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隔離的日子,我讀了15本書,有一本非常適合當下讀的書

時間過得飛快,尤其是特別美好的時光。總是在察覺的時候,已經到了該結束的時刻。2月4號從老家到大連,根據大連市頒佈的4號令,需要居家隔離14天,今天是第14天,明天就要正式上班。

從剛從老家回來的不適應,到每天睡到自然醒,期間玩遊戲到手機沒電,聽得到每天課程,刷學習強國積分,冥想思考人生,辟穀兩天。

家裡沒有電視,於是就有大把的時間需要處理掉。這時候才發現,當什麼資源比較充裕的時候,就沒有人那麼在乎。就像當下時間很充分的時候,反而很多人覺得太無聊。

為了打發這些時間,我把接灰的茶杯洗了洗,泡泡茶,看看書,靜靜地看著時間流逝,不留戀過去,不憂慮未來,專心品茗當下的樂趣。

這期間跟隨得到APP聽了14本書,又看了幾本自己比較感興趣的書。把馬伯庸寫的書都刷了一遍,之前很火的《長安十二時辰》,還有《三國機密》和《顯微鏡下的大明》,以及《風起隴西(新版)》等。


在家隔離的日子,我讀了15本書,有一本非常適合當下讀的書

長安十二時辰

很喜歡馬伯庸的文字,那種極具考究的歷史感,讓讀者有種遊走於虛幻與真實的邊界,對於很多熟悉的歷史事件,熟知真實歷史的走向,但是又有虛構情節的期待,那種可能突破歷史的期待和幻覺。

《長安十二時辰》之所以能夠搬上銀幕,還能在一段時間刷屏,就是因為馬伯庸那種對歷史細節的考究,小說的細節都有歷史淵源,最大限度地還原當時人們的生活,讓讀者沉浸在歷史長河中,猶如現實版的VR,細節刻畫到無與倫比的境地。


在家隔離的日子,我讀了15本書,有一本非常適合當下讀的書

顯微鏡下的蒲公英

《顯微鏡下的大明》確實好看,作者用顯微鏡看大明王朝,只截取了歷史上那麼不起眼的幾個小事件,卻讓讀者看到了細節中透露出的大明王朝,從小事件中看出大明王朝的興衰,有一葉知秋之感。


在家隔離的日子,我讀了15本書,有一本非常適合當下讀的書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三國機密》確實大開腦洞,作者更是僅僅因為一個問題就寫出一本書,也不愧為鬼才。那個問題就是:“倘若讓你穿越成一位中國末代君王,哪一位是最難翻盤的?”對歷史不熟悉的我,對哪幾位末代皇帝都不熟悉,更別說做選擇題了。

作者採用雙生子這個假設,讓東漢末代的漢獻帝嘗試一下最有希望的翻盤。只不過在書的末尾,主角為了踐行自己內心的道,那就是仁義善良,去救了自己的好兄弟司馬懿,放棄了一個難得的翻盤機會,甚至還透漏給司馬懿,讓他懷一顆篡位之心。

在符合歷史的大背景下,進行細節上的再創作。看似有限制,實則讓親王有了更大的騰挪空間。他的書讀起來有種想讀又不想讀的糾結,想讀是因為情節確實挺吸引人,不想讀是因為確實知道結局。


在家隔離的日子,我讀了15本書,有一本非常適合當下讀的書

拼音改變了中國

對於聽到的書就多了,今天聽了《逝年如水》,這本書是周有光在百歲時,親自講述和審定的回憶錄。周有光是中國“漢語拼音之父”。對於從小學習拼音的我,根本就不知道有這麼一位前輩,正是他的努力才有當下的漢語拼音。

對於漢語拼音,有種日用而不知的錯覺,我之前以為之前一直都有。漢語拼音有多重要呢?如果沒有漢語拼音我們就無法和國際接軌,也沒有辦法實現普通話的普及,也就實現不了“語同音”。也就是說我們國家還可能處於方言割據的狀態,彼此交流都成問題。

即使當下情況下,東北人還是聽不懂中部和南部人的方言,中部城市的人聽不懂南方人的方言。不過都能聽懂普通話,只要說普通話就能夠相互溝通交流。

周有光設計的漢語拼音方案已經獲得成功,在世界華語地區順利推廣。今天新加坡的中文教育就是使用大陸的簡化字和《漢語拼音方案》,新加坡將中文稱為話語。


在家隔離的日子,我讀了15本書,有一本非常適合當下讀的書

恐懼的是恐懼本身

昨天聽了一本書《恐懼》,作者是一名深耕該領域的英國人。作者的視角非常宏大,把“恐懼”看成是推動全球運轉的隱藏力量。為了人類整個種族的發展,人們一直在試圖消滅、戰勝或者管理恐懼。我們生活中的人文哲科思想,或多或少都是在恐懼的催化下產生的。

在當下的疫情之下, 有多人因為恐懼而驚慌失措,做出非理性的行為。有防疫官員恐懼疫情,躲在國外避難。有傳銷人員恐懼疫情,不敢出去買吃的,最後只能投案自首。有多少人在刷新聞是被那些真假難辨的信息恐懼到,產生應激創傷綜合症。

對於如何避免被恐懼干擾?作者給出了一個解決方法:人生中沒有什麼可懼怕之事,只有應理解之事。

這句話的意思是,假如恐懼是一片黑暗,那麼當我們點亮一束光,照進這片黑暗,看清一切時,黑暗就不存在了。

嘿嘿,考慮到明天就要上班的我,內心還是有點小擔憂,不知道在乘坐公交車的時候是否安全?我能做的就是,要不開車去上班,要不做好防護坐公交車上班。

趁著還沒有上班,再看看書,喝喝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