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诸葛亮跟司马懿一样长寿,继续北伐能成功吗?

仰望明月754


假如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时曹魏不用司马懿为主帅,而用大将张颌来抵御结果会怎么样呢?从全面来考虑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张郃的战术和司马懿的战术不一样的地方有三处,第一处是战事刚开始的时候,司马懿率领大军从长安出发。

张郃想要分兵驻守雍、郿, 有些人可能觉得第四次北伐如果张郃统兵很可能会全军溃败,而张郃分兵到雍、郿两地,就削弱了曹魏整个军队的实力。但是要看分多少兵过去,你分了半个军队过去驻守,这肯定削弱了跟诸葛亮主力对峙的力量,但是如果只是分一只偏师,一万人左右的部队,就不会对正在跟诸葛亮对峙的主力造成影响。不可能就因为分出这一小支军队而导致整个战局的溃败。

而雍、郿也不是整个战役的主战场,这只小部队就一直驻守在雍,郿这两地,张郃用兵善于应变,不拘泥,一旦诸葛亮的主力大军在祁山被发现,张郃肯定会调这只小部队过去支援。

所以司马懿和张郃这次分歧,司马懿是正确,而张郃错误的。司马懿的跟跟诸葛亮决战,不可能分兵出来,要分兵驻雍、郿这两地,确实是削弱了魏军在祁山的主力力量。但这次分歧我们就推断出曹魏军会在祁山败北,这是不正确的。如果曹魏军是要和诸葛亮在祁山决一死战,那兵力当肯定是越多越好。而张郃战役刚开始就没打算将诸葛亮这支大军一举击溃的想法,而是只要保持祁山方向的魏军可以盯牢诸葛亮主力就可以了。

张郃对西线战场了如指掌,他的战略思想就是彻头彻底防御,等你诸葛亮大军粮尽自然就会退兵去,不退队就可能导致全军覆没是诸葛亮承受不起的。对于司马懿来说,他是刚调过来,对西线蜀军没有很深的了解,想速战速决急于决战。

由于第一次的分歧导致第二次张颌和司马懿的分歧,第二次分歧是张颌建议司马懿跟诸葛亮的主力大军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可以使诸葛亮不能专心攻城,又能威胁到诸葛亮给祁山守卫部队一定的信心守城,让他们知道援军就要过来了。张颌又建议分出这一小支军队骚扰蜀军后勤。

而司马懿并没采纳张颌的建议,而是把大军开到诸葛亮军营阵前,登山掘营摆出一副决一死战的阵势,就是不进攻,而这样就导致军营诸将很大意见,既要进攻了又怎么不进攻又防守起来了,你司马懿会不会打战?而司马懿自己都拿不定主意,被军中将领这么一说,就开始攻打蜀军营地,结果大家都知道,司马懿卤城惨败。

到第五次北伐时,司马懿就变的谨慎多了,采用张颌的防御战术,与诸葛亮在五丈原对峙,拖垮诸葛亮,派兵偷袭诸葛亮后方,取得一些胜利。所以说第二次的分歧,张郃的战术是正确,司马懿是错误的,而司马懿在惨败后也吸取了教训,实行防御的战略,最终取得胜利。而第三次张颌和司马懿的分歧是诸葛亮退军时要不要追击?而这次追击曹魏是损失大了,结果是折损大将张颌,因小失大。

所以假设第四次北伐曹魏军主帅是张郃,肯定是采用跟第五次北伐伐一样的防御战略,诸葛亮也只能粮草不济退兵,张郃战死也许不会发生的。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如果张郃没有战死,很有可能依然是张郃统领大军,而战争结果和司马懿领军差不多。换成是郭淮,结果也和司马懿领军差不多,北原和阳燧两次挫败诸葛亮进攻皆为郭淮之谋,即使司马懿未被曹叡起用,曹魏西线有张郃,就算第五次北伐时张郃已经战死,曹魏西线战场仍有郭淮,曹魏人才是在是太多了

