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月曜日

星,古文為“曐”,《說文解字》解釋為“萬物之精,上為列星”,意思是說:星是宇宙萬物之精華,其字形上部是星辰羅布的樣子。可見,“星”字在古代就是星星的意思。

“期”的本義是約會、約定,《說文解字》:“期,會也,從月其聲。”

星期一 月曜日

照此說來,“星”和“期”組合在一起,豈不是星星相會的意思?

沒錯,這就是“星期”這個詞的古意。可什麼樣的星星能夠相會呢?當然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據說牛郎和織女的故事發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漢朝以後逐漸演變為固定的節日“七夕”,時間是農曆的七月初七。

初唐王勃《七夕賦》有“佇靈匹於星期,眷神姿於月夕”之句,其中“佇”是站立的意思,“靈匹”即神仙配偶,此處特指牽牛、織女二星,說的是牛郎和織女這對神仙眷侶在七夕相會。

句子裡的“星期”既可理解為表示動作,即“二星相會”,也可以理解為表示日期,即“二星相會之期”,與“七夕”同義。我個人覺得,照後者理解更符合原句對仗的規律。

元朝喬吉《行香子·題情》曲:“海誓山盟,白玉連環,月約星期,泥金小簡。”“月約星期”就是指男女在星前月下的的幽會,類似用法元雜劇中也有不少。“星期”與“月約”連用,“星”與“月”對,“期”與“約”對,大概是同義復指。

明末程登吉所著《幼學瓊林》是明清流行的兒童啟蒙讀物,有這樣的句子:“聘儀曰雁幣,卜妻曰鳳占。成婚之日曰星期,傳命之人曰月老。”既然已經寫進“教材”,說明那時候用“星期”表示婚期已經是連兒童都要掌握的常識。

雖然“星期”後來可以用來表示普通男女約會或者婚期,但表示七夕的傳統用法也在同時並行。清朝朱昂的《菩薩蠻》詞“銀河隱隱,料是星期近”中的“星期”應該就是七夕的意思。

值得一說的還有,除了上述幾種在民間廣泛應用的用法之外,“星期”還有別的意思。清朝李玉所著戲曲《一捧雪·代戮》中有這樣的唱詞:“聖旨嚴限時刻,不可有違。雷霆震怒,頃刻用張天討。星期緊迫,把俘囚赴法雲陽早。”這裡,“星期”是指帝王規定的期限、時間。

星期一 月曜日

英語有“Week”一詞,這個詞源自古英語“wucu”,本義是“週期”。在西方,星期或者說周的制訂與月相週期有關,在約略可視為二十八天的一個月內,月相會歷經新月、上弦月、滿月及下弦月四個階段,每個階段平均為七天,這便是每週七天的由來。

而西方語言體系中一週內每一天的名稱和次序,據說來自古巴比倫。在地心說的宇宙體系內,太陽、月亮和金木水火土這五大行星是平等的,都是圍繞地球旋轉的“行星”,只是快慢不同。占星學家認為,每個行星主宰宇宙的時間為一個小時,於是每天第一個主宰宇宙的行星就是這一天的日主星。一番運算之後,可以得出七個日主星的循環順序:土星、太陽、月亮、火星、水星、木星、金星。

在羅馬帝國時期,一週內每天的名稱完全依據七大行星命名,而且除了太陽日(Sun Day,現為Sunday)和月亮日(Moon Day,現為Monday)之外,都是用羅馬神袛命名的。可英語等日耳曼語系的地區也有自己的神啊,於是這些地區用日耳曼神袛的名字替代羅馬神袛的名字,形成新的的古英語名,然後才逐漸演變成現在大家熟悉的英語名。

比如星期五,古羅馬人以愛神維納斯為其命名,叫作Dies Veneris,日耳曼語系就用日耳曼愛神弗麗嘉(Frigg)替代,變為Frigedaeg,後來才演變為我們熟悉的Friday。

星期一 月曜日

中國古代很早就有“七曜”一詞,又稱“七政”。指的是古人所理解的七大“行星”:日、月、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土星。這與古代西方的七個日主星完全重合,連“七曜”中各星的循環順序也和日主星完全一樣。

