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球鞋時代”來襲,你會放棄球鞋嗎?

“後球鞋時代”來襲,你會放棄球鞋嗎?

大家好!我是鐵皮人SOOZY。應該有不少人還記得,去年年底,Off-White主理人兼Louis Vuitton男裝創意總監Virgil Abloh接受採訪時說了一句“街頭已死”,引起了當時不小的討論風潮。

“後球鞋時代”來襲,你會放棄球鞋嗎?

SOOZY當時對這句話笑而不語,覺得又是Vrigil這個老賊為了炒作而製造的噱頭。

但在時隔一年的今天,縱觀2020年,我現在只能稱讚他獨到的眼光——

相信你也有發現吧,與前些年相比,球鞋正在逐漸淡出我們的生活,所謂的“後球鞋時代”已經來臨。

“後球鞋時代”來襲,你會放棄球鞋嗎?

“後球鞋時代”來襲,你會放棄球鞋嗎?

“後球鞋時代”(the Post Sneaker World)這個詞,最早應該是由NDP 集團的分析師們所提起的,當時他們的解釋是,比起千篇一律的外形,大家開始消費更美觀的運動鞋。

而真正與我們今天所認知的“後球鞋時代”意義相同的解釋,則是由 James Harris(詹姆斯·哈里斯)和 Lawrence Schlossman(勞倫斯·施爾斯曼)在球鞋節目《Throwing Fits》中率先提到的:

與前些年“球鞋至上”的氛圍不同,當球鞋市場變得成熟和飽和,一部分玩家開始對其感到厭倦,就會轉投至其他領域。

“後球鞋時代”來襲,你會放棄球鞋嗎?

James Harris和Lawrence Schlossman

這個概念似乎有點模糊,尤其是這個“其他領域”的意義不明。

所以我們繼續來聊,“後球鞋時代”的表現是什麼——

“後球鞋時代”來襲,你會放棄球鞋嗎?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2019年可以算是球鞋瘋狂時代的“迴光返照”,而這其中的兩大代表鞋款,一是Travis Scott x Air Jordan 1,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倒鉤”,二是PEACEMINUSONE x Nike Air Force 1,即權志龍的“小雛菊”。

“後球鞋時代”來襲,你會放棄球鞋嗎?

“後球鞋時代”來襲,你會放棄球鞋嗎?

當時這兩雙鞋掀起了怎樣的浪潮,相比大家都還歷歷在目:定價1299的倒鉤,黃金碼數一度溢價20倍;韓國與親友限定版的紅黃勾“小雛菊”,最高成交價則達到6位數。

不過我相信今年這兩雙鞋各自推出了自己的“兄弟款”,應該很少有人聽說吧——“倒鉤”顏色反轉,“小雛菊”則換成了白色,簡直是誠意十足(狗頭)

“後球鞋時代”來襲,你會放棄球鞋嗎?

“後球鞋時代”來襲,你會放棄球鞋嗎?

與同樣的兩位明星聯名,同樣的設計,去年還翻江倒海,今年就無人問津了。

這只是今年眾多“爆款”球鞋中最為鮮明的一個例子,諸多放在往年必將“起飛”的鞋款,今年都反響平平,可見玩家們對於這種聯名款球鞋的慾望下降地多麼嚴重。

“後球鞋時代”來襲,你會放棄球鞋嗎?

很多球鞋媒體都有一個固定欄目:最近一段時間內的明星上腳球鞋盤點。

我是比較關注這類東西的,畢竟很多時候在秀場以外,明星們的穿著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下的潮流風向。

不過我今年發現,與以前不同,明星們不再爭相攀比誰先上腳了什麼狠貨爆款,而是更多的選擇純白Air Force 1 這類更為百搭和隨意的基本款。

“後球鞋時代”來襲,你會放棄球鞋嗎?

Hailey Bieber

但這並不意味著玩家們不願意花高價為球鞋買單。

在“後球鞋時代”,玩家們的品味趨於高端,比如凝結著設計師的創意與心血的客制球鞋,即使很多時候價格不菲,也由於其手工製作的獨一無二性而越來越多地受到大家的青睞。

“後球鞋時代”來襲,你會放棄球鞋嗎?

成都團隊VESUVIUS所客制的手工藍染

“Dior x Air Force 1”

奢侈品牌們所推出的球鞋,也成為了天價聯名款的替代品。

即便 LV Trainer Low 售價就高達1300美元,以及Balenciaga 的 Triple-S 與 Track,或 Dior B23、Gucci Ace 等這些奢侈鞋款,每個都定價不菲,但與動輒溢價幾倍的聯名款球鞋相比,反而成為了性價比高、溢價空間小的選擇,愈發常見於年輕玩家腳上。

“後球鞋時代”來襲,你會放棄球鞋嗎?

Dior B23

“後球鞋時代”來襲,你會放棄球鞋嗎?

顧名思義,“成熟的街頭風格”,“後球鞋時代”的玩家們厭倦了hoodie、T恤無腦套上身的簡單粗暴穿法,開始將街頭元素和傳統正裝、休閒風格混合,生成新的樣貌,頗有些“街頭紳士”的意味。

而“Grown Man Streetwear”風格在鞋履上的體現,就是樂福鞋(Penny Loafers)、德比鞋(Derby)等鞋款的興起,尤其是處在休閒與正式之間的樂福鞋,正在成為年輕玩家們的寵兒。

“後球鞋時代”來襲,你會放棄球鞋嗎?

Via @GQ

自去年開始,《POPEYE》、《2nd》、《men's FUDGE》、《Begin》等日本雜誌,便已把“ 樂福鞋 ”作為絕大部分造型的鞋履搭配單品。

“後球鞋時代”來襲,你會放棄球鞋嗎?

