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玉作六器,禮天地四方

​禮儀玉器,是指古人在祭祀、朝會、交聘等禮儀場合使用的玉器,常簡稱為“禮器”或“禮玉”,主要是指玉璧、玉琮、玉珪、玉璋、玉琥、玉璜六種玉器,形狀各異。


《周禮.春秋.大宗伯》載:“以玉作六器,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珪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 是為“六器”。

玉壁

以玉作六器,禮天地四方

古人以蒼璧禮天,也是六器中出現最早,使用時間最長的禮玉。

新石器時代的玉璧,多素璧,少數有弦紋,器形比較粗糙簡單。商周時代的玉璧,形制也不規則,內外大都不夠圓,也多是素璧無紋飾。春秋戰國時的玉璧,則相當規整,且有谷紋、蒲紋、獸紋等紋飾。漢代繼承前代風格,雕工更趨精細,大量出現谷紋、乳丁紋、蒲紋、雲紋、獸紋等各色紋飾。漢以後至宋元時代,玉璧不多見。明清兩代重又興盛,出現大量仿古制品。

作為禮器的玉璧,在《周禮》中只列有蒼璧、谷壁與蒲璧。蒼璧為青色的素璧。谷璧即為谷紋璧,蒲璧則為蒲紋璧。谷紋形如“の”,到戰國時期發展為“,”,其形狀更像發芽的種子,所以它應和人類賴以生存的糧食有關。蒲紋即蒲席的紋樣,由三種不同方向的平行線交叉組織,形成近乎六角形的紋樣。蒲紋從古人“席地而坐”的蒲席而來,也是和人類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除了《周禮》中列有的谷紋璧和蒲紋璧外,存世玉璧的紋飾種類還有很多,如:乳丁紋、雲紋、獸面紋、龍紋、螭紋、鳥紋等,這些紋飾大多在佩飾器和喪葬器中見到。其中乳丁紋和谷紋的區別在於前者只是突出的圓點,取名“乳丁”,正含有感懷生命起源的涵義。其他紋飾大都隨形取名,或抽象,或具象,各個時代又有不同的時代特徵。

玉璧還有一種特殊的用途,即作為一種信物,傳達某一種特殊的信息。古時進行國事訪問時,用璧表達相見之禮,在各國交往時,也往往用璧作為瑞信,既表示祝賀吉祥,同時又是一種憑信。玉璧還可用於佩飾,也是古代主要饋贈之物。

玉琮

以玉作六器,禮天地四方

玉琮,是一種外方內圓中空的柱狀玉器,內圓外方,呈筒形,有的器形高大,有的比較矮小。

《周禮》注云:“琮之言宗也,八寸所宗故。外八方象地之形,中虛圓以應無窮,象地之德,故以祭地。”其形以《周禮·考工記·玉人》所釋:“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白虎通·文質篇》曰:“圓中牙身玄外曰琮”。鄭玄補註《周禮》時說:“琮,八方象地”。南唐徐鍇釋琮時講:“狀若八角而中圓”。

商周時期玉琮數量不多,從出土的實物看,這一時期琮的形體普遍較矮小,多光素無紋。玉琮切割規整,中孔較大,琮體較新石器時略薄。殷墟婦好墓曾出土了有紋飾的玉琮,其中一件上下各飾一組弦紋,四角有凸稜,側面飾豎道弦紋,該造型很少見。春秋戰國時期玉琮的造型與西周相近,形體較小,戰國部分玉琮刻有細緻的獸面紋、勾雲紋等紋飾。

宋以後出現了仿古玉琮,但宋至明的仿品上多飾當時流行的紋飾。下圖為被乾隆改成香薰的玉琮。

以玉作六器,禮天地四方

以玉作六器,禮天地四方

玉珪

以玉作六器,禮天地四方

玉珪,一種下端平直,上端尖銳或平整的長方形玉片,上端是平頭的,與石斧之形相近,稱“平首圭”;上端尖銳呈三角形的,與戈的頂端相似,叫“尖首圭”。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剡上為圭” ,意思是上部尖銳而下端平直的片狀玉器就是圭。

玉珪起源於新石器時代的工具石鏟和石斧,因此今天古學界將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的許多玉鏟及方首長條形玉器都定名為圭。事實上真正標準的尖首形圭始見於商代而盛行於春秋戰國。

玉珪是上古重要的禮器,以青珪禮東方。《周禮·大宗伯》注:“圭銳象春物初生。”被廣泛用作朝堂之上標明等級身份的瑞玉及祭祀盟誓的祭器。《周禮·冬官考工記·玉人》載:“鎮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謂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謂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似為五寸之誤),謂之躬圭,伯守之。”由此可見天子和大臣所執之圭的尺寸不同,而且它們分別有著鎮圭、桓圭、信圭、躬圭等專稱。這種所執之圭尺寸的不同,正反映了執圭主人身份等級的不同。而土圭在古代被用來做測日影的儀器“圭表”的部件。在石座上平放著的尺叫圭,南北兩端立著的標杆叫表,根據日影的長短可以測定節氣和一年時間的長短。

玉璋

以玉作六器,禮天地四方

玉璋,呈扁平長方體狀,一端斜刃,另一端有穿孔。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半圭為璋”。《周禮·考工記》則說:“大璋、中璋九寸,邊璋七寸,射四寸,天子以巡守。”說明玉璋還是天子巡狩的時候祭祀山川的重要禮儀用玉。

《周禮》中記載有赤璋、大璋、中璋、邊璋、牙璋五種。赤璋是禮南方的玉器,由器名看應是紅色的玉璋。大璋、中璋、邊璋應是以尺寸的大小為別,《周禮·考工記·玉人》記它們的尺寸是:“大璋、中璋九寸,邊璋七寸,……天子以巡守。”又云:“牙璋、中璋七寸,……以起軍旅,以治兵守。”所記尺寸頗為混亂。那志良先生在《中國古玉圖釋》中根據鎮圭長一尺二寸的記載,推斷大璋的尺寸應同鎮圭,《周禮》中遺漏了“尺二寸”三字。但兩處所記中璋的尺寸也不一,不知何故。根據《周禮》所記,璋的用途有以下幾種:一、祭祀南方之神(赤璋——;二、天子巡守,祭祀山川(大璋、九寸中璋、邊璋);三、諸侯聘女(大璋);四、以起軍旅,以治兵守(牙璋、七寸中璋);也許中璋的形制本就有二:九寸的“天子以巡守”,七寸的“以起軍旅”。也許璋的形制本就不那麼嚴格,因為根據《周禮》記載,“穀圭七寸,天子以聘女”,“大璋亦如之,諸侯以聘女”;大璋起碼應是九寸,九寸大璋用以諸侯聘女,七寸穀圭用以天子聘女,可知九寸大璋還不如七寸穀圭等級高。

玉琥

以玉作六器,禮天地四方

玉琥,刻有虎紋或雕成伏虎形的玉器。琥的表面的紋飾,多以雲紋為主,由雲紋變化而成各種屈曲的形式;也有條狀紋、節狀紋、鱗紋、谷紋、乳丁紋等。玉琥是以白虎的身份來禮西方。有圓雕、浮雕和平面線刻的虎紋,多作為佩飾之用。

商代玉琥或作圓雕,或作薄片雕。昂首,圓眼或“臣”字眼;張口露齒,身飾雲紋或條形紋等;屈足,作行走狀,長尾後卷。西周玉琥為扁平體,昂首,圓口,身細長,裝飾簡樸。

春秋玉琥仍呈扁平片狀,俯首,或躬身,或直背,橢圓眼,上唇上卷,下唇內捲成孔,肢足前屈,作伏臥狀,長尾下垂,尾端上捲成孔。身以雙陰線飾龍首紋、雲紋等,周邊輪廓線飾繩紋。戰國玉琥基本承襲春秋玉琥造型,但雕工更加精湛。

漢代玉琥多以一種紋飾圖案出現,裝飾於玉鋪首等四靈紋中。單獨的琥形佩其頭部則很像龍頭,輪廓線也飾以繩紋。

金代的“秋山玉”中,琥的形象較多,一般作低首蹲伏或回首伏臥狀,圓眼細眉,簡潔生動,表現了北方少數民族善狩精射的勇猛之氣。

元代玉琥作行走狀,俯首,單圈眼,身以雙陰線刻長短條斑紋。

明清時期玉琥圓雕較多,細部刻畫一絲不苟,注重寫實,尤其對琥的神態特徵表現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以體現琥的威猛之美。

玉璜

以玉作六器,禮天地四方

玉璜的用途,一是前引《周禮》中所說的,“以玄璜禮北方”,即用來祭祀北方之神玄武。玄武是一種龜蛇相纏之形的神,璜的形狀似也是將其高度抽象化後的結果。璜的更廣泛的用途是作佩飾之用,這從古代遺址和墓葬出土的文物中可以得到證明,而這種用途的璜已從禮儀玉演變成裝飾玉了。一般說來,大型璜作禮儀玉,中小型璜為佩飾玉。

《說文解字》載:“璜,半璧也。”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玉璜,呈半圓形片狀或窄弧形。璜雖為弧形,也呈現多種風貌,從商代起玉璜成為流行的佩戴物。逐漸出現了各種人形璜、鳥形璜、魚形璜、獸形璜等。如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璜,就有扇形、半環形、半月形、拱橋形等。到了周代,璜成為組玉佩的主要飾件之一。戰國時期出現鏤雕玉璜,多為變龍紋,唐代以後玉璜漸漸消亡。

以玉作六器,禮天地四方

六器之中的玉璧、玉琮、玉璜、玉珪四種玉器,歷史最為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而玉璋和玉琥出現的時間則相對稍晚一些。隨著中華文明不斷髮展,古玉六器在特殊的歷史時期曾發揮出各自獨特的功能,並因其尊貴的禮玉身份,歷來為人們格外重視,千年之前,六器已然是古董,千年之後,六器更是古董之中的古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