算来算去诸葛亮依然没有什么胜算。当时蜀地路途遥远,转运困难。蜀军好几次没有败给曹魏,而是败给了粮食。曹魏也是准确的发现了对手的弱点,坚守不战,蜀军没什么好办法。每次出兵一旦退路被断那就是灭顶之灾,所以诸葛也不敢过于冒险。而曹魏西线的整体形势要好于司马懿负责时的,既不会出现卤城之战,张郃也不会战死。








蚂蚁传统文化


有志者,事竟成。诸葛亮之所以北伐不成,是因天不假年,让他早早离世。如果能让诸葛亮像司马懿那样长寿,北伐很可能会成功。

既然上天给诸葛亮那么长寿,那就表明天不灭汉,炎汉复兴,当在诸葛一代。人做事创业,都是在摸索中前进的,都是在干事创业中不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有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摸索,就会丰富诸葛亮北伐的经验,在不断的小胜小败中,必能积大胜于一役。在荆州丢失后,隆中对策已不可能实现,这就需要有另一个稳妥策略可行。掌控陇西,阻断陇道,一直是诸葛亮北伐的主要目标。为什么要掌控陇右呢?陇右的战略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一旦占据陇西汉中,即对关中平原形成战略性包围,进可攻退可保,游刃有余。 陇西又是重要的产马地,曹魏大部分战马都产自这里,如果控制了陇西,曹魏战马供应不济,曹魏最优势的骑兵就大大削弱,而蜀汉控制了陇西,自己就能大力发展骑兵,在旷野作战中与曹魏抗衡。掌控陇西就控制了重要的古丝绸之路要道,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易守难攻的陇山险道,有利于驻兵,有利于屯田,更有利于东出居高临下奔袭长安洛阳。从汉中和陇右两路伐曹魏,就能形成夹击之势,成功的机率就大大增加。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几乎成功占领陇西,因街亭丢失功亏一篑。第二、第三次规模较小,第四次虽取得重大胜利,但因李严掣肘,粮尽而退。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出斜谷,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诸葛亮率兵十万余人,在渭南与司马懿大军对峙。诸葛亮本想夺北原,连北山,断陇道,无奈被魏将郭淮识破,早有防备,进攻北原的蜀汉军被击退。诸葛亮只好驻军五丈原,既能以有利山地地形发挥蜀汉军山地作战特长准备与司马懿野战,又能很好守护斜谷粮道。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就让军兵与当地居民杂处,在曹魏大营眼皮底下开地屯田,以作与司马懿长期对峙。司马懿深知不是诸葛亮的对手,不敢出营与诸葛亮野战,无论怎样激将侮辱,他都牢牢龟守营寨。本来欲长久对阵司马懿,逼他出战,败司马,断陇山,再顺渭水奔袭长安,怎奈天不假年,诸葛亮终因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蜀汉军也在诸葛亮的遗嘱下,安然退军。

如果诸葛亮不死,在不断的北伐中,一定能找到成功破解妙招,控陇右,占长安,取洛阳,恢复汉室江山。倘能如此,也不会再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遗憾了。


sunjin6278


我最喜欢历史假如的问题,给人无限想像发挥的空间,就像美妙的音乐,让人乐而不淫。闲言不多讲,我们来表表诸葛孔明与司马仲达。

一部三国史,火烧赤壁前是曹操的天下,火烧赤壁后是诸葛亮与司马懿平分秋色。

让人可惜的是,诸葛丞相早逝,累死在五丈原,真是出师末捷身先死,一代名相就这样鞠躬尽瘁。假如上天让我们诸葛丞相活得像司马仲达一样长寿,他的北伐事业能完成吗,他能统一中国北方吗,能完成先主遗愿吗。

