐囑品》
我感覺,
它已不再是千年故紙堆中的一頁華章
那是血肉豐滿, 靈性具足的生命
此時,
我瞭然了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個神秘夢境
壇中復活的, 是,你,我,他,我們的自性靈光。
傾心推薦:《六祖壇經》咐囑品
李罕誦
壇經 第十品.mp3來自令見
00:00
28:54
《聆李罕誦唸版六祖壇經有感》
令見*青草令
千載曹溪音重現,
輪刀上陣功始成。
菩提路中峰千仞,
般若林裡雪半程。
死生有命紅塵事,
淚笑無別清涼聲。
萬物不著生萬物,
何期淨土笑中逢。
音頻:傳統文化語音工程團隊
文:令見-青草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