今年年初,知名時尚媒體Hypebeast曾發佈對於2020年鞋履流行趨勢的預測,當中就著重提到,樂福鞋將成為一種新趨勢,為人們的搭配提供一種新選擇。

別看權志龍給自己的“小雛菊”換個色就想繼續掏空我們的腰包,他本人無論是正式場合還是私底下,都是一水兒的樂福鞋。

“後球鞋時代”來襲,你會放棄球鞋嗎?

以Louis Vuitton與Supreme合作為一個起點,前些年我們所熱衷於討論的話題是,奢侈品牌們如何走下神壇來變得“街頭”——而在“後球鞋時代”,它們則逐漸迴歸自己的“本性”,開始探究街頭風格與正統男裝的融合,也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Grown Man Streetwear”。

今年春天發售的Dior x Nike系列,可以說是奢侈品牌向街頭風格的最後一次“妥協”。

不過,除了引起短暫討論的天價Air Jordan 1,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除了衛衣與T恤,聯名系列中也出現了西服這樣的正統男裝單品。

“後球鞋時代”來襲,你會放棄球鞋嗎?

Travis Scott為Dior x Nike拍攝的型錄

再到Louis Vuitton與NIGO®打造的「LV²」聯名,徹底就沒有了大家所預想的衛衣T恤,而是剪裁與印花極為考究的西服套裝與牛仔系列。

“後球鞋時代”來襲,你會放棄球鞋嗎?

而在鞋履的層面,時尚品牌們的選擇則同樣是剛才我們提到的樂福鞋等鞋款,以及諸多的“混血”鞋——“Sneafers”,一半Sneaker,一半Loafer。

Virgil Abloh所操刀的LV Trainer系列球鞋是很成功的,也正如我們剛才提到的,受到了不少年輕玩家的喜愛。但你留意就會發現,今年上海那場“充氣”大秀的實際主角,是這些帶些街頭味道的“皮孩”。

“後球鞋時代”來襲,你會放棄球鞋嗎?

“後球鞋時代”來襲,你會放棄球鞋嗎?

“後球鞋時代”來襲,你會放棄球鞋嗎?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Dior在Nike之後,再次與街頭單位Shawn Stussy合作,但這次所推出的就不是球鞋了,而是一系列滿印手繪圖案、炫彩蛇紋鞋面等潮流設計的樂福鞋。

“後球鞋時代”來襲,你會放棄球鞋嗎?

© hypebeast

而Raf Simons、Maison Margiela和Burberry則玩得更大,將球鞋與皮鞋拼在了一起。

“後球鞋時代”來襲,你會放棄球鞋嗎?

Raf Simons (RUNNER)

前兩者是為皮鞋加上了球鞋的鞋底與氣墊,Burberry則將皮鞋“套在”了戶外鞋外面。

“後球鞋時代”來襲,你會放棄球鞋嗎?

Burberry 2020秋冬系列

不止奢侈大牌們逐漸“迴歸自我”,街頭品牌們也正在順應這股“Grown Man Streetwear”風潮。

“後球鞋時代”來襲,你會放棄球鞋嗎?

1017 ALYX 9SM可拆卸機能皮鞋

以上,後球鞋時代的表現總結概括起來就是:玩家們對於爆款、聯名款球鞋的熱情降低,開始選擇基礎款、客制款和奢侈品球鞋;同時,以樂福鞋為代表的“成熟的街頭風”也成為了新的時尚風向。

“後球鞋時代”來襲,你會放棄球鞋嗎?

如果要探究後球鞋時代的原因,我們可以其歸為三點:

其一,是球鞋行業創意的枯竭。

越來越多的聯名款開始流於表面,除了鋪天蓋地的宣傳,在本質的設計上空無一物,沒有任何突破,Air Jordan 1、YEEZY 350 v2這樣的鞋型甚至乾脆玩起了“換色大法”,實在難以滿足年輕玩家們展現個性的需求。

“後球鞋時代”來襲,你會放棄球鞋嗎?

今年Nike給大家的Air Max 90的30週年禮物,

就只有王一博的代言

其二,是前些年球鞋泡沫的過度膨脹。

重磅的聯名款球鞋流水線一樣地接踵而至,我今天剛花了5倍的溢價買到的球鞋,一個禮拜以後就會成為舊款,被新推出的聯名鞋款所碾壓。本該算是半個耐用消費品花高價買來的球鞋,卻只剩下了極為短暫的“使用壽命”,在不斷追求新鮮感的過程中,消費者難免感到疲憊與厭煩——這也算是所謂的,物極必反。

“後球鞋時代”來襲,你會放棄球鞋嗎?

最後,鑑於今年算是“後球鞋時代”的元年,我們也不能忽略疫情對於球鞋消費的影響。Nike 的全球銷售額僅在3月就已經同比下降了21%,adidas 、Under Armour、Puma、New Balance等也都曾表示,疫情對於全年營收造成了巨大的衝擊。

“後球鞋時代”來襲,你會放棄球鞋嗎?

“後球鞋時代”對於我們來說,究竟是好是壞呢?

很難說,畢竟它才剛剛開始。

雖然“後球鞋時代”意味著我們將在球鞋以外有更多的選擇,也更容易以較為合理的價格買到心儀的球鞋,但一些悲觀的聲音在說,剛剛興盛幾年的街頭文化又將走向衰落——就像文章一開頭所說的,“街頭已死”。

不過我倒覺得,這種看似扼殺“Streetwear”的做法,其實才是最能夠代表“Streetwear”精神的——我們看不慣你想要賣給我們的想法,所以我們就開拓了一個新的風格。

這還不夠街頭嗎?

編輯、撰文/孫奕然

視覺、排版/16sister


分享到:


相關文章: