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一波債務來襲!中小企業怎麼辦?

房租、工資、稅費、被取消的訂單……

一場仍在持續的新冠肺炎疫情,給中小企業生存發展蒙上陰影。房租、工資、稅費、被取消的訂單……所有的這些沉重的數字,讓不少中小微經營者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2月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已經出臺多項政策,盡全力幫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但中小微企業、個體商戶乃至路邊攤主們,數量何其龐大,再合理的政策也無法照顧到陽光下每一個角落。許多企業和經營者仍然面臨重壓。

一波債務來襲,中小微經營者怎麼辦?

如何更好地將幫助傳導到更多中小微經營者手中,從而為經濟增長、居民就業、社會穩定提供保障?

北京時間4月26日晚,羅漢堂“議世堂”展開了一場跨國對話。

三位對話學者: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倫敦政經學院教授 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前IMF副總裁 朱民

羅漢堂秘書長 陳龍

如何拯救中小企業?

如何在遏制疫情傳播的前提下,儘量拯救中小企業、保就業,是各國政府在抗擊病毒中必須解決的經濟難題。

陳龍認為,要戰勝疫情,各國不得不通過封城和嚴格的出行控制和社交隔離讓經濟活動進入停滯狀態。當經濟陷入冬眠,它的末端組織——中小企業就會逐漸壞死,而壞死率超過一定閾值,經濟會受到長期性破壞。

他認為,本次疫情對經濟各個部門均帶來巨大沖擊,特別是迫使經濟從“接觸經濟”轉向“距離經濟”,這對中小企業會帶來三個方面挑戰:

第一,很多中小企業從事的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觸達型”服務業,在生產運營中難以保持社交距離。

第二,中小企業現金流薄弱。經濟陷入停滯後,很多中小企業收入基本歸零。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救助,長期隔離會導致很多中小企業倒閉。

第三,儘管多國政府已出臺紓困政策,但與大企業相比,政策如何向小企業有效傳導一直是讓各國政策制定者頭痛的難題。

皮薩里德斯介紹了英國的做法:目前主要有兩個措施,首先是政府負擔企業最高80%的人力成本,其次是為企業提供利息極低的貸款。

“在正常的經濟環境下,中小企業成立和破產的循環也在不停發生,因此資助中小企業時,應儘可能精準滴灌那些能在災後回覆運營的企業。”

另一個問題是,疫情過後這些中小企業將面臨嚴重的債務問題。

皮薩里德斯表示,政府應該免去部分或全部因疫情產生的債務。納稅人不得不為此買單,但這是公平的。就像很多人在疫情之中坐在家裡依然領到全額工資,而一些企業和勞動者還在堅持在一線工作,例如醫療工作者或超市營業員,他們非常辛苦地工作,並且甘冒感染的風險。即便災後向一部分人徵稅,從而減少一些企業的負擔,讓他們恢復競爭力也在情理之中。

朱民認為,中國的救助政策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是央行的貨幣政策,例如減低準備金利率。其次是財政政策,主要是減輕企業的稅負和運營成本。最後是地方政府推出的一些消費刺激政策。

但他也表示,這些政策的前提是中小企業還能運營,然而疫情讓需求側受到嚴重打擊,很多企業根本沒有訂單和客戶。因此,政府的另一個當務之急是刺激社會總需求。

數字技術和消費券立功了?

如何刺激社會總需求?一波消費券正洶湧澎湃地趕來。

根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約25個省(區市)發放了超過115億元消費券,其中有13個省市都放出了超過億元的“消費券大禮包”。

最“豪”的浙江省,有10個地市發了消費券,杭州市宣佈發放16.8億元消費券時,不少人喊著“連夜趕去杭州”,可轉眼溫州就放出了18億元的更大紅包,不少已經在半道上的人急剎車,又喊著要去溫州。

在消費券的背後,數字技術功不可沒。怎麼通過數字技術精準拉動線下實體消費,讓政策更聰明,這也是中國消費券能否成功的重要密碼。三位學者均認為,數字技術是關鍵。

陳龍認為,在救助政策觸達中小企業方面,數字技術大有所為。他以網商銀行為例稱,網商銀行為湖北商家提供了100億元為期12個月特別扶助貸款,還與25家金融機構合作為850萬家中小企業提供了低息貸款。

