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立了太子之后要废掉,困难吗?

问题青年


看到这个问题大家一定会想:皇帝想立谁为太子就立谁为太子,想废掉就废掉有啥好困难的呢?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的,立太子是为了家庭和睦、国家安定稳固;废太子可能会导致兄弟相残、国家动荡。

废太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古至今除了昏庸无道的皇帝之外,但凡出色的皇帝对于太子的人选都是慎之又慎不会轻易更换。

一,刘邦欲换太子,最终却没有成功。

刘邦的易太子风波牵扯出了一系列的故事。开始时刘邦认为刘盈太过软弱、刘如意比较像自己;再加上刘邦对戚夫人的宠爱于是将易太子的事提上日程,开会时御史大夫周昌带头坚决反对。

之后吕雉的兄弟绑架张良,逼迫张良献计请出商山四皓。商山四皓出山后跟谁刘盈左右,刘邦看到后认为刘盈的势力已经很强,怕引起国家的动荡果断放弃了易太子的想法。

最后因为易太子不成功,刘邦死前就知道戚夫人不会有好下场于是安排周昌辅佐刘如意,只是吕雉又怎么可能放过戚夫人母子呢,最后戚夫人被做成人棍刘如意也被杀死了。

二,更改接班人而引起的悲剧。

战国时期外部环境的恶劣,一不小心国土就会被其它诸侯蚕食;在这样的情况下赵武灵王主动改革――推行胡服骑射。学习北方少数民族的优点,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从此赵国的军事实力仅次于秦国。

辉煌的军事家、改革家,政治家却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三心二意最终导致自己在沙丘活活饿死。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传位给了次子赵何(赵惠文王),公元前298年赵武灵王灭中山国后封长子赵章为武安君。

赵武灵王在公元前321年娶韩宣王的女儿立为后,生儿子赵章为大子(继承人);公元前310年娶大夫吴广的女儿娃赢、十分宠爱,立娃赢为后(称惠后)所生赵何被立为大子;赵章被废。

赵武灵王到沙丘度假时带上了两个儿子,想要缓和他们之间矛盾。只是他想的似乎太过简单了,赵章先设计造反、失败后赵何顺势软禁了赵武灵王夺取了最高权力;一代枭雄赵武灵王因为更换接班人最终落得个饿死的下场。


三,慎重选择继承人,选太子难废太子也难。

康熙皇帝是历史上在位世界最长的皇帝,也是同时代最受尊重的皇帝的之一。

康熙第一个皇后是赫舍里氏,她与康熙相守十几年在1674年五月初三为康熙生了一个儿子(同时赫舍里氏难产而死);由于是第一个嫡子,在第二年(胤礽)被封为太子。

康熙对这个皇太子悉心照顾教导,只是由于康熙太长命;所以太子感觉自己继承无望就开始了享受生活。

胤礽醉生梦死,康熙知道后于1708年废了他的太子之位。

胤礽不能让康熙满意,太子之位空缺;其它有希望的皇子们就开始了争夺战,为了尽快结束夺嫡之战,康熙恢复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胤礽太不争气,三年后又被康熙给废了。康熙后期上演了一场九子夺嫡的大戏,最后皇四子胤禛继承了皇位史称“雍正皇帝”。

自古有母凭子贵与子凭母贵两种说法。皇帝因为宠爱某个女人所以将她的儿子立为太子,但是皇帝宠爱的女人是会变的;所以继承者的人选也会变更。

赵武灵王的这种变更继承人做法直接导致了后来自己的悲剧,康熙皇帝王朝的稳固,变更了皇位继承人却也导致了九子夺嫡的悲剧。

这些血淋淋的历史告诉我们“继承人不能随便变更,变更继承人可能导致兄弟相残国家动荡”。所以废掉太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蚁史为谏


太子的事说起来很复杂,豹眼想了解一下,在历史上究竟有多少人曾经被立为太子?有多少太子被废?有多少被废的太子重新被立?有多少太子是皇帝亲生的?有多少太子能够最终上位?有多少帝位不是传给了太子而是太弟或太孙?