从章武三年春,诸葛亮平定蜀地南中之乱,然后开始准备北伐。

公元227年第一次北伐,因马谡街亭失守,兵败。

公元228年第二次北伐,进攻陈仓,因粮食跟不上,撤退。

公元229年第三次北伐,进攻甘肃成县,文县。唯一成功掠两郡人民归蜀。

公元231年第四次北伐,进攻甘肃天水,因为粮食补给跟不上撤退。

公元234年第五次北伐,进攻陕西眉县,这次准备开垦土地,作长期斗争,可惜命逝在眉县附近的五丈原。

这是他的五次北伐,都以失败而告终。他失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 粮食问题
    。战争打的是什么,除了士兵的勇敢外,还有粮草补给。俗语讲,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蜀汉平原虽然物产丰富,但是自足自给还行,一到战争消耗根本就跟不上。而魏曹的这边山东、河南、河北、安徽、陕西、全是产粮大省。在粮食问题不用发愁,再加上司马仲达不用远徙,只要守好城池就行。
  • 道路问题。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李太白的诗,他写这首诗的时候是唐朝的鼎盛时期,就这样交通依然困难,可想在三国时,蜀道之难更难于青天。北上,有秦岭横隔,东进长江天险加巫山,还有吴国虎视。在崇山峻岭中,根本无法使用大型的运输工具,只能靠人工挑担。可想而知,十几万的部队怎么吃饭,别说打仗了,自己都饿死自己。攻入魏国,等于进了死地,当地人不会欢迎侵入者。诸葛丞相能不犯愁。
  • 人员问题。第三次北伐,取得了一点胜利,就是掠夺两郡人民回蜀,由此可见蜀地的人员短缺。只能靠掠夺来增加人口。再加上连年的战争,人口伤亡很大。冷兵器时代打的就人数优势,谋划其次。以少胜多都是少数,历史才可记载,而大多数都要兵力优势才能决定胜负。因为人员跟不上,动力就不足,诸葛丞相造木牛流马来运输粮食,当然这是技术的革命,但确实是诸葛丞相无奈之举。

以上三点,是诸葛丞相必须面对的现实,并且在短时间内解决不了。土地是近用化肥才增产到千斤的,魏时亩产不到二百斤。人口不是一下增长的。进入四川的交通近代才算解决的。诸葛丞相需要活多久呀,才能让四川人口过亿,粮食亩产千斤,用上汽车、火车、飞机。这一切都需要时间,都需要科学技术的提升。诸葛丞相与的北伐成功于否,不是与司马仲达比寿命,而是比综合国力。比天时、地利、人和。汉朝已经完成历史使命,并不是所有民众都拥护汉朝,再打着恢复汉室正统这是诸葛亮天时不占。因蜀地狭隘交通不便,还要远袭魏地,诸葛亮地利不占。那么最重要的人和,诸葛亮就占了吗。

人和诸葛亮也不占。因为蜀国分成三股势力,一是,本土势力,原来的益州的官僚。二是,刘璋旧部,包括随刘焉父子与蜀的老人。三是,随刘备入蜀的骨干力量。这三股势力交织在一起,诸葛亮时刻都在捉肘。诸葛亮处理李严案就是为了打击政治上反对者。说实话,刘禅同志他也是反对北伐,只是他没有能力与诸葛丞相抗衡罢了。所以诸葛亮最主要的人和也不占,北伐能胜利呢。他为什么要北伐,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不能展开,只能说为了转稼国内危机,他在《出师表》中说: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可见蜀国内部问题很严重,所以攻解围。用战争化解国内各种矛盾,是治国的一种策略。他就为不断的北伐,没有战争也要创造战争。

以上我的分析,我的结论如下。假如诸葛亮活的比司马懿寿命再长,他的北伐也成功不了,因为困境如此之多,都没有能力去解决,国内支持者又占少数。他的北伐只是为了蜀国的治理,是一种治国策略,北伐不重点,重点是怎么能让蜀国活下去。这他主要考虑的。大家可以讨论一下,欢迎交流。

参考书目《三国志》《品三国》易中天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