也有人認為“七曜”這個詞並非西方傳來,而是起源於先秦時代的天文占星學,在和西域大規模交流的唐代之前就已經常見於文獻,自兩漢時期就應用甚廣。如《後漢書志二律歷》:“正月甲子朔旦冬至,七曜之起,始於牛初。”

無論東西雙方是怎麼相遇的,反正到唐朝時中國不僅已經形成了七曜的概念,而且還將據此將原本就有的二十八宿進行了分組:據說是袁天罡將二十八宿與“七曜”和二十八種動物結合,把二十八宿分成四組。由此形成了“值日星官”的概念,每宿代表一日,四周正好對應二十八宿。這樣就相當於在每週內形成了與西方類似的“曜日”體系,與現代星期概念暗合。

奇怪的是,雖然一直到清末民初,我國都存在“值日星官”的概念,但清末之前似乎並沒有用“曜日”進行紀日。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從唐朝開始的“曜日”概念,主要是對二十八宿進行排序,並未用作日常紀日——因為當時中國的生活作息並不是按照七天循環的。

可能有賴於唐朝的文化輸出,日文裡面的“星期幾”到現在仍然是“曜日”體系,日曜日對應星期日,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土曜日是星期六。據說韓國和朝鮮也是。

星期一 月曜日

在中國,於1912年2月10日發佈的《南京臨時政府公報》中就已經出現現代意義上的“星期”一詞。而通行的說法認為,最早將“星期”這個古詞化為新用的是清末的袁嘉穀。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廷宣佈停止鄉試、會試,廢除延續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成立“學部”,袁嘉穀奉命調入學部籌建編譯圖書局,要研究編寫“統一國之用”的各種官定教材,這就先要統一教科書中的各種名詞術語。

西洋曆法中的“七日為一週”,跟我國古代的“七曜”暗合,更與日本的“七曜日”完全一致,但據說袁嘉穀感到不順口,認為使用起來不方便,就將一週稱一星期,以“星期日、星期一……星期六”依次指稱周內各日。這個處理很巧妙,“星期”一詞外與國際接軌,內具中國特色,更重要的,用數字編號紀日,非常方便。

但據黃河清先生《從七曜說到“禮拜”、“星期”、“周”的語源》一文指出,其實在更早的時間,現代意義的“星期”一詞就已經出現。如1889年鄒弢《益智會弁言》:“泰西博學家向有聚會之舉。或星期休沐,或政事餘閒。訂相會之時,定相會之地。凡明理通達者,至期均至。彼此探討,各抒己見。”

看來,在袁嘉穀之前確實已經有人用“星期”一詞指代一週,但袁嘉穀的主要貢獻可能在於捨棄與星辰對應的“曜日”體系,而改以數字為序紀日。

星期一 月曜日

再說說“禮拜”和“周”這兩個詞。

最遲至民國初年,“星期”“禮拜”“周”三種同義的說法已經混用。

“禮拜”的本義當然是個動詞,指宗教徒向所信奉的神行禮,因為基督教、伊斯蘭教是每七天做一次禮拜,慢慢引申為名詞,被用來指代一週的時間。

大約刊於1416年《瀛涯勝覽》一書中已經有“禮拜日”的說法,但可能還不是表示“星期天”,而是指“禮拜之日”。可以推測,清末時期,隨著基督教在中國的發展,“禮拜日”的說法應該比較常見。袁嘉穀棄用“曜日”,而將“week”翻譯為“星期”、用數字表示“星期幾”時,並沒有把星期日(天)稱為“星期七”,或許與此有關。星期一、星期二……星期六、星期七還說得過去,但禮拜一、禮拜二……禮拜六、禮拜七就講不通了。

至於一個星期中哪一天算是開始的“周首”問題,也和“禮拜”有關。按照基督教的傳統,一星期的第一天是星期天,即“禮拜日”。直至今日,基督教會仍將星期天視為一週的開始。

世界各地“周首”的時間並不完全一致。中國大陸以及多數歐洲國家都以星期一為一星期的第一天,而在許多英語國家,以及以色列、日本、香港和臺灣地區,一般認為一個星期開始於星期日。埃及人的一星期是從星期六開始的。

以上摘選羊頓老師的考據,感謝!

星期一 月曜日

今天星期一,月曜日安好!

星期一 月曜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