诸如此类,让豹眼懵逼,却找不到确切的数据。与本题无关,也就不必再费那个劲啦。

对于题主这个问题,太子被废,说难不难,说易不易。

扶苏(?~公元前210年),嬴姓,名扶苏,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人。秦朝宗室大臣,秦始皇长子

秦始皇是中国第一位皇帝,许多人把秦始皇长子、公子扶苏作为中国第一位皇太子,但没有史料佐证。

豹眼查阅《史记·秦始皇本纪》,并没有关于秦始皇立扶苏为太子的记载。

上病益甚,乃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

秦始皇东巡,到了平原津时就病了,而且病情越来越重。于是,就用玉玺作诏书给公子扶苏说:“回来办理丧事,在咸阳埋葬我”。

这里明确记载是公子扶苏,而不是太子扶苏。没有记载秦始皇立太子一事,或许因为秦始皇自以为长生不老,就没准备让别人接班。

嫡长子扶苏因为反对秦始皇“焚书坑儒”,就被发配北方,协助蒙恬修筑长城。

秦始皇感觉不行啦,就想把扶苏召回,主持丧礼,继承皇位。

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

当时,赵高与公子胡亥、丞相李斯陪同秦始皇巡游。赵高与李斯串通修改了遗诏,立胡亥为太子,之后假诏赐死扶苏,让胡亥继承了皇位。

从《秦始皇本纪》来看,秦始皇本人并没有立太子,胡亥这个太子也是赵高、李斯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而改立的。

有史料可查、皇帝亲立的太子,最早是刘邦所立的太子刘盈。

汉惠帝刘盈(公元前210年―公元前188年9月26日),汉高祖刘邦与吕后之子,西汉第二位皇帝。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定陶即皇帝位,就以王太子刘盈为皇太子。

这是有史可查的第一位皇帝自己确定的皇太子。

虽然是刘邦自己立的太子,但也不很满意,就想废掉他。

据《史记·吕后本纪》记载:

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

太子刘盈是刘邦与吕后所生嫡长子,为人仁弱,汉高祖刘邦就以“不类我”为由,常常想废掉他。

这个“不类我”,并非怀疑吕布出轨,不是亲生。而是指性格仁厚、软弱,不像他那么多流氓无赖的样子。

此时,刘邦宠幸戚夫人,认为戚夫人所生的儿子赵王如意很像他。

戚夫人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将来继承皇位,日夜啼哭,请求刘邦改立如意为太子。

刘邦经不住戚夫人的眼泪攻击,加上不太喜欢刘盈,就想废掉太子。

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

吕后因为年老色衰,刘邦外出征讨,就把吕后作为留守,而让戚夫人伴驾。一来二去,吕后说不上话,逐步被疏远。有好几次,如意几乎就取代刘盈为太子。

幸亏大臣们力谏,留侯张良给出了个主意,太子刘盈才保住了其位子。

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刘邦想废掉太子,群臣纷纷反对,御史大夫周昌最为强烈。

刘邦就问周昌是个啥原因,周昌口吃,且盛怒之下,说话更不利索:

“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意思就是,你别看我说话不利索,然而我可知道这么做不行。你要想废掉太子,我坚决不答应。

刘邦看到这个情况,也笑了,暂时停止议论这个事,但刘邦并没有彻底放弃废太子的打算。

吕后感觉到了压力,就向张良求计。张良就建议吕后,让刘盈去把商山四皓请出来辅佐。

在一次宴会上,刘邦看到太子刘盈身后站着四个老头,询问之后,才得知是自己多次请他们出山而没有前来的商山四皓:

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lù)里先生周术。

刘邦一看,清楚太子刘盈已经羽翼丰满,不可动摇,也就打消了废除太子的打算。

由此看来,皇帝是金口玉言,一言九鼎,说啥就是啥。但废立太子一事,事关国家社稷的命运,也绝不是一句话的事。

在历朝历代,也经常发生太子逼迫父皇退位的事,如玄武门之变,就是太宗李世民,把他老子赶下了台。

但总体而言,太子还是斗不过皇帝,多数情况下,皇帝想废掉太子几乎还是一句话的事。

就以武则天执政时期,太子废立一事来说一下,这事太过稀松平常,就不必引经据典,简单说一下吧。

上元二年(675年),太子李弘猝死,李贤继立,是为章怀太子。

不久,李贤被废,李显被立为太子。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李治病逝,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武则天临朝听政。

次年,武则天就废唐中宗为庐陵王,改立豫王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

之后,武则天自己称帝,把唐睿宗又废掉了。

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都想做太子,武则天也想把皇帝的位子传给老武家。

狄仁杰就对武则天说:

“姑侄之与母子,哪个比较亲近?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祭祖于太庙;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祭姑于太庙者”。

