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企業才是大贏家!澳大利亞街頭巷尾小店苦於斷供

閱讀導航

  • 前言
  • 少跑點路
  • 大企業,大贏家
  • 兩大超市太壟斷
  • 立法的擔憂


前言


疫情期間,澳大利亞居民大都會選擇在小區的便利店採購物資,而不是舟車勞頓,跑去Woolworth,Coles等大型超市採購。


那麼,街頭巷尾的小型便利店是否就此迎來了久違的“銷量春天”?


1

少跑點路


Rouwell Shammas是悉尼西部一家小型超市的老闆。疫情期間,他的生意開始蒸蒸日上。


大企業才是大贏家!澳大利亞街頭巷尾小店苦於斷供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他說:“到目前為止,我們做得很好,業務增長了20%或30%。”


他的超市開在Mt Druitt,名為“Rita Supermarket“。這家超市已經為當地社區服務了15年,幾乎什麼都賣。


當地的居民甚至稱呼其為“萬能超市”。


澳大利亞便利商店協會(AACS)首席執行官傑夫·羅古特(Jeff Rogut)表示,旗下6500家便利店為購物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


除了購物方便,便利小店可以幫助消費者避免人流擁擠而導致感染風險上升。


AACS曾委託調研機構對全澳範圍內的1,000名購物者進行了一次調研,以確定新冠疫情是否改變了他們的購買行為。


調研發現,在3月的最後兩週內,有一半的購物者光顧了雜貨店、藥房、加油站和便利店,購買一些他們平常只會在超市購買的商品。


大企業才是大贏家!澳大利亞街頭巷尾小店苦於斷供


許多受訪者均表示開始轉而選擇便利店購物,這樣他們可以去人更少的地方,快速進出,避免擁擠。


傑夫說:“便利店不僅提供燃料等基本服務,而且還提供麵包和牛奶等必需品,以及一系列其他雜貨……並且這些便利店往往坐落在一些大型超市沒有覆蓋的地區。”


大企業才是大贏家!澳大利亞街頭巷尾小店苦於斷供


然而,越是危機期間,越能暴露各種問題。對於小型雜貨零售商而言,即便有大把的客戶需求,但無奈供應鏈被大型超市控制的死死地,只能“巧媳婦也難為無米之炊”。


澳大利亞便利商店協會首席執行官傑夫·羅古特(Jeff Rogut)表示,這種情況不僅讓小型零售商感到沮喪。同樣沮喪的還有當地的顧客。


2

大企業,大贏家


事實上,許多街角商店都抱怨稱,大型連鎖超市的市場主導地位讓他們很難為客戶提供所需的服務。


大企業才是大贏家!澳大利亞街頭巷尾小店苦於斷供


這些小型零售商家紛紛反映進貨難。他們甚至懷疑,大型超市聯合起來對供應商施加壓力,讓他們這些小店無法獲得所需的物資。


凱麗(Kerry Drennan)在昆士蘭州陽光海岸的卡倫德拉(Caloundra)開了一家小型雜貨店。


她說,在最近給供貨商的訂單中,供貨商不是交不齊貨,就是壓根沒有貨給她。


凱麗說:“缺貨情況每週都在惡化。”


“我每週至少要向一系列供應商發送五筆訂單,試圖採購廁紙、麵粉、糖、麵食、大米……等客戶想要的商品,但是一直沒有得到他們的響應。”


凱麗表示,自己的供貨商和附近大超市的供貨商是同一批廠家。


她說:“當你看看這些大商家的情況,簡直肺都要氣炸了。他們總是能每週收到大批托盤的貨物,而你卻無法得到其中一個紙箱的貨物。我發現這是極其不公平的行為。”


她說,當遊客和人流量減少,又加之常常缺貨導致一些老主顧開始另尋其它小店購物,自己店內的生意差了不少,降幅高達40%。


由於許多當地的老人們無法去更遠的商店,因此凱麗可能為特意為這部分客戶預留一些必需品,同時在能拿到貨的情況下儘可能先滿足老客戶的需求。


但是,缺貨仍然是一個大問題。


她說:“有一次,我直接開車去布里斯班,試圖從那裡的批發商那裡獲得一些貨源。”


