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助推,數據中心建設有望迎來爆發期

◎ 科技日報記者 劉園園

近期,“新基建”成為社會高度關注的熱點話題。

在日前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明確了新型基礎設施的範疇,“以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 毫不意外地被列入其中。

“新基建”的助推,會對我國數據中心建設產生哪些影響?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該領域專家對此進行探討。

“新基建”助推,數據中心建設有望迎來爆發期

近年來數量和規模年增長20%以上

“我國數據中心發展迅猛,近年在數量和規模上都呈20%以上的年增長。數據中心應用僅次於美國,位於世界第二。” 清華大學信息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曹軍威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在曹軍威看來,數據中心作為信息基礎設施的核心,經歷了自計算機發明以來的多個發展階段。而我國能夠在幾十年後趕超世界先進,取得目前的成就實屬不易。

中國電子節能技術協會數據中心節能技術委員會秘書長呂天文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ICT research研究顯示,當前中國數據中心每年新增投資規模在1200-1400億元人民幣左右。2019年中國數據中心保有量約為7萬個,總面積約為2650萬平方米;預計到2020年底,中國數據中心保有量將超過7.5萬個,總面積將超過3000萬平方米。

“數據中心經歷了規模化發展的階段後,目前呈現出新的趨勢。” 曹軍威告訴記者,其中包括髮展分佈式微型數據中心,以提升對實時性要求較高應用的支撐。另一個趨勢是提升數據中心本身的智能化管理水平,並通過智能化管理提升能效。

此外,還要擁抱信息能源基礎設施一體化的趨勢,也就是通過發展能源互聯網,使數據中心、能源站、變電站、儲能站等基礎設施多站合一,通過融合提升多種基礎設施的整體效率。

呂天文認為,很多新技術和理念已經在引領中國數據中心市場的發展。數據中心的顆粒度正逐步縮小,從房間級到模塊級,從模塊級到機櫃級,現在還在向服務器級演化。

“在這個過程中,數據中心的綠色化、智能化、簡易化趨勢,將是未來10年的主旋律。” 呂天文說。

預計2021-2022年是落地投產爆發期

5G和人工智能的進展和落地,已經在推動數據中心的發展。

“5G技術本身不會帶來數據的增加,但是依託5G的應用將會帶來數據量的指數級增長。”呂天文說,人工智能、車聯網、邊緣計算等與5G相融合的技術,將會在不同時間點啟動,為數據中心帶來增量式快速發展。

在此基礎上,“新基建”又助一臂之力。

“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對數據中心而言是難得的發展機遇,尤其這次具有鮮明的信息基礎設施的特色。”曹軍威告訴記者,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在2003年提出信息基礎設施的理念並大力推動,其中包括高性能計算、存儲、高速網絡等基本要素。

曹軍威認為,基礎設施的概念與傳統數據中心的理念不同,前者具有公用、方便、便宜和持久應用等特點,因此技術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數據中心納入基建範疇,會在更廣泛的層面上動員政府、資本等各方面的投入,勢必形成新一輪的投資熱點和建設熱潮,進而成為下一輪新經濟發展的引擎。” 曹軍威說。

“新基建”助推,數據中心建設有望迎來爆發期

呂天文分析,在未來的國家競爭中,數據資源將是一個重要的衡量指標。另外,數據中心的建設屬於重資產投資,或將對提振經濟起到明顯效果。

“預計未來1-2年都是數據中心的快速增長期。”呂天文估計,2020年集中規劃報批的數據中心數量將比較多,2021至2022年將是數據中心落地投產的爆發期,其中以大規模數據中心建設為主,同時邊緣計算數據中心也將開始發力。

呂天文進一步預測,從地域結構上看,3至5年內,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政策限制和管理更加嚴格,但周邊省市數據中心新建、擴建的投資需求將顯著增多。5至10年內,一些環境適宜、電價優惠、土地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如西北、西南等,隨著帶寬資源的大幅提高,數據中心數量會有較大增長潛力。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陳可軒

審核:朱麗

終審:冷文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