狄仁杰的意思是说,等你驾崩后,如果你侄子登基继位,还没听说有把姑母供奉在太庙里的。只有立儿子继承帝位,才可以配享太庙哦。

狄仁杰更劝说把庐陵王李显召回。

李显回都后,皇嗣李旦主动请求逊位给庐陵王李显,武则天遂立李显为太子。

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革命,逼迫武则天禅位,李显再次复位,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从武则天主政时期,这个几位太子的废立来看,虽然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但太子之位就跟玩偶差不多。即便做了皇帝,也是说废就废。

由此看来,太子废立,说难不难,说易不易,就看谁比谁厉害。

太子党一向是高危职业,一荣俱荣,一败俱败。皇帝与太子的权力争斗一直是宫廷争斗的主旋律,总体而言,太子还是斗不过皇帝。废掉太子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事,但绝不是一句话就解决问题的,最终还是取决于势力。


豹眼看历史


废立太子,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历史上能够有本事废掉太子的,是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康熙这样的狠人加牛人!

什么是太子?太子就是皇朝未来的接班人!是皇帝名正言顺的接班人。

作为皇帝所要考虑的,是一个王朝的千年大计,所以,他一定会选择诸多儿子中最杰出、最睿智、最符合未来皇帝标准的作为继承人。

每个太子被立为储君前,都经历了无数的算计、承诺、博弈、交易。立太子不容易,废太子更难!

一、太子往往有强大的外援

刘邦建西汉之后,立刘盈为太子,晚年却因为宠爱戚夫人,欲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他琢磨着想要废掉刘盈。当他跟群臣商量时,却遭到了强大的阻力。

这股阻力,一部分来自于刘盈的母亲吕后和他背后的力量。吕雉嫁给刘邦之后,吕氏举族加入刘邦麾下,在争霸天下的过程中立下无数战功。

另一部分阻力来自于功臣集团。刘盈当太子,最符合他们的利益。作为跟随刘邦打天下的老臣们,不可能接受刘如意接任皇位。

而且,这些功臣集团,与吕后的私人关系非常好,很多都是丰沛的老朋友、老伙计,他们怎么可能坐视刘邦废太子呢?

二、太子占有大义名分

封建王朝非常注意礼法,在继承人的选择上,向来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通俗地说,就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

只要不是嫡子、长子,你再能干,能力再强,也没有继承皇位的可能。这种继承原则,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权力交接的平稳,不至于因为争夺皇位继承权造成朝政的动荡。

很多时候,太子的人选是否贤明还真不那么重要,只要有一个成熟的治理架构,有一帮能干的大臣,再差也差不到哪去。

刘盈就占有着大义名人份。所以刘邦一说要废太子,御使大夫周昌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周昌之言,斩钉截铁,刘邦大受震动。

更让刘邦想不到的是,隐居良久、不问朝政的张良,指点吕后请出了商山四皓。刘邦知大势不可为,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

礼法的力量,看不见,摸不着,却有着强大的世俗影响力。皇帝想要废太子,必须要考虑到其中的利害关系,谁愿意当一个被老百姓物议的“昏君”呢?

三,废掉太子,是伤筋动骨的大事

太子虽然不是皇帝,却因为特殊的身份地位,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有了自己的班底、培植了自己的势力,更牵扯到母族、妻族。

废掉一个太子,等于要灭掉一个利益集团,无数官员、重臣、外戚都要被清洗掉,朝廷秩序必然大乱,需要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动荡才能够重新达到平稳状态。

不到真正动手,谁也无法预料到废掉太子引发的严重后果。这是任何一个王朝都不愿意付出的代价。

例如李世民废掉太子李承乾之后,有多少朝臣或被贬、或下狱、或悄无声息地退出庙堂,又有多少人被牵连流放?

废掉一个太子,后面的皇帝会不会有样学样?况且,太子是皇帝亲自册立的,现在又亲手废掉,皇帝不要脸面吗?

太子是一个王朝倾尽全力培养的接班人,辅佐太子的臣子、太子的老师,哪个不是德高望重、位高权重?他们与太子紧紧的捆在了一起,若是要废太子,要不要动这些人?

结语:正因为废掉太子困难重重,所以中国数千年的历史,真正被废掉的太子并不多。

自秦时算起,也就是刘据、杨勇、李承乾、胤礽等屈指可数的几个太子。

有时候,不是皇帝不想废掉太子,实在是骑虎难下啊!

一言九鼎、说一不二、威望无双,对朝政掌控能力极强的皇帝,真的是太少了!

能够正大光明废掉太子的,是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康熙这样的牛人!别的还是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