“但是,得到的答案都是,‘很抱歉,這些貨都是給Coles和Woolies'的。”


同樣,在新州中北部海岸的塔瑞(Taree),韋德(Wade Death)也為供貨貨源而苦惱。


韋德在新州開了五個提供燃料、雜貨的便利店,因為店內雞蛋賣完了,他聯繫了15家不同的供應商才弄到少量的雞蛋。


他在當地採購了許多食品,但像凱麗一樣,在雜貨供應方面,他遇到了麻煩。


他說:“我們有許多供應商說,'對不起,我們已經將庫存留給了Coles和Woolies'。”


韋德表示,自己並不是沒有遇到過危機,但是本次疫情感覺完全不一樣。


在去年11月份的林火期間,韋德曾晝夜不停地為消防員提供食物併為其卡車加油。


他說:“超市都關門了,只有我們保持營業。”


韋德表示,自新冠危機大流行以來,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在他的商店購物,因為他們可以輕鬆停車,快速購物並避開大量的人群。


3

兩大超市太壟斷


事實上,最新的一份調研報告指出,72%的受訪者認為雜貨市場被Coles及Woolworths牢牢統治,僅有22%的人認為競爭水平是健康的。


大企業才是大贏家!澳大利亞街頭巷尾小店苦於斷供


75%的受訪者聲稱競爭法律應該得到加強,才能給消費者帶來一系列的好處,包括降低價格、增加選擇、以及促進社會總體公平。


近80%的人認為澳大利亞競爭監管機構,澳大利亞競爭與消費者委員會(Australian Competition and Consumer Commission,ACCC)必須有合法權力及資源來履行其章程,包括制止反競爭的行為。


澳大利亞雜貨商協會是一個全國行業性組織,代表著當地超過百億的獨立雜貨產業。


協會CEO德布魯因(Jos de Bruin)表示,現有競爭法律允許Coles及Woolworths通過提高雜貨市場銷售佔比至75-80%,以達到主導地位。


他說:“調研表明,很大一部分人認為這方面存在問題。他們覺得,雙頭壟斷的市場集中化已經太過火了,不認為存在健康的競爭。他們擔心在價格方面自己是輸家,希望有更多的選擇和多樣性。”


4

立法的擔憂


目前,ACCC正在就以下決定尋求行業反饋意見,即允許大型超市聯合起來和生產商、供應商和運輸商打交道。


ACCC表示,臨時授權的目的是“確保向澳大利亞消費者(包括弱勢群體或生活在農村和偏遠地區的消費者)公平地分配生鮮食品、雜貨食品和其他生活用品”。


澳大利亞小型企業組織理事會(COSBOA)主席馬克·麥肯齊(Mark McKenzie)支持這一意圖,但同時也發出了警告。


麥肯齊說:“這裡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果長期持續下去,您可能會改變競爭格局,即一切傾向於大企業。”


澳大利亞小型企業組織理事會表示,冠狀病毒危機正在為小型零售商提供機會,以證明他們在危機時更具競爭力,併為居民提供有價值的服務。但是,前提是他們能夠公平地獲得商品供應。


麥肯齊說:“這場危機確實為重塑競爭格局創造了機會,在很多方面,我們認為大型商店在這場疫情中被嚴重扭曲。” 因此,在這些便利商缺貨的時候,供應商也應相應地向他們傾斜。


再回到前文中提到的萬能超市,店主Shammas也說店內也有缺貨的情況,例如洗手液和清潔產品。他只能通過補充其他一些個性化客戶護理產品來彌補。


儘管如此,他也表示:“大商店控制著一切。不過,我也有自己的固定客戶。”


END


論規模,小型零售商自然比不過大牌連鎖超市。


然而,規模並不是唯一。


論靈活性,大型超市也必須考慮其成本效益。換句話說,小型便利店必然存在其生存空間。


但是,關鍵的焦點集中在公平競爭。


畢竟連貨都沒有,拿什麼競爭呢?


大企業才是大贏家!澳大利亞街頭巷尾小店苦於斷供


參考來源:

https://www.abc.net.au/news/2020-04-14/corner-stores-supermarkets-supplies-coronavirus-pandemic/1214455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