此外,支付寶已經幫助各級地方政府在50個以上城市發放消費券,通過數字技術精準拉動線下實體消費。以鄭州為例,支付寶協助了發放了7500萬元的消費券,通過乘數效應,帶動超過5.5億元的消費。

朱民認為,以中小企業為代表的脆弱群體歷來難以得到金融服務,在疫情之下需要突破傳統的創新。央行數字貨幣是建立全新傳導機制的機遇,它可以直接為個人和企業提供信用擔保、流動性和現金,此次疫情可能會激勵央行加快行動。

皮薩里德斯認為,中國在應用數字技術上已經領先世界,特別是數字金融領域。疫情將對西方經濟體產生深遠影響。過去歐洲人對用數字手段做生意是抗拒的。一個多月的隔離強迫人們做出改變,加速企業的數字轉型。過去歐洲行動速度很慢,遠遠落後於競爭對手,喪失不少市場份額,疫情終於讓歐洲人醒了過來。

中小企業競爭力:並非想象中這麼悲觀

在談及中小企業未來的競爭力,皮薩里德斯認為“情況並非想象中悲觀”,儘管過去數字化讓很多大企業受益,但本地經濟,特別是對個性化服務需求仍將存在下去。

陳龍認為,“距離經濟”是一次重大的結構轉型,將爆發大量新的機會:遠程醫療、遠程教育、在線娛樂和健身等都是等待創業企業開拓的藍海。歷史告訴我們,危機中蘊含著系統性風險,也讓一些具有韌性的企業從中崛起。

維持就業至關重要

皮薩里德斯因研究就業市場搜尋和匹配理論獲得了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他來評論疫情下的就業環境再合適不過。

對此皮薩里德斯表示,就業恢復的速度比就業損失的速度慢很多,這是因為就業市場的不對稱性。在正常環境下,市場中存在大量失業者、同時存在大量職位空缺,這是由於就業市場中存在著摩擦。一旦企業因疫情裁員,他們之後需要很長時間找到合適的員工。

一旦出現大量失業,就業市場將發生堵塞,人們不得不花費更長的時間尋找工作。因此與其讓大量員工失業,政府在事後提供就業支持,不如現在就提供經濟援助,保證就業穩定。這也是歐洲多個國家政府願意負擔80%的人力成本的原因,維持就業穩定對經濟能否快速恢復至關重要。

朱民認為,必須儘可能地保證人們在就業狀態中。德國一項研究顯示,如果卡車司機失業超過六個月,他們很難從事原來的工作。

政府在就業中扮演關鍵角色。朱民建議,在疫情期間提供培訓項目,進一步提高全社會的總人力資本存量,為中國產業結構轉型提供支持,特別是增加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領域的人才供給。

慘淡就業季,畢業生怎麼辦?

今年新畢業的大學生面對這樣慘淡的就業市場該怎麼辦?

皮薩里徳斯認為,政府應該向大學畢業生提供就業信息,包括經濟發展和主要競爭經濟體的信息,幫助他們在社會中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減少就業摩擦。

皮薩里德斯說,回顧金融危機期間,金融專業的畢業生面臨更慘淡的就業市場。目前所有專業的畢業生們共同面臨這樣的疫情衝擊,他們需要更加耐心和樂觀。

一是耐心等待經濟復甦,這個疫情衝擊是暫時的,疫情平緩後經濟復甦時就業市場也會轉晴。二是,具備不錯的數字技術相關技能的畢業生可以更樂觀一些,他們依然可以找到合適工作。與此同時,學校也應該開始前瞻性地思考向市場需求方向培養學生。

長遠來看,技術和自動化是否會讓更多人失業?

陳龍表示樂觀。他認為,技術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焦慮史,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技術革命是改變人類命運最根本的力量。

第二,人類一直都缺乏想象力,不知道技術會如何改變自己。

第三,人類因此一直處於對技術改變自己的焦慮之中。

以史為鑑,技術進步不會減少就業崗位,但會帶來結構性的就業摩擦,我們需要做的是幫助那些受到影響的群體,讓他們更快地獲得新的勞動技能,從而減少失業